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4期

2021年清明优秀案例活动选登
文 / 本刊特稿

编者按今年清明期间,全国殡葬单位和广大殡葬人奋战在行业一线,为前来追思祭祀的群众送去了温馨的服务与细致的关怀。今年的清明节,是全行业面对疫情常态化下的首个祭扫高峰,在保证疫情防控和葬祭扫安全的前提下,有的殡葬单位持续开展海葬公祭、集体树葬花坛葬等活动,让生态节地葬理念更深入人心;有的殡葬单位推陈出新,用全新的生态节地葬法,如“晶石葬”等创新形式来践行“两山理论”……下面就选登三个清明优秀活动案例,来回顾今年清明期间那些行业中的精彩瞬间。

海上生明月 云下寄追思——京津冀联合开展骨灰撒海清明公祭活动

“海上生明月,云下寄追思。”4月2日,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省市民政部门联合主办的“2021年京津冀骨灰撒海清明公祭活动”在天津渤海湾举行。

上午10时,载着京津冀三地50余名家属的“国宾9号”海葬专用船缓缓驶出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清明公祭仪式正式开始。船舱内,礼兵神情肃穆,队列整齐,向安眠于大海的逝者敬献花篮。礼祭人员点亮烛光,共同为海葬逝者祈福。工作人员恭读追思祭文,歌颂海葬逝者无私大爱,全体人员默哀致敬。

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副主任韩磊致辞,他对三地持续深化殡葬领域协同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向海葬逝者及其家属致以崇高敬意。

“大海扬波,寄亲情思念,滔滔不尽;长舟出海,送亲人归程,切切哀情。”奠词哀婉低回,声声悲切,诉不尽心中别绪离愁。家属们泪目思亲,纷纷在祈福卡上写下寄语,表诉心中哀思之情。

濛濛细雨中,轮船到达指定海域,大家有序出舱来到甲板。面对浩瀚大海,家属们倚栏凭吊,双手将花瓣和可降解祈福卡轻轻撒入波涛,寄无限思念于海上清风,带去对已故亲人的深情祝福。海风呜咽,汽笛高鸣,公祭仪式结束。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协同发展大局,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深化殡葬领域合作发展,携手打造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新标杆,生态殡葬建设迈上新台阶。2019年清明,三地民政部门联合举办了首次协同海葬活动,开启了殡葬领域协同发展的序幕。本次公祭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强化了三地殡葬工作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也标志着疫情后三地骨灰撒海活动正式恢复。

春风礼赞 花诉别离——安吉龙山源举行“竹林葬践行者”缅怀纪念仪式

风清景明,竹茶春约。4月1日上午,“春风礼赞 花诉别离”2021安吉县“竹林葬践行者”缅怀纪念仪式在绿郡·安吉龙山源庄严举行,近60位嘉宾、媒体共同响应生态祭扫号召,前来参加仪式。

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也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安吉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行绿色殡葬发展理念,安吉县民政局党委委员陈孝泉表示:通过这样一场“生态祭”仪式,一为感恩“竹林葬践行者”为践行生态殡葬所做的贡献;二为倡议鲜花祭扫、音乐祭扫、春茶祭扫,希望你我都能积极发扬文明祭扫新风尚。

随后,安吉绿郡公司总经理黄模敏在致辞中说:绿郡•安吉龙山源自建园以来,始终坚持 “生态化、艺术化、人文化、公园化”的营造理念,努力为每个家庭建立福泽佑地与终美归宿,会更好地将公益、生态、节地的发展理念在园区执行下去。

此次生态竹林祭,伴着优雅的琴声,以茶为礼、以花为媒,架起了与故去亲人、挚友沟通的桥梁,让无限的思念之情、感恩之心,尽情在清风竹林中释放。

竹之韵·生态葬,是安吉县积极贯彻国家“节地生态葬”号召,主动发挥地区生态特色,于2015年创新推行的新式生态安葬,采用可降解骨灰坛安葬,把逝者骨灰深埋于竹林,实现人来源自然又回到自然的生命定律。

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6届竹之韵·生态葬集体安放仪式,共有97位“竹林葬先行者”安眠在绿郡·安吉龙山源。

一直以来,绿郡·安吉龙山源在积极践行绿色、生态、公益的同时,也一直坚持用最温馨的方式,来告别那些美好的故事,让人生的下半程充满诗意、伴随祝福。

突破微占地 致敬先驱者 ——上海福寿园举办“藏晶苑”落成仪式暨乔宽元教授致敬礼

42平方米的地下室内葬,可安放8400个生命晶石,平均占地仅0.005平方米;环境优美的地上广场,树木掩映,花团锦簇,并将建成记载生命影像的互动电子屏,形成生者与逝者共享的景观空间和纪念场所……这就是上海福寿园清明期间落成的超微占地园区——“藏晶苑”。

2021年4月1日,“晶彩人生 云端寄情”——“藏晶苑”落成仪式暨乔宽元教授致敬礼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举行。本次仪式由中国殡葬协会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中国殡葬协会公墓工作委员会指导,福寿园国际集团主办,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承办,上海安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支持。来自中国殡葬协会、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殡葬管理处、福寿园国际集团等领导嘉宾及乔宽元教授亲属共50余人参加仪式。

超微占地 时尚环保

自2016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出“生命晶石”服务以来,已为15万户上海家庭提供服务,以生命晶石为载体的祭祀方式逐渐为市民了解和接受。“生命晶石”体积小、形态美、可长久保存,克服了火化后散状骨灰的许多缺点,骨灰体积减量达85%-90%之多,为大幅减少骨灰的安葬空间和多样化安放提供了可能。

2020年《公墓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明确定义墓地为埋葬遗体、遗骸、骨灰和生命晶石的场所。其中“生命晶石”作为一种微量保存,可以选择家庭安放、随身携带等方式,而墓地依然是“生命晶石”的安放地之一,且节地效应十分明显。今年清明上海福寿园落成的“藏晶苑”,平均占地仅0.005平方米,是国内乃至全球最节地的葬式之一。

此外,上海福寿园“藏晶苑”一改人们对节地葬的传统印象,其环境优美,品质上乘,设计时尚,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特别是在地下室内葬内部装饰材料上,“藏晶苑”使用了最新的环保岩板(烧结密质石材)和24k金复合涂层。这也是一线品牌店普遍使用的绿色装饰材料,首次在节地葬产品上得到应用。

科技赋能 公益先行

“藏晶苑”在地下和广场都建有大型电子屏,并与专属手机APP进行联动,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祭扫环节。一方面实地祭扫时,亲属可将逝者的照片、音频和视频等上传至APP,在电子屏同步播放相关影音资料;另一方面,APP具有预约祭扫和远程祭扫功能,亲属可以在APP上实时进行视频祭扫,从而缓解清明、冬至祭扫人群拥堵的境况。

在“藏晶苑”落成仪式上,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携手上海安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当场宣布了“晶彩凝爱”公益计划。对于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特殊群体,基金会及上海安善文化将根据其具体需求免费提供晶石制作、存放以及云纪念服务,率先倡导节地生态安葬。福寿园国际集团首席品牌官李经衡表示,福寿园国际集团将坚持承担企业责任、社会责任、行业责任及历史责任,努力提升公益能级,把“藏晶苑”建设成一处全新创意的、节地安葬和科技纪念方式相结合的新公益基地。

纪念之椅 致敬先驱

2019年逝世的上海理工大学乔宽元教授是中国殡葬行业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之一,为上海殡葬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节地生态葬的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乔宽元教授调研撰写了材料《生命晶石应用的前景与对策研究》,从生命晶石的技术特点出发,分析了当今骨灰安置的主要葬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展望生命晶石的应用前景,并就这一新葬式如何更好地被市民广泛接受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此,“藏晶苑”广场上特别设立了乔宽元教授“纪念椅”,市民祭扫、休息之余,只要手机扫描就可以看到乔教授的生平介绍、著作、视频等,纪念这位先驱者的开创之功。上海安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捷表示,乔宽元教授的生前遗愿就是和妻子百年后共同采用生命晶石葬式,并提出骨灰不是一味减量,要有美感,要从历史上找传承,如今上海福寿园“藏晶苑”的落成,正符合了乔教授的远见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