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8期

2022 年清明,公众关注的关键词来了
温悦

清明是中国人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每年的清明都寄托着人们无尽哀思,我们慎终追远,心怀感恩,我们思考人生,珍惜当下。疫情之下,今年的清明又发生哪些变化?公众关心的事件有哪些?让我们用这些关键词遍览今年清明。

一、生态节地葬

自 2016 年民政部等 9 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民发〔2016〕21 号)以来,全国各地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鼓励和引导人们采取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让逝者回归自然,让思念留存人间。

2022 年清明期间,全国多地开展节地生态葬活动,推行绿色生态节地葬成效有所提高,自愿选择生态节地安葬方式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全国 24 个省份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具体实施意见,对于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逝者家属,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和补贴。

二、云祭祀

今年全国多地疫情再现,清明祭扫会为疫情防控带来不少压力。疫情防控政策要求下,很多人无法到公墓现场祭扫。“云祭扫”等线上祭扫方式进入人们视野。

清明期间各省市开通网络祭扫平台,通过“网络纪念馆”“网上灵堂”“云端献花”等模式服务市民寄托哀思。4 月 3 日,根据民政部清明节祭扫工作办公室统计,全国共有 2304 个网络祭扫平台,网络祭扫群众 695 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275.7%,云祭祀的群众接受度越来越高。

线上“云祭祀”,是倡导文明祭扫,绿色清明的新方式,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中的公墓、灵堂“搬”到了手机中,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追思怀远。在网络祭祀的基础上,不少平台在云祭祀中推出品类丰富的虚拟祭品供用户选择,备受人们欢迎。

三、代客祭扫

除了能在线上“云祭祀”以寄哀思,全国多地墓园还大力推广“代客祭扫”的方式。代客祭扫一般分为免费祭扫和收费祭扫两种模式,由墓园工作人员提供擦拭墓碑、摆放祭品、念读客户寄语或播放寄语视频、敬献鲜花、挂祈福丝带或心愿卡等服务,并全程拍照录像,传送给客户。在各地疫情防控的要求下,代客祭扫满足了无法亲自前往墓园的市民的需求,随着“健康、绿色、安全”祭扫等观念的传播,代客祭扫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各墓园陵园代客祭扫的数量也逐步增多。

“代客祭扫”方式替民众完成了祭扫事项,但无法替代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加之本是为了缅怀追思亲人的行为,却多了明码标价的商业属性,让不少人觉得这使清明变了味。如何能让公众更好地接受这种方式,多数墓园表示,提升服务等级、提高共情感受是完善“代客祭扫”的必要途径,因地制宜地推出个性化代客祭扫服务、按客户需求订制祭扫,力求让屏幕那端的民众更安心,让这条传递思念的纽带更牢固。

四、数字化殡葬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网络祭祀、代客祭扫等形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字产品的大量运用,使得数字化殡葬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袁隆平院士的追思仪式到上海福寿园的数字陵园,相较于传统的殡葬仪式,“人物影音再现”“老照片修复”等数字产品能带来更佳的体验感受,“数字礼葬”“云祈福”等项目也弥补了因疫情防控而无法亲临现场的遗憾。

数字化殡葬是殡葬改革的时代课题,数字化领域是各行各业的发展机遇。数字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是否能代替人类精神世界?数据和程序能否真正满足人们的愿望与追求?在享受数字化发展成果的同时,数字化殡葬也带给了人们更多的反思与挑战。

五、火化率

丧葬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存在,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丧葬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中国人都很看重丧葬礼仪,慎终追远、孝为德本的殡葬核心精神和民族特质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保留了“入土为安”的丧葬习惯。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土地资源紧缺,土葬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文明发展。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提倡改革埋葬方式、改变土葬习俗。

殡葬改革是民生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殡葬管理条例》的颁布和其他殡葬条例的完善,全国各省市都在进行殡葬改革,加快殡葬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动遗体火化和生态节地安葬。据民政部统计,截至 2021 年底,全国火葬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52%,覆盖 8 亿多人口,全国火化率达 58.8%,比上年增长 7.3%。

六、惠民殡葬

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为城乡低收入群众乃至全体社会成员身故后提供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存放等基本殡葬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民生工程。惠民殡葬也是带动遗体火化普及、节地生态安葬、丧事文明简办,推动殡葬改革的重要举措。惠民殡葬,意味着殡葬向公益属性靠拢。

深圳于 2012 年全国率先提出“让殡葬回归公益”改革理念;推行惠民殡葬改革,政府资助项目不分户籍,十年来共计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约 2.7 亿元;“莲池计划”让特困群众不花一分钱办完身后事;海葬、树葬等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逾 3.8 万名市民选择魂归绿水青山。

清明期间,北京市东郊殡仪馆为市民提供 40 项惠民殡仪服务项目,包括为优抚对象免费提供小型告别厅,骨灰临时寄存一个月内免费,免费提供保障类骨灰存放格位200个,免费提供遗体简易整理服务,免费试用骨灰祭奠室。为减轻家属负担,东郊殡仪馆还推出了许多免费的殡葬用品。

七、天价殡葬费

就在清明节之后,天价殡葬费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该事件涉案企业涉嫌存在不明码标价、不执行政府定价、未经批准开展遗体存放业务等一系列问题,被依法从严查处。殡葬服务收费问题向来被人们关注,我国各省市地区都颁布过殡葬收费标准及相关条例。自推行惠民殡葬以来,大部分地区出台了遗体接运费等五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的减免政策。

对于殡葬服务机构来说,产品服务明码标价、公开服务项目种类,是保障自身利益和消费者权益基本义务;对于消费者来说,明确知晓服务内容、服务价格,自由自愿选择服务项目,是消费者行使的基本权利。双方注重彼此权利和义务,相关部门做到有效监管和规范,是避免天价殡葬费再次出现的有效方式。殡葬服务一直立足于公益服务本质,在此基础上产生多类型服务项目去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民众应对各殡葬服务机构的多样式服务有正确认知,对差异化服务产生的价格高低情况也需理性看待。

八、太平间管理

天价殡葬费的出现,让公立医院“太平间外包模式”现象暴露在大众视野。对于医院而言,人员难雇、消耗成本、管理负担等问题是医院运营太平间面临的困难,外包不仅省事还能收钱,这无疑成了医院无需多想的选择。从行政管理归属来看,殡仪馆归民政部门管,医院归卫健委监管,医院的太平间就成了边缘部门,“没人管”的太平间收费乱象频发。经此事之后,北京市卫健委就加强医院太平间管理工作在全市进行部署安排,其中将禁止在医院太平间区域开展任何营利性殡葬服务。

对殡葬行业而言,与社会各方机构合作是机遇,也是挑战。开发新的管理方法和服务模式同样不能脱离行业本身,殡葬作为民生大事,承担的社会责任是重大的,殡葬服务机构在谋求利益之时,需时刻牢记自身是为民生服务的根本属性,切勿因小失大。

九、生态葬创新

近年来,节地生态葬的方式趋于多元化发展,草坪葬、树葬、花葬、海葬等方式备受民众欢迎,新兴殡葬方式也走进大众视野。不少殡仪馆和墓园步入骨灰“后处理”阶段,对于如何安置逝者的骨灰,民众有了更多选择。

“骨灰微量化”是目前对骨灰处理的一种特别方式,殡葬服务机构只需收取微量骨灰,就能制作生命晶石、永生骨瓷、望云宝珠、生命菁华等纪念物。微量骨灰通过压力高温升华等技术,制成各种形态的晶石、珠体,可作配饰、装饰品等。

在殡葬用品上,亦出现了诸多创新。八宝山殡仪馆推出的“水溶花”是种水溶祭祀用品,家属祭扫时将怀念的话语写在水溶纸制成的信笺上,放入水中之后,水溶纸会溶化分解,不会造成污染,环保且有意义。“铭心牌”是一款采用高温耐火材料制成的牌子,可将对亲人最后的叮嘱刻在上面,守护亲人最后一程。

多样化的创新生态葬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殡葬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对大众对生命的全新态度:感怀逝者、珍惜当下,敬重生命、认真生活。

十、红色清明

这个清明,各地烈士陵园成为热门打卡地点。社会各地相继举行红色祭扫活动,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英烈精神始终映照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坚守,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4 月 2 日上午,2022 年北京市清明红色祭扫活动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烈士纪念园广场庄严举行。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团市委、石景山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革命老战士、烈士亲属、残疾军人、退役军人代表、中小学生代表、青年代表、消防官兵代表、机关党员干部代表等200余人参加祭扫活动。

4 月 1 日,天津市和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平区委老干部局共同举办“2022·奋进·网上祭英烈”清明祭扫仪式,干部职工代表 30 余人参加。仪式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吴学军同志主持。活动现场气氛庄严肃穆,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全场齐唱国歌。

4 月 1 日,吉林通化边境管理支队榆林边境派出所民警栾奕和张金受辖区两位抗美援朝老兵之托,来到集安市烈士陵园,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与老兵一起祭奠先烈。清扫落叶、擦拭墓碑、敬礼献花,听老兵讲述当年艰苦卓绝的战争故事,感受英烈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继承先辈们英勇顽强、保家卫国的遗志。

十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各国都是重要教育课题,受教育者通过生命认知 , 生命情感 , 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 , 感悟生命的珍贵与美好,保有对生命的珍爱之心与敬畏之情。清明祭扫,缅怀逝者,本身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形式。正视死亡、学会告别也是生命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会帮助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感知生命、察觉自我,从而更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3 月 27 日,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京沪两地(线上)举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与会,共同探讨衰老与死亡的生命话题,近四万网友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论坛上,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发表主旨演讲“美与衰老”。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主持人、作家敬一丹,北京中坤投资集团、北京丹曾文化创始人黄怒波及来自医学、社会学、伦理学、传播学等领域专家学者作主题演讲。

生命教育一直是清明论坛关注的话题,本届论坛发布宣读了“2022 年北大清明论坛共识”,“共识”提出衰老与死亡无法回避,但死亡的形式可以更美;能安详离世的人们,关于身后的遐思会是温暖的、神圣的、自然且富有意义的;常怀希望和梦想,死亡带来的不再是恐惧和忧伤,信念让生命充满力量!

十二、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又称安宁和缓医疗、临终关怀、姑息疗法。它用医学的手段控制患者痛苦的症状,缓解疼痛,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让患者享受生活,体现生命尊严;为患者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协助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为患者提供精神关怀,协助患者寻求生命意义,帮助患者心灵得到平静与安宁;为家属提供关怀与支持,协助家属度过面对死亡的过程,协助家属安排合适的丧葬方式,为家属的居丧期提供心理支持。

由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委会、湖北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专委会护理学组、湖北省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委会、湖北省肿瘤医院安宁疗护专科组联合举办的“以终为始,谈谈我的生命计划”安宁疗护清明论坛,于 4 月 1 日下午举行。湖北省肿瘤医院医务部主任罗成刚、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惠芬主任出席活动并致辞。医院安宁疗护专科组长石柳清主持论坛。相关科室医、护、患及家属参与了此次活动。

医护专家表示,安宁疗护得到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引起了社会各层面对安宁疗护的重视。论坛环节中对癌症患者的癌痛问题、呼吸困难问题、生前预嘱的指定、患者治疗或姑息决策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生死议题在医疗领域从未停止过思考,安宁疗护需要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关注,医护、心理社会工作者、家人都能够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给予患者全方位的陪伴和支持,才是设立安宁疗护的初衷和目的。

十三、鲜花换纸钱

清明期间,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了“鲜花换纸钱”活动,用纸钱、塑料花免费兑换鲜花,进一步倡导移风易俗、鲜花祭祀的文明新风。

4 月 3 日,安徽省黄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黎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们在黄山市烈士陵墓开展祭英烈活动。志愿者有的手拿倡议书,向前来祭扫的市民宣传绿色低碳祭扫理念,有的手捧鲜花,呼吁市民用手中的香纸冥币兑换鲜花。河北新乐市在殡仪馆设立鲜花赠送点,免费为前来祭祀的群众提供鲜花便民服务,根据祭祀群众需求实时增加鲜花数量。

通过历年持续的“鲜花换纸钱”的这种方式,改变群众清明烧香火纸钱的老传统,引导群众自觉用文明、环保、节俭、安全的绿色低碳祭祀方式寄托哀思,营造绿色祭祀、文明祭祀、平安祭祀的良好氛围。

十四、哀伤辅导

哀伤辅导,就是帮助逝者家属度过这一段艰难的时期,引导他们正面宣泄悲伤的情绪和对故人的思念,最终可以回到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面对重要的人或事物的离去,会消耗人身心大部分精气神,靠自身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重建,所以需要有人的陪伴、疏导和赋能。

时值清明,人们对逝者的思念更容易唤起曾经生死离别的痛苦感受。4 月 1 日,为了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普及清明安全月的防疫及心理健康宣传,新疆石河子彩虹社区服务中心为二十多位残疾人及家属开展了“清明节”的由来及哀伤心理疏导活动。哀伤辅导使被关怀者心灵得到温暖,关怀人员的自身建设也需引起重视。

十五、职工心理健康

近年来,疫情反复是对殡葬服务业的一次次考验,作为疫情防控链上的最后一环,殡葬人的挺身而出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健全殡葬服务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在重大疫情下的殡葬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是殡葬服务机构需完善的短板和不足。

2014 年,民政部 101 研究所在有关殡葬职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发现殡葬职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整体水平。殡葬职工长期与死亡、丧亲情境接触,经常体验到哀伤、悲恸等情绪,职工平时疏导压力的方式以自我调节为主,较少通过和别人交流来疏导,导致他们的负面情绪难以排解,多数殡葬职工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对此,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殡葬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提升遗体接运效率,能有效缓解职工的工作压力;社会工作介入殡葬服务,为家属和殡葬职工提供情感关怀,为殡葬职工提供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帮助职工度过重大疫情期间由于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情绪危机。除此之外,为保证重大疫情期间殡葬职工的心理健康,殡葬单位还应当为职工提供心理辅导和培训,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危机。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今年的清明结束了,但殡葬人的脚步不会停歇,殡葬改革道阻且长,殡葬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亟需完善。聚焦大众所关注的,关心民生所需要的,殡葬人会为社会献上满意的答卷,定不负民众期望,不负清明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