中国殡葬协会会长 李建华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这一年,我国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扎牢疫情防控网,全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疫情趋势已平稳进入常态化管控阶段,我们仍然需要提高警惕,增强防控意识,安全生产,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殡葬工作在此次抗疫战中凸显出了重要性、专业性、兜底性,全行业上下一条心,整体一盘棋,各地殡葬服务单位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稳中有序应对工作压力,采取有利措施将疫情防控和各项服务工作稳步推进。
一年来,中国殡葬协会坚定信心,与全体会员同舟共济、科学防控,本着“服务国家、服务行业、服务会员”的宗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和思想觉悟,认真梳理和制定行业发展框架体系,仔细研判发展趋势,打造了凝聚行业正能量的重要宣传阵地。同时,致力脱贫攻坚,把扶贫工作作为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头等大事来抓紧抓实,号召会员单位积极参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这一年来,中国殡葬协会不断摸索前进,在如何更好的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更加完善的工作体系,如何为会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上做了深刻总结,认真梳理了本届以来会员反映较多的问题,并做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和思考,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一、重新定位社会组织在行业发展中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的责任也在逐渐增加,特别是在了解和反应民生需求、调节公共冲突、引导行业改革等方面充当着重要角色,因而在社会治理中能起到重要作用。一是要做好民生需求的扫描仪。由于社会组织来自于社会基层,能够更加贴切的了解和反映民生需求,与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联系密切,掌握社会信息,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能够更加真实的洞察民情,真切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需要。
今年以来,中国殡葬协会利用主题调研机会,深入行业基层,了解群众呼声,通过座谈、走访、网络问卷等多种调查形式,了解行业发展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梳理矛盾,认真研判行业发展趋势,找准行业发展痛点和难点;二是当好政府与行业之间的桥梁纽带。社会组织是传递政府信号,树立政策导向,激发行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枢纽,一方面要加强行业政策的宣导,及时领会和贯彻中央精神,做好上下声音的传递,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另一方面对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要灵活快速的作出反应,及时找准问题矛盾点,有效的汇聚和整合分散的、局部的利益诉求,通过多种方式理性向政府或有关方面表达。今年8月,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向有关单位征求《关于新时代深化殡葬改革推动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国殡葬协会参与了征求意见会,同时,本着客观、实际的原则,与有关省市协会、分支机构和会员单位代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合行业实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二、主动适应新时代行业改革与发展并行的新环境。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在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治理等方面均发生了质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贴近人民、发展服务。
殡葬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是关乎民生,连着民心,人民群众最关心,影响最直接的重要工作之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高度关注殡葬行业改革,将其纳入了国家“多位一体”的发展规划。当前,行业改革与发展还需要经历多个阶段,还要不断摸索和稳步推进。
作为殡葬行业的社会组织,中国殡葬协会始终立足政策导向,为会员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学习和培训活动,为会员提供政策依据,引导会员单位坚持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改革与发展并行的总体思路,直面挑战和机遇。
今年,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单位集中学习、理解和贯彻国家发展精神,邀请专家、学者、行业管理者和业内精英分享个人体会和经验,围绕当前殡葬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出发、从实际出发,通过交流互动,达到凝聚行业力量,整合行业资源的目的,为推动行业改革发展进度,发挥积极作用。
三、结合会员需求,运行工作新模式。
为强化会员服务,协会调整和梳理了相关部门工作职责,通过内部岗位轮换、制定相关制度等方式,分条、分块严抓各项制度和工作的落实。一是重新建立会员数据库。今年,会员工作部正式启动换发新版会员证书工作,与在册会员单位实施点点对接,同步校对会员单位资料,梳理会员单位名录,按照协会《章程》和《会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弥补长期以来在会员服务方面的漏洞和不足;二是试探性采取线上模式开展相关工作,疫情期间,协会首次利用网络平台召开了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50 名常务理事代表参加了会议,通过网络投票、计票以及填写意见建议等方式,弥补了不能现场召开会议的不足。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经充分考虑疫情给会员单位带来的影响,体现社会组织齐心协力、共克时艰,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关心和支持广大会员的目的,经会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同意在理事会休会期间,提请常务理事会审议“关于减免湖北省及其他地区会员单位 2020 年度会员会费”的事项,直接免除湖北省全省会员会费,同时对于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湖北省以外地区的会员单位,可向协会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核后适当减免 2020 年度会费。在协会官方公众微信号发布会费减免通知后,协会全年共免除 57 家会员单位会费,其中包括湖北地区 41 家,其他地区 16 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协会也做了深刻的反思与反省,认为当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逐渐转为与国家发展不协调,与群众需求和社会观念不匹配、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致使行业法制管理、市场监管、科技创新等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行业整体发展缓慢,推进路径仍存在不确定因素。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性殡葬行业社会组织,中国殡葬协会在引导、倡议,搭建行业学习交流平台等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部分业务工作进展缓慢,信息不对称,会员管理、会员服务,以及分支机构主任、副主任职责不明,履职不清,机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有待加强。
按照《章程》规定,本届理事会至 2022 年届满,下一阶段,中国殡葬协会要立足于实现本届理事会目标,认识行业改革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找准国家需求、行业需求和会员需求,实现更高等级、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工作变革。
到本届理事会届满,中国殡葬协会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强化业务能力。强化各职能部门作用,提高智能化、科技化办公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设定阶段性主要次要目标、长期短期目标,开通网上业务办理通道,抓实抓细日常工作和重点工作,强化业务管理,彻底解决工作不清、结果不明、履职不到位的问题。
二是要搭建数据平台。本着平等共享原则,公开行业标准化、设备用品检测、国际运尸数据,努力构建名录、数据、依据为一体的行业平台,对现行和已实施的政策进行解读,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组织会员单位学习,增强行业规范意识,了解政策依据,强化行业自律。
三是要加强业务培训。要持续抓好抓实行业培训,注重在政策和理论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殡、葬、祭三个重点领域,加强理论宣导和服务实操,强化对骨干力量和基层的培训力度,增设心理哀伤抚慰等社会服务课程,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质量,真正培出能力,训出效果。
四是要加强外事交流。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坚持“外事无小事”原则,及时快速应对外事工作,通过洽谈、会谈等形式,搭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平台,保持密切联系,巩固国际地位,增强业务合作,打造双赢互补,互进共荣的新格局。
五是要加强调查研究。要加强行业调研,不做表面调研和形式调研,要深入基层,了解民生需求,探访基层工作环境,倾听从业人员呼声。在调研过程中,传递政府信号,凝聚推进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正能量,调查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情况和受众情况,总结经验,做好推广,为政府和会员单位提供有利依据。
同时,在行业管理方面。要认真履行和执行好政府职责,在研制标准、行业设备检测、国际遗体转运等工作中,要做好组织协调,强化工作对接,随时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增强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在会员服务方面。要加强会员管理,完善沟通机制,坚持服务至上、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扫清服务死角,及时快速的反映会员诉求,提高为会员服务质量。
在扩大宣传方面。要更加充分的利用宣传平台,构建点、线、面式的宣传阵地,充实内容,做好平台开发,不断改进和调整信息内容、风格及版式,突出官方媒体属性,提供理论指导和行业交流的内容,打造行业重要的实体宣传平台。
在强化自律方面。要维系行业秩序,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政策导向,号召会员单位主动签署行业自律承诺书,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规范行业行为,协调利益关系,维护会员单位公平竞争和正当利益。
在加强交流方面。要持续关注疫情动态,结合相关地区疫情防控要求,筹备好第九届中国国际殡葬设备用品博览会,筹划世界因生命而融合主题活动,适时召开公墓、殡仪工作交流会,其他分支机构工作会、交流会、培训会,以及相关活动,不断创新交流形式,与时俱进,掌握行业发展风向标,展现行业魅力,牢固搭建行业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