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5期

当扬州按下“暂停键”殡葬战线的“逆行者”却选择加速前行—— 扬州市殡仪馆抗疫纪实
文 / 管其君  扬州市殡仪馆

7月下旬,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在江苏扬州蔓延,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役打响了。异常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让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作为承担社会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保障任务的市殡仪馆,责无旁贷,刻不容缓,紧急出台“保运行、防疫情”工作方案,全馆人员24小时驻守单位严防死守,迎难而上,加速前行,成为疫情期间殡葬抗疫战线上最美的“逆行者”。

扬州市殡仪馆安保组组长张建中:人见人畏的“黑脸包公”

敦实的身材,黝黑的面孔,凌冽的目光……这是张建中给人的最初印象。疫情爆发以来,张建中及其班组日夜坚守在单位防控一线,他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带领班组人员测量体温、检查佩戴口罩、扫码、检查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看似繁琐的过程,他都一丝不苟地严格执行,人送外号“黑脸包公”。

8月4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公布的确诊病例99号人员,曾于7月30日上午到扬州市殡仪馆。信息公布之后,馆部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调查研判,发现正是由于张建中同志工作认真负责,门前把控细致严格,才杜绝了此人进入馆内及有可能造成的更大疫情影响。

扬州市殡仪馆日均火化遗体30多具,疫情发生以来,为更好地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急群众所需,单位已实行24小时工作制,不间断办理火化服务。在这期间,张建中同志以单位为家,一直坚守到扬州全域转变为低风险。面对一些不配合的群众,他总是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安抚群众情绪;同志们看到他通红的眼圈,纷纷劝他多休息会儿。他却说:“这是我坚守的阵地,一定要守好单位第一道岗;疫情不退,我不回家!”

“进馆人数不超过5人,洽谈人数不超过2人!”“请打开健康码和行程码,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这些都是扬州市殡仪馆安保负责人张建中同志每天说的最多的话。面对着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如何守护扬州市殡仪馆第一道“关卡”,确保来馆治丧群众和单位职工生命健康安全,是他时时刻刻萦绕心头的头等大事。

由于进馆手续繁琐且人数受到严格限制,不少前来治丧的亲属进不了馆内。个别亲属会觉得没有看逝者最后一眼而感到伤心难过,甚至情绪崩溃。这时,张建中同志都会主动前去安抚家属,递上一瓶矿泉水,送上真挚的慰问。他常说:“规矩是要严格遵守的,但是话说回来,将心比心,我也懂得为人子女的不易。疫情期间,我们服从大局,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扬州市殡仪馆接运组全体“战士”:24小时服务不停歇

疫情发生之后,主城区的接运任务全部由市殡仪馆承担,特别是很多偏远乡镇的群众也纷纷选择市馆接运服务。面对压力,全体班组人员不分白天黑夜,哪里有需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解决群众燃眉之急。疫情发生之后,接运组全体人员24小时驻守单位,随时随地开展接运服务。在服务中心卜树文科长、丁健副科长、赵成明组长的带领下,全体职工主动作为,勤恳工作;由于疫情期间接运工作量大,单位许多同志主动加入,承担接运服务;大家分工明确,紧密配合,有条不紊地开展24小时不停歇遗体接运服务。各中高风险地区、各大医院等易感染场所,总能看到身穿防护服、戴着防护口罩及面罩的遗体接运人员。疫情期间,接运组全体同事嘴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没时间接家人的电话。”

对于遗体接运工作而言,能够进家入户则会和家属有效沟通、第一时间完成接运工作。疫情期间,不少小区(村)成为中、高风险地区,接运车辆往往都只能停在外围,需要徒步进入小区,常遇到一些老旧小区没有电梯,还需要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抬下来,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逝去的生命;工作一个来回有时需要1-2个小时。在30多度的高温天气,穿着防护服,抬着遗体经过这样的一个来回,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很多同事直接累瘫在地。

8月3日深夜23:30,接运组接到来电,城区某处一老旧小区,有老人刚刚去世,家人急需帮助。当时,赵成明班组刚完成三趟近6小时的接运任务,晚饭还没吃;其他班组工作还没回馆。赵成明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再次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口罩,跳上汽车,匆匆赶去。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对中、高风险地区道路都实行设卡封堵,在离目的地约1公里的地方,汽车就不让通行。没办法,他们3人匆匆下车,抬着担架,徒步前行;沿着狭窄的楼梯爬至6楼,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奶奶迎了上来,赵成明他们赶紧上前了解状况。原来老伴刚去世,儿女都在外地由于疫情一时也回不来,家里只剩她一人……

赵成明他们一方面做好安抚工作,一方面联系社区办理手续,并对遗体进行消杀,处理好遗体,装入接尸袋。陈旧狭窄的楼梯空间非常有限,在楼道拐弯处,他们小心翼翼,依然寸步难行。关键时刻,赵成明冲到担架下方,半蹲着身体,双手托举着,一点一点地往前挪动担架。这样反反复复来回多次,终于安全到达楼下。疫情封控区域不敢丝毫停留,他们没来得及喘一口气,就赶忙拖着沉重的步伐,以最快的速度,抬着担架赶到灵车,消失在夜幕中。

扬州市殡仪馆防腐火化组全体人员:超长负荷,硬抗不一般的“累”

疫情发生之后,市殡仪馆就紧急出台了“保运行 防疫情”工作方案,全防死守驻守单位。按照扬州当地习俗火化服务都集中在上午,现在24小时全天服务。工作时间延长,工作战线拉长,防腐火化组全体人员从早到晚,夜以继日,坚守岗位,常常忙得连厕所都没时间去。再加上火化前的各种准备工作,火化后的清理、消杀工作,每天睡眠时间只有2个小时左右。他们硬是用钢铁一般的意志抗住了超长负荷的工作,“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累”,谱写出了疫情期间最动听的生命赞歌。

疫情发生以来,正是扬州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每日最高温度常常都在35度左右。火化间温度更高,就像一个大蒸笼,往往达到50度以上;火化炉在运转时,炉膛温度往往达到800、900度,操作人员在观察焚烧情况时,甚至可能灼伤脸部。特殊时期,当工作人员身穿密闭的防护服,戴着防护口罩及面罩工作时,要不了多久,全身衣服都会湿透,可是靠近火化炉之后又会很快烘干,如此循环往复。大家就这样默默坚守,从来没有一句抱怨,疫情挡不住殡葬职工的使命感,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他们自己忍受不一般的“热”,才能带给家属夏日心灵上的“清凉”。

殡仪馆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特别是在火化部门,亲人们眼见遗体进炉,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难以名状。所以,防腐火化组工作人员特别注重服务细节,将心比心,让家属感受到脉脉温情。抬遗体时,先鞠一躬,轻抬轻放;遗体进炉时,工作人员立正站姿,表情严肃,行注目礼;送达骨灰时,怀敬畏之心,行恭敬之礼。疫情期间家属常说:“没想到殡仪馆的服务能够做得这么贴心、周到,我替逝者谢谢你们了!”

当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在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其实还有这么一群最可爱的殡葬人,默默无闻地穿梭于扬州城乡的大街小巷,虽然行业不同,岗位不同,但是他们心中的信念相同,每一个为抗“疫”努力的殡葬人都是先锋,他们以“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的拳拳爱意,提供24小时不停歇的殡葬服务。

殡葬服务工作作为抗击疫情的最后一环,承担着严防疫情扩散的重任,“扬殡人”放弃小家,驻守单位,坚守岗位,保障社会殡葬服务的正常运转,却鲜为大众关注,但他们没有怨言,只有满腔坚守岗位的热情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特殊时期人们生命终点线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