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3期

海外清明采风
文 / 本周特刊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除中国外,越南、韩国等汉文化圈的国家均有着过清明节的风俗,这些国家的清明节与中国的传统习俗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接下来就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清明节风采。

越南清明节

越南的清明节扫墓习俗和中国基本相同。清明节期间,越南人要到过世家人的坟上扫墓。扫墓的形式也大致和中国相同:如简单修缮墓地,清理杂草败叶,焚香烧纸和摆放祭品等,可见中国对越南的影响之深。

而不同于中国的是,在越南许多地区,通常会将“寒食”“清明”的概念混在一起,并将两个节日统一定为农历三月初三。据《安南风俗册》记载:“三月初三日为寒食节,亦号清明节,作浮水饼,具酒馔告家先。北人记介子推火化日也,亦有因而省扫坟墓云,民间亦多不用。”在越南,宫廷、官员及富户会在清明之际扫墓祭祖,必备之物有猪肉、香烛、纸钱和黑糯米饭。此外,越南人会在农历三月初三吃凉食,汤圆就是其中之一。越南的元宵和汤圆都是用糯米面做成的,但味道和吃法却不一样,同中国的元宵和汤圆也有所区别。越南元宵是以冰糖为馅,个儿比中国的元宵要小。

新加坡清明节

新加坡华人依旧秉承中国传统礼教,仍坚持扫墓祭祖的传统。

早期华人移居新加坡后大多难回故土,因害怕身后孤单,就共同凑钱置地建成了坟山,同族和同乡逝后都可在这里安葬,被称为“义山”。各籍移民有各自的义山,如咖啡山是福建人义山,碧山亭是广东人义山,而著名的乌节路当年是潮州人的义山。

新加坡独立建国后,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政府大力倡导华人移风易俗,以火葬代替土葬,并在郊区建造大量骨灰瓮安置所,将市区义山迁葬,于是华人清明扫墓场所更多由义山转至郊区坟场。

清明节不是新加坡法定节假日,因此华人扫墓仪式多在周末进行。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多半为闽南仪式。一般先到庙里祭祀大伯公,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祭品鲜花,燃起香烛,叩首行礼,再到政府统一设置的铁桶前焚化纸钱,最后分食祭祀食品。祭祀食品一般会准备五牲,有蛤、螃蟹、鸡鸭等。分食完毕遗留下的蛤壳一般留在坟前,表示子孙已来扫过墓。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屋(家乡)做清明不?”

马来西亚清明节

同新加坡一样,马来西亚也是华人较多的国家。每到清明时节,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存在放风筝的习俗,用风筝寄托思念。马来西亚华人的公共墓园也叫“义山”,因此当地人常说清明节要“上山扫墓”或者直接说“拜山”。

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可以看到多处挂着 “福建义山”、“潮州义山”牌子的坟场,在槟城最大的泰国卧佛庙里,还可以看到墙上层层排列的骨灰坛,因为将骨灰寄在庙里也是南洋华人的习俗。

韩国清明节

韩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同样有祭祖扫墓的习俗。在韩国,清明节这一天还是韩国的植树节、寒食日。韩国人更多的把这一天当做植树节来度过。因此,很多韩国人会通过栽树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节当天,朝鲜族一家老小会早早起床,穿上素色服装,赶去山里祭祖上坟。朝鲜族会带着有朝鲜族特色的食品去祭祖。如大米饼、打糕、八爪鱼、明太鱼、泡菜,以及自家酿制的与汉族黄酒相似口味稍甜的麻格里米酒等。明太鱼是朝鲜族清明节必不可少的菜肴,每逢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吃明太鱼。

韩国人扫墓时供奉的食品和排列顺序有严格的规定:枣栗柿梨(从左往右摆)、红东白西(红色的食品放东边,白色的食品放西边)、生东熟西(生的在东边,熟的在西边)、左脯右醢(脯放左边,醢放右边)、鱼东肉西(鱼摆东边,肉摆西边)、头东尾西(鱼头朝东,鱼尾朝西)、左干右湿(干的在左边,有汤的在右边)、碟东盏西(用盘装的在东边,用碗装的在西边)、左羹右饭(羹放左边,饭放右边)、男左女右(拜祭时,男的在左边,女的在右边)。

与中国不同的是,韩国人在祭祖时不会烧纸钱,却有给故人烧稻草的习俗。稻草代表金条,寓意给故人寄去钱财。

扫墓祭祀完成后,家属们在墓地席地而坐,和故人共享美食。朝鲜族在祭祖的时候,家人常常是边吃边唱边舞,与故人团聚。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体,朝鲜族多会在在清明节时进行一些体育活动。

清明节在韩国,祭扫坟墓和踏青游玩兼具,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缅甸清明节

在缅甸,果敢地区的人民和缅甸华人都非常重视清明节。果敢人一般将清明节祭祖称之为“瞧坟”。果敢人瞧坟大多会特意避开清明节当天,在清明节的前十天或者后十天挑一天好日子,买上一些水果和糖食,并和亲朋好友一起到故人的墓地做一顿饭菜吃。

在清明节到来的前一段时间,人们就开始准备要烧给先祖的“金元宝”。金元宝在果敢又称为“阔子”或是“阔”。缅甸果敢人认为,烧阔子能给先祖烧去钱财,并且先祖能够在这一年中保佑家宅安康、财源滚滚。

蒙古国清明节

清明是蒙古族礼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国境内的蒙古族还是蒙古国境内的蒙古人,都把“清明”称作 Haa ng Shi 。蒙古的清明扫墓、凭吊、缅怀等节日化行为,最初由元朝蒙古统治者制定,因此蒙古人基本都了解清明的礼俗。

蒙古国的蒙古人以清明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冬蛰结束为首要认识,因此,蒙古国文字叙述通常以“清明开启”这样的方式进行表述。

按照蒙古族传统,清明节要烧“吐勒希”给祖先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黄油、鲜肉、茶叶、枣、布块和纸钱等。蒙古族每年要在除夕傍晚和清明节对祖先供奉两次吐勒希来祭祀。在清明节时,大都选择和家族一同祭奠已故先人。进行祭祀之后,人们将剩下来的酒食聚在一处,人们按辈分、长幼依八字形排坐,由长者给每人分酒食,接受分赠者向长者请安问好,以此共同悼念祖辈和失去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