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死亡是生命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死亡教育的缺失,导致国人避讳、畏惧死亡,但不论如何,每个人都终将面对死亡。既然如此,能够没有遗憾、平静安宁得与世界告别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因此,为临终之人给予充足的关怀与慰藉,让他们摆脱恐惧,以一颗释怀的心,体面安详得面对死亡就显得尤为重要。“安宁疗护”就在承担着这份责任,虽然临终关怀不在常规的“殡葬祭”流程之内,但其所带来的价值观念、意义和方式却能为殡葬服务和生命教育带来一定的启示。
告慰死者、安抚生者,是身为殡葬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但在进行悲伤辅导、心灵抚慰等方面,我们仍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本文从安宁疗护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几个真实案例进行解读,来挖掘临终关怀的深层次含义,以他山之石,启迪殡葬行业的悲伤辅导及死亡教育的发展。而作为殡葬人,如何向逝者家属转述“他的道别”,我们或许可以在此之中找到答案。
白岩松曾说过一句话:中国人缺少死亡教育!面对死亡的议题,我们忌讳、回避、恐惧。然而,面对死亡是人生的一场必修课,谁也无法缺席。坦然接受生命的全过程,让生命回归其本身的意义。
崔可忻老师和钱理群教授是泰康首个长寿社区的首批居民,2015 年 6 月泰康之家·燕园运营不久就住了进来。2018 年 11 月,崔可忻老师被诊断出胰腺癌。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崔老师决定不做化疗、不动手术,选择在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接受疼痛治疗,完成了人生的自传——《我的深情为你守候——崔可忻纪念集》,并在燕园做了一场告别演出。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她身上绽放的自信与美丽震撼人心。
每个人终将面对衰老和死亡。但是面对死亡的议题,我们总是忌讳、回避、恐惧,这是中国人所受教育中欠缺的一课。崔可忻老师和钱理群教授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让我们对死亡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们面对死亡没有畏惧,没有悲伤,留下的是欢笑、优雅、温情,是对这个世界炽烈的爱。崔可忻老师和钱理群教授是中国知识分子改变对生命态度的一个典范,是对待死神、对待癌症、对待人生最后一段旅程的一个典范。
这种对生命的态度,就是泰康探索追求的目标。泰康正在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人们对老年生命链的看法,而再进一步,就是要改变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对生死观的看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死亡教育”。在泰康“医养康宁”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中,这个“宁”就是终极关怀。安宁疗护,或者又称临终关怀,便是终极关怀中的重要一环。
今年 3 月 28 日,泰康安宁疗护项目在“北京大学安宁疗护论坛”上正式启动。作为泰康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延伸,安宁疗护项目中,由医生、护士、志愿者、社工、理疗师及心理师等人员组成专业服务团队,在患者生命末期,架起一座安心守护的桥,护佑患者圆满走完生命之旅,陪伴家属度过失亲的哀伤之痛。自此,首批安宁疗护试点病床在燕园康复医院落地运营。
仅四个多月的时间,泰康燕园康复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便已经收治了 14 位患者,期间发生了很多暖心、感人的故事。有让逝者安然而缓解生者的悲痛无助;有在安宁疗护病房增进了家人间的相互理解,增进了亲缘关系;有通过缓和治疗及人文关怀,跨越了医学预判的期限,离开安宁疗护病房转至养老社区的案例。每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以及所折射出的生命的信念都让人动容。
他们为我筑起最后一个“家”
“我今年 88 岁,子女也都到了花甲之年。这一生爱干净整洁,喜欢井井有条,临走时既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也不想让自己走得狼狈凌乱。感谢这里的医生、护士、社工,为我筑起最后一个家,我很放心。”
当医生宣告她的人生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倒计时后,王奶奶为自己选择了泰康终极关怀的安宁病房——【冥想空间】作为人生的终点站。
“他们是我人生最后一个乙方,为我最后一次理发、最后一次梳洗、最后一次穿戴齐整……”王奶奶离去时很安详。弥留之际,她特意嘱咐家人,要为【冥想空间】的工作人员送一面锦旗,感谢他们为自己筑起最后一个“家”。
老人家一生辛劳,最终在这里得到了最后的慰藉与安宁。
他们为我完成遗愿清单
“一生教书育人,但是连自己也从未学习过该如何面对死亡。如果可以,我也想以自身为鉴,告诉后人如何优雅地为人生谢幕。”
九十多岁的陈老师是一位优雅精致的老人,一生为人师表,肩负着“以身立教、立德树人”的沉重担当,其实私下里也有爱美爱俏皮的时候,陈老师总是将这些默默地藏在心里。
来到泰康燕园的安宁疗护病房时,医生预判她仅剩下几天的生命。癌症末期的病痛,让她备受折磨。工作人员为她制定了专属方案,除了缓解病痛的舒缓疗护,更要帮助她放下对疾病的关注,转而注重生命本身的体验。
社工师陪着陈老师一起,梳理出一个遗愿清单,希望帮助老人不留遗憾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涂一次红指甲、开垦一片菜地、办一次 Party……只要是能力范围以内,工作人员无不尽心竭力。为了满足陈老师种植的愿望,社工师多番协调,咬定“青山”不放松,终于在陈老师的窗前,争取到“一亩三分地”。自此修篱种菊,从萝卜到小葱生菜,窗前还养起了盆栽的西红柿。尽管身体孱弱,陈老师仍然坚持在社工师的搀扶下,细心浇灌着果蔬花卉。
母亲节,医生护士社工等十多人簇拥着陈老师,为她举办了一场温馨感人的节日 Party。社工师细心地为她涂上红指甲,这也是她生平第一次涂指甲,陈老师开心地像小姑娘一样,笑起来神采奕奕。生命的每一刻,都充满意义,那些未竟的小心愿,在这里得到了圆满。
温馨舒适的环境、专业的医疗护理和人文关怀让陈老师身心愉悦,一次次突破关于生命的预期。窗台上,迎风摆动的西红柿枝叶沐浴着阳光,陈老师也在温暖祥和的氛围中,优雅从容地缓缓走向生命的归途。
他们为我重置父子亲缘
“我们都有各自的骄傲,有很多话说不出口。我也总以为不必说什么,多少家庭不也是如此过来的?来到这里才知道,道爱也是完整人生的一部分。”
严肃古板,大概是杨老留在儿子心中根深蒂固的印象。他不是一个善于用语言表达关爱的父亲。他很严格,许多关心与爱护也只藏在这份严格的要求与期待里。其实,情感也需要空间的承载,来到【冥想空间】为这对父子创造了更多相互理解的空间。
接待杨老入住后,安宁疗护团队详细了解了他的病例、喜好、信仰、心愿等诸多事项,并随后组织了家庭会议,引导家庭成员帮助杨老完成“四道人生”:道爱、道谢、道歉、道别。
杨老的小儿子已步入中年,事业有成。为了照顾父亲,他专门抽出时间陪伴在侧,在社工师的协助下,亲力亲为照顾饮食起居,背着父亲外出晒太阳,为父亲读书讲故事,像照顾幼小的孩子一样耐心细致,也像对孩子一样,多抱一抱,亲一下,父与子之间用行动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述说着父子间的亲缘。
在家人的关心陪伴和疗护团队细心周全的照料下,杨老身体日渐向好,最终离开了安宁疗护病房,回到了泰康养老社区。
“心守护,爱相伴”,这是写在安宁疗护区入口的文字。生命是宝贵的,但如果疾病终末期患者的生命已经不能挽回,那么,让患者解除痛苦,将人生的美好留在记忆中,安宁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旅途,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未来,我们的每家社区、每家医院,都将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安宁疗护服务,在所有人生命离开前的短暂时间,给予一份温暖,一份人文的照顾,我想这是对生命至高无上的尊重。
面对死亡是人生的一场必修课,谁也无法缺席。我们应该坦然接受生命的全过程,让生命回归其本身的意义。最好的告别,是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