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6期

我为什么想去看巴黎的公墓?
欧棒巴黎

在我们的文化里,似乎总是很忌讳与墓地沾边之事。坟场也总是距离城镇烟火甚远,像是只能在特定场合才能探访的严肃之地。但在法国,村镇、城市里的大小公墓往往就建在离民居两三步远的地方,大部分是建在当地教堂后的空地上。

明明墓碑上姓名、生卒年份都刻得清清楚楚(有些还是几百年前的墓碑),甚至都知道棺骨就在墓碑下,人们也并不很避讳。居民在墓地的绿植中散步、追思、甚至是遛狗经过,就像生活里很平常的一部分(或许深夜除外)。

把墓碑扎根在城乡中的传统在欧洲中世纪就出现了。巴黎的公墓更是特别,原因是这里葬着那么多知名的人物。他们中有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剧作家、导演、演员、画家、雕塑家……如今,这些被载入历史的人物往往被安葬在城内最大的三个公墓中:拉雪兹神父公墓、蒙帕纳斯公墓和蒙马特公墓。

在介绍三大公墓之前,先说说巴黎的公墓文化历史吧。18 世纪前,每个教区都在教堂后建有自己的小墓地,死者被埋葬在那里,家属或亲朋可以在特定场所进行礼拜。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巴黎人也都被葬在各自教堂附属的墓地中。那时候的墓地还比较私人,专程参观与自己亲属无关的墓地还是罕事。

18 世纪末,巴黎爆发了一场瘟疫。为了解决墓地空间不足以及公众卫生问题,政府决定将这些小型、拥挤、卫生条件差的教区公墓逐渐关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巴黎市中心、靠近 Les Halles的 Saints-Innocents 公墓。

这块大公墓是巴黎最古老,最大的墓地,但其实更像个乱葬岗。1780 年,Saints-Innocents 公墓因被过度使用而倒塌,2000 多具尸骨直接涌进了周围的房屋里,画面可以想象……之后,有数以千计的遗骨被转移到巴黎的旧采石场Tombe-Issoire 内,1786 年 4 月 7 日, 该采石场被命名为 “巴黎市立骨灰堂”,也就是今日人们说的“巴黎地下墓穴” (Catacombes)。

旧的墓地关了,自然要建新的墓地。法国大革命那段时间,巴黎周边新建了三 个 小 公 墓:Saint-Pierre-de-Montmartre(又称 Calvaire)公墓、Picpus 私人公墓和 Saint-Germain-de-Charonne 公墓。

到了 1801 年,政府决定再建三个大型公墓。1804 年,东部建成了拉雪兹神父公墓。1824 年,南部建成了蒙帕纳斯公墓。1825 年,北部建成了蒙马特公墓。

巴黎西边没有公墓,因为西边靠近凡尔赛宫,已经有很多富人权贵居住在那里,权贵们不愿风吹过来带着墓地的气息。

当时,这几个公墓都还位于巴黎的外郊。直到 1860 年,随着巴黎管辖范围的扩大,一些外围的乡镇也被吞并,上文提到的三大公墓以及周围村庄的 11 个公墓也一同被纳入了巴黎的管辖范围。后来 1860 年至 1886 年间,由于巴黎的人口增长,巴黎不得不由于缺乏空间而再度在外郊的 Bagneux, Ivry, Pantin etSaint-Ouen 等地建立大型公墓。今天,巴黎城墙内有14个公墓,由市议会管理。

拉雪兹神父公墓

拉雪兹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无疑是巴黎最有名的公墓,每年大概有300多万游客前来参观或悼念,也是世界上访问量最高的公墓。该公墓也是巴黎 20 区的地标,占地面积 44,000公顷,埋葬着肖邦、王尔德、普鲁斯特、吉姆·莫里森、莫里哀、巴尔扎克……从这里开始,巴黎的各大公墓开始被赋予了一股“浪漫”色彩。

]

拉雪兹神父公墓还有着很多的绿植。这里种着 5000 多棵不同品种的树,如樱桃树、枫树、栗子树、垂柳、核桃树......也是巴黎最大的城市绿地。之所以有如此优美的环境,是因为公墓位处的山丘原本属于巴黎郊外的耶稣会,此耶稣会在当时非常富有,将这片山丘改造成了们的疗养胜地。驻扎的耶稣会士里就有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 François d’Aix deLa Chaise,也是该公墓名的来源。

18 世纪末,巴黎市政府买下了这块远离城市中心的空地,由设计了巴黎证券交易所的建筑师 Alexandre Brongniart操刀,于 1804 年 5 月 21 日投入使用。

公墓一开始遭到了巴黎人的冷眼,因为大家都不想跑到离巴黎太远的地方埋葬他们的亲人。1817 年,为了让这块公墓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公墓负责人决定搞起了“营销”,将莫里哀和拉·封丹等人的棺木迁到这里。此举大获成功,这里的墓碑一下就从 1815 年的 2000 增加到了 1830 年的 33000 个。

今天,拉雪兹神父公墓共有 70000多个墓碑,如果想尽可能多碰见有名人士,别忘了好好研究公墓地图。

蒙马特公墓

蒙马特公墓离圣心大教堂只有几步之遥,背靠蒙马特山丘,占地 11 公顷,也被称为“北公墓”。公墓两旁排满了枫树、栗子树和椴树。漫步在这里的鹅卵石道上,能找到《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真名 Henry Beyle)、“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作家埃米尔·左拉、画家德加斯、《茶花女》作者小仲马等人的墓碑。

蒙马特公墓是许多曾在此区生活、创作过的艺术家的安葬地。因此,它也成了著名的观光景点,许多人的“粉丝”都慕名前來悼念。其中,最多游客探访的是法国传奇女歌手达琳达(Dalida)的墓地,她的墓碑下往往摆满了鲜花,碑前还有一座等身比例的雕像。

蒙帕纳斯公墓

与右岸的两大公墓相比,这里的游客较少。但蒙帕纳斯公墓其实比蒙马特公墓要大一些,建在三个前农场的遗址上,占地 19 公顷,共有 35000 多座墓碑。作为 20 世纪初巴黎的知识和艺术中心,蒙帕纳斯也葬有许多知名的政治家、作家、音乐家、雕塑家。一些墓碑精美地令人惊叹,棺上摆放着不同形象的雕塑,仿佛守护着独属于墓主的故事。

如今,在这里能看到波德莱尔、莫泊桑、让-保罗·萨特、西蒙·德·波伏娃、玛格丽特·杜拉斯、赛日·甘斯布,甚至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的名字。蒙帕纳斯公墓还纪念着许多 1870 年法德战争的死者,以及 1871 年 5 月 21 日至 28日“流血周”期间被杀害的巴黎公社成员。

其实公墓也是能够让外人好好感受异国文化的场所。哪怕不冲着名人,许多墓碑前用心挑选的雕像和装饰就足以打动人心,每个人的碑志似乎都像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有人华丽、有人简朴。有的跟前摆满了纪念物甚至盖着小“庙”,有的只是轻轻压着几颗石子。

你能从摆放的纪念物看出,这人是大家庭的祖母、那人是被法国接受的移民,有人去世时只不过九岁。我曾在靠近德法边境的法国村庄里,看到一些两三百年前的墓碑上仅仅刻着德文,这其中也透露出一个国家的历史变故。

从这层意义上说,墓地是一个跨越时空、模糊了此岸与彼岸界限的地方。当我们看着一座座的墓碑,不由得反思自己还能把握的时光。墓地以它专属的独特氛围吸引游人前来参观拜访,也就合情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