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8期

2022 年清明的八个思考
刘志桐

编者按:在民政部的指导下,今年清明期间的祭扫工作井然有序开展,各殡葬服务机构提前组织部署,认真落实祭扫场所疫情防控要求,强化祭扫安全管理,完善服务保障措施,倡导移风易俗,群众集中祭扫活动秩序良好,未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全国祭扫活动总体平稳有序。清明作为行业在一年中最为忙碌和重要的节点,是全面体现一线殡葬单位业务水平的一场“大考”,也是全体殡葬从业者需要共同关注的行业动态。清明祭扫工作期间,殡葬服务机构所呈现出的各类现象、治丧群众给到的各类反馈结果都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也需要我们不断反思,通过复盘清明祭扫工作,总结出经验性、规律性的结论,为接下来的殡葬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思考一 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持续提升火化率

今年清明期间,全国各地群众在祭扫及安葬活动上总体呈现出生态、环保、文明的态势,大部分地区群众在遵从当地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围绕清明前后选择了对家属遗体进行火化,其数量较往年相比进一步攀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 2021 年底,全国火葬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52%,覆盖8 亿多人口,全国火化率达 58.8%,比上年增长 7.3%。

究其原因,一是得益于全国各地殡葬改革的推进与落实。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相继落实并完善五项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免费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群众选择火葬的积极性;二是随着社会及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有关移风易俗的地毯式宣传,群众的治丧观念得到进一步改善,对生态节地、移风易俗等概念的理解愈发深刻;三是凭借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在形式的创新及数量上的供给,吸引了群众对生态节地葬法的关注,为火化后的治丧手段提供了更多选择。

思考二 夯实现有公益服务基础,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今年清明,各地墓园、殡仪馆等一线治丧单位圆满、出色地完成了祭扫接待任务,给群众递交了一份较为完美的答卷。囿于疫情,多地暂停了现场祭扫,园区为此特推出了如云祭祀、代客祭扫等多种线上祭扫方式,满足了治丧群众的基本需求。但应注意的是,特别是社会企业,在保证了现有公益服务的基础上,如何完善其在社会辅助价值中的定位值得我们深思。

在清明祭扫及日常工作中,社会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扩大公益性服务内容在总服务内容的占比,提高自己在民政活动及社会活动中的战位高度,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此外,一线殡葬单位还应结合自身条件,夯实殡葬改革主阵地基础,扩充殡葬改革宣传手段,为馆园附着教育属性,厘清治丧机构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权责,融入进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生态之中,使其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社会价值、公益属性的治丧场所。

思考三 尽早部署殡葬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群众治丧需求

3 月 23 日,由安徽省民政厅发起,会同沪苏浙民政部门共同发出清明祭扫倡议书。这是业内首个以长三角地区为主体发起的清明祭扫倡议。在这之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奥密克戎等变种病毒快速传播,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为此,多地采取了暂停现场祭扫,禁止入园等措施,以线上方式解决群众治丧诉求。对此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行业应加快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以确保在不同突发事件产生时,能够有效保障群众的合理治丧权益。

通过各地清明期间现场祭扫停摆及馆园具体应对措施的反馈结果来看,国内的殡葬应急管理体系及措施仍有待完善。该体系的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研判,小范围社会测试及落地执行。受疫情影响,馆园等单位几乎直接跨越前两个阶段直接步入执行环节,虽有情可原,但仍需注意缺乏科学观测,执行逻辑紊乱,应急手段单一的现象。只有充分打好提前量,自上而下地形成应急管理反馈机制,才能有效解决非常态化下的群众治丧痛点。

思考四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殡葬数字化转型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是顺应时代趋势的重大战略举措 , 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民政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殡葬同样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以扬州墓园为例,该园区通过 AR 祭扫设施“守望”及园区 GIS 地理信息系统,成功搭建起完善的墓园数字化基建设施,为群众的祭扫服务带去了便捷。

殡葬数字化转型是行业的重要课题,要统筹安排,广泛实践。殡葬数字化转型并非一味“上设备”、“搞互联网”,而要强调数字设备的工具属性,始终把群众的实际治丧需求摆在首要位置。推进该工作,要在保证基础殡葬数字化设施搭建完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地治丧差异,尊重群众的治丧风俗,将中华传统殡葬文化熔铸进数字化殡葬的整体规划之中,打造出具有鲜明文化特征和时代符号的体系来。此外,推进殡葬数字化转型工作要具有紧迫感,要主动出击,迎难而上,超前研判,尽早部署,抢先落实,不遗余力的为数字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思考五 赋予代客祭扫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群众祭祀体验

受疫情影响,代客祭扫这一服务形式迎来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今年国内几轮疫情正赶上清明假期,再度催化了其发展速度。面对疫情常态化下催生的服务业态,社会媒体对此评价褒贬不一。支持观点认为,该形式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的治丧需求,避免了人员聚集;而反对观点则认为,该服务形式流于表面,缺乏精神内核支撑,将追思祭祀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儿戏化,只从物理行为上满足了治丧群众的需求,无法满足其对于祭祀情感的追求。

可以见得,目前代客祭扫服务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值得肯定的是,代客祭扫确实解决了疫情期间的矛盾点,但并不能完整地处理群众的全部治丧诉求。从园区陆续开放现场祭扫后到场的群众数量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去完成清明祭扫活动。由此可见,能否为代客祭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园区在开展该服务后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代客祭扫服务中给到客户仪式感、归属感,而并非流于表面和形式,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思考六 强调大数据收集与分析重要性,确保服务与管理有据可循

今年清明节假期第一天,根据民政部清明节祭扫工作办公室对 18925 个开放的殡葬服务机构数据统计,全国共计接待祭扫群众 583 万人次,疏导车辆约 123 万台次,参与服务保障工作人员 32 万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 69.8%、62.5%、12.5%。全国共 18011 个殡葬服务机构因疫情分级防控要求未开放。数据显示,网络祭扫被群众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全国共 2304 个网络祭扫平台,网络祭扫群众 695 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 275.7%。群众集中祭扫活动秩序良好,未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

从服务数据到交通信息,再到人员流动,数据可视化为清明祭扫工作的安排部署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数据信息的导入,清明祭扫工作完成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观测的重大变化,正因为有了具体数据的理论支撑,清明祭扫工作的部署与安排才变得更为科学和客观。因此在日后工作中,各一线殡葬单位要注意如进场人次、停车数量、消费金额、进出场时间、祭扫时长等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样一来,政府及殡葬管理部门能够以呈送来的数据为理论基础,制定更为科学的祭扫工作安排;此外,墓园或殡仪馆骨灰堂等单位也能够以此为参照,及时有效地调整园内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另外,一线殡葬服务单位亦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结论,制定出更合理、更符合群众需求的服务措施,避免物料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思考七 与时俱进调整市场监管方式,守住群众治丧“钱袋子”

今年清明期间,一则“太平间‘天价’服务费”的新闻充斥在各大媒体平台,进入大众视野。由于太平间的管理权责不甚明朗,处于多个部门监管的交叉地带,容易产生各类问题,由此便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鉴于此类问题,有关管理部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优化。

一是提高有关法律法规的精细程度。此类业态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却没有与之完全匹配的市场监管体系。因此,要根据群众的实际治丧诉求,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为群众的合法治丧权益提供有效保障。二是明确有关管理部门的权责归属。案例中所涉及部门不能只简单粗暴地将权责进行切割,而是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跨越沟通屏障,通力合作解决问题,只有共同关注,才能有效解决“没人管”的问题。三是加大相关殡仪服务的监管力度。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市场监管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地做出改变,不能一味地停留在“杀伐”和“取缔”的阶段,要在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实际治丧需求后,制定出合法、合理、合规的奖惩措施。四是营造殡仪服务市场的良好氛围。有关部门应努力培育出符合群众切身利益的殡仪服务市场环境,尊重和鼓励优秀殡仪服务单位的正常发展,社会也应充分包容殡仪服务业态和场景的多样性,使其符合群众的消费习惯和实际情况。

思考八 准确把握清明文化核心,实现社会价值传递

3月27日,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京沪两地(线上)举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与会,共同探讨衰老与死亡的生命话题,近四万网友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4 月 1 日,“以终为始,谈谈我的生命计划”安宁疗护清明论坛在武汉举行;4 月 2 日,2022 年北京市清明红色祭扫活动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烈士纪念园广场庄严举行。革命老战士、烈士亲属、残疾军人、退役军人代表、中小学生代表、青年代表、消防官兵代表、机关党员干部代表等 200 余人参加祭扫活动……

今年清明期间,全国多地以清明为契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元素,围绕生死教育、红色主题教育等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从中不难发现,行业备受瞩目的“清明大考”,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追思祭祀活动上,更多的是依靠“清明”这一主题进行延展,利用清明节场景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在对国人的生命教育上,在对革命先烈的追思缅怀上,在安宁疗护等人文关怀领域上,“清明”正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一线殡葬单位应该充分利用好“清明”这一时点,结合自身特点和文化属性,牢牢把握清明传统文化内涵,尽可能多的为群众和社会奉献出具有意义和值得参与的活动。有关部门也应积极引导殡仪服务单位主动承担人文教育责任,不断增强文化属性和精神内涵。一线殡葬单位也要以“清明”为依托,逐步打造成清明文化、生死教育、红色主题教育宣传的主阵地,向社会传递出更多具有生命美学、人文关怀、民族自豪、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念来。

天价殡葬费的出现,让公立医院“太平间外包模式”现象暴露在大众视野。对于医院而言,人员难雇、消耗成本、管理负担等问题是医院运营太平间面临的困难,外包不仅省事还能收钱,这无疑成了医院无需多想的选择。从行政管理归属来看,殡仪馆归民政部门管,医院归卫健委监管,医院的太平间就成了边缘部门,“没人管”的太平间收费乱象频发。经此事之后,北京市卫健委就加强医院太平间管理工作在全市进行部署安排,其中将禁止在医院太平间区域开展任何营利性殡葬服务。

对殡葬行业而言,与社会各方机构合作是机遇,也是挑战。开发新的管理方法和服务模式同样不能脱离行业本身,殡葬作为民生大事,承担的社会责任是重大的,殡葬服务机构在谋求利益之时,需时刻牢记自身是为民生服务的根本属性,切勿因小失大。

九、生态葬创新

近年来,节地生态葬的方式趋于多元化发展,草坪葬、树葬、花葬、海葬等方式备受民众欢迎,新兴殡葬方式也走进大众视野。不少殡仪馆和墓园步入骨灰“后处理”阶段,对于如何安置逝者的骨灰,民众有了更多选择。

“骨灰微量化”是目前对骨灰处理的一种特别方式,殡葬服务机构只需收取微量骨灰,就能制作生命晶石、永生骨瓷、望云宝珠、生命菁华等纪念物。微量骨灰通过压力高温升华等技术,制成各种形态的晶石、珠体,可作配饰、装饰品等。

在殡葬用品上,亦出现了诸多创新。八宝山殡仪馆推出的“水溶花”是种水溶祭祀用品,家属祭扫时将怀念的话语写在水溶纸制成的信笺上,放入水中之后,水溶纸会溶化分解,不会造成污染,环保且有意义。“铭心牌”是一款采用高温耐火材料制成的牌子,可将对亲人最后的叮嘱刻在上面,守护亲人最后一程。

多样化的创新生态葬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殡葬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对大众对生命的全新态度:感怀逝者、珍惜当下,敬重生命、认真生活。

十、红色清明

这个清明,各地烈士陵园成为热门打卡地点。社会各地相继举行红色祭扫活动,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英烈精神始终映照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坚守,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4 月 2 日上午,2022 年北京市清明红色祭扫活动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烈士纪念园广场庄严举行。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团市委、石景山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革命老战士、烈士亲属、残疾军人、退役军人代表、中小学生代表、青年代表、消防官兵代表、机关党员干部代表等200余人参加祭扫活动。

4 月 1 日,天津市和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平区委老干部局共同举办“2022·奋进·网上祭英烈”清明祭扫仪式,干部职工代表 30 余人参加。仪式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吴学军同志主持。活动现场气氛庄严肃穆,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全场齐唱国歌。

4 月 1 日,吉林通化边境管理支队榆林边境派出所民警栾奕和张金受辖区两位抗美援朝老兵之托,来到集安市烈士陵园,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与老兵一起祭奠先烈。清扫落叶、擦拭墓碑、敬礼献花,听老兵讲述当年艰苦卓绝的战争故事,感受英烈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继承先辈们英勇顽强、保家卫国的遗志。

十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各国都是重要教育课题,受教育者通过生命认知 , 生命情感 , 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 , 感悟生命的珍贵与美好,保有对生命的珍爱之心与敬畏之情。清明祭扫,缅怀逝者,本身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形式。正视死亡、学会告别也是生命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会帮助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感知生命、察觉自我,从而更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3 月 27 日,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京沪两地(线上)举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与会,共同探讨衰老与死亡的生命话题,近四万网友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论坛上,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发表主旨演讲“美与衰老”。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主持人、作家敬一丹,北京中坤投资集团、北京丹曾文化创始人黄怒波及来自医学、社会学、伦理学、传播学等领域专家学者作主题演讲。

生命教育一直是清明论坛关注的话题,本届论坛发布宣读了“2022 年北大清明论坛共识”,“共识”提出衰老与死亡无法回避,但死亡的形式可以更美;能安详离世的人们,关于身后的遐思会是温暖的、神圣的、自然且富有意义的;常怀希望和梦想,死亡带来的不再是恐惧和忧伤,信念让生命充满力量!

十二、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又称安宁和缓医疗、临终关怀、姑息疗法。它用医学的手段控制患者痛苦的症状,缓解疼痛,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让患者享受生活,体现生命尊严;为患者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协助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为患者提供精神关怀,协助患者寻求生命意义,帮助患者心灵得到平静与安宁;为家属提供关怀与支持,协助家属度过面对死亡的过程,协助家属安排合适的丧葬方式,为家属的居丧期提供心理支持。

由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委会、湖北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专委会护理学组、湖北省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委会、湖北省肿瘤医院安宁疗护专科组联合举办的“以终为始,谈谈我的生命计划”安宁疗护清明论坛,于 4 月 1 日下午举行。湖北省肿瘤医院医务部主任罗成刚、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惠芬主任出席活动并致辞。医院安宁疗护专科组长石柳清主持论坛。相关科室医、护、患及家属参与了此次活动。

医护专家表示,安宁疗护得到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引起了社会各层面对安宁疗护的重视。论坛环节中对癌症患者的癌痛问题、呼吸困难问题、生前预嘱的指定、患者治疗或姑息决策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生死议题在医疗领域从未停止过思考,安宁疗护需要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关注,医护、心理社会工作者、家人都能够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给予患者全方位的陪伴和支持,才是设立安宁疗护的初衷和目的。

十三、鲜花换纸钱

清明期间,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了“鲜花换纸钱”活动,用纸钱、塑料花免费兑换鲜花,进一步倡导移风易俗、鲜花祭祀的文明新风。

4 月 3 日,安徽省黄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黎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们在黄山市烈士陵墓开展祭英烈活动。志愿者有的手拿倡议书,向前来祭扫的市民宣传绿色低碳祭扫理念,有的手捧鲜花,呼吁市民用手中的香纸冥币兑换鲜花。河北新乐市在殡仪馆设立鲜花赠送点,免费为前来祭祀的群众提供鲜花便民服务,根据祭祀群众需求实时增加鲜花数量。

通过历年持续的“鲜花换纸钱”的这种方式,改变群众清明烧香火纸钱的老传统,引导群众自觉用文明、环保、节俭、安全的绿色低碳祭祀方式寄托哀思,营造绿色祭祀、文明祭祀、平安祭祀的良好氛围。

十四、哀伤辅导

哀伤辅导,就是帮助逝者家属度过这一段艰难的时期,引导他们正面宣泄悲伤的情绪和对故人的思念,最终可以回到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面对重要的人或事物的离去,会消耗人身心大部分精气神,靠自身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重建,所以需要有人的陪伴、疏导和赋能。

时值清明,人们对逝者的思念更容易唤起曾经生死离别的痛苦感受。4 月 1 日,为了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普及清明安全月的防疫及心理健康宣传,新疆石河子彩虹社区服务中心为二十多位残疾人及家属开展了“清明节”的由来及哀伤心理疏导活动。哀伤辅导使被关怀者心灵得到温暖,关怀人员的自身建设也需引起重视。

十五、职工心理健康

近年来,疫情反复是对殡葬服务业的一次次考验,作为疫情防控链上的最后一环,殡葬人的挺身而出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健全殡葬服务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在重大疫情下的殡葬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是殡葬服务机构需完善的短板和不足。

2014 年,民政部 101 研究所在有关殡葬职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发现殡葬职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整体水平。殡葬职工长期与死亡、丧亲情境接触,经常体验到哀伤、悲恸等情绪,职工平时疏导压力的方式以自我调节为主,较少通过和别人交流来疏导,导致他们的负面情绪难以排解,多数殡葬职工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对此,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殡葬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提升遗体接运效率,能有效缓解职工的工作压力;社会工作介入殡葬服务,为家属和殡葬职工提供情感关怀,为殡葬职工提供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帮助职工度过重大疫情期间由于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情绪危机。除此之外,为保证重大疫情期间殡葬职工的心理健康,殡葬单位还应当为职工提供心理辅导和培训,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危机。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今年的清明结束了,但殡葬人的脚步不会停歇,殡葬改革道阻且长,殡葬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亟需完善。聚焦大众所关注的,关心民生所需要的,殡葬人会为社会献上满意的答卷,定不负民众期望,不负清明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