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0期

《人生大事》屡获好评,殡葬人提笔写尽职业感悟

一部殡葬题材的电影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对行业内外来说都是好事。打破人们对殡葬行业的偏见,引起人们对殡葬、对生命的重视和思考。对行业内来说,故事情节扎根殡葬,饱含温情,足够引起殡葬人的共鸣。无论是“摆渡人”还是“种星星的人”,殡葬人都值得,值得被关注,值得被赞扬。观影之后大家提笔写下对《人生大事》的感悟,何尝不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感悟。在此我们也向电影团队致谢,谢谢你们,让殡葬人被看见。

用一颗干净的心,好好过自己的生活

尹胜 / 北京八宝山礼仪有限公司温泉墓园

近日单位组织观看电影《人生大事》,看完后很受感动,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温暖人心、戳中泪点的好电影了。这是国内第一部以殡葬师为主角、正面展示殡葬行业特点的电影。

2019 年前后,几则《重刑犯出狱后从事殡葬行业》的新闻报道让“殡葬师”这个职业引发了一波关注——这是此前几乎从未有过的状况,因为,殡葬师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晦气”的职业,是一般普通人不愿意从事的边缘职业。几位重刑刑释人员,出狱后大都经历了曲折的求职之路,最后,在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在一家名为“妈妈送你去天国”的殡葬店安顿下来。他们每天往返于殡葬店和医院的急诊、重症病房,每年经历超过 200 场葬礼,为无数逝者净身、穿衣,陪着逝者家属在殡仪馆进行殡葬流程、办追悼会、领骨灰,全程专注、肃穆、手脚麻利,因为,“死是大事”——人生除死无大事。

殡葬师这个职业给了他们回归社会的机会,但故事的另一面还是那个残酷的现实——这仍是一个被歧视、被忽视、被认为晦气的边缘职业。

在电影中,三哥原名莫三妹,他喜欢穿花衬衫、大裤衩,戴大金链子,爱骂人、好干架,因为打架被抓进监狱,因为一无所有被女朋友戴“绿帽子”,因为经营殡葬生意被人骂“吃死人饭”的,因为干活不着调被老父亲拿着拐杖打……

殡葬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职业?他们不会和别人说再见,也不会和别人握手,但他们不太会觉得自己很边缘、很丧、很倒霉,有些瞬间他们会有这种感觉,但不会沉浸在这个情绪里。他们每天会出去干很多事情,大多数的人都是很努力、很认真地活着。

于是,《人生大事》里的殡葬店“上天堂”也是这么搭的景,开在胡同里,旁边就是婚庆公司和水果摊,人来人去,永远热热闹闹的,镜头拉开,周围就是城市景观,车流,高架,写字楼,霓虹灯。每天,三哥开着那辆破破烂烂的面包车穿梭在这个城市里,去高档别墅,也去老旧的城中村,但做的事是一样的,入殓、抬棺,送逝者一程。

死亡不是什么需要避讳的东西,每个人都要面对,对每个人也都平等。在《人生大事》里,小女孩小文的外婆去世,是三哥来处理的殡葬事宜,小孩子不明白外婆究竟去了哪里,拉着三哥纠缠,三哥没多想,随口敷衍:“你外婆变成星星了。”那天夜里,三哥看见小文坐在门口,一边听外婆的语音,一边抬着头看星星,眼眶一下湿了。在那之前,三哥是边缘人,没什么存在感,还被怀疑过偷走了逝者的戒指……但那一刻,三哥第一次发现,他说的话会被别人那么在意,在这之前,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不被需要,不被在意的。

从被人嫌弃到被人尊重,《人生大事》也一步步重塑了大众偏见中的殡葬师——在故事后半段,小文和幼儿园老师说起三哥的职业,称他是“种星星的人”。还有一次,三哥和同行们被一位失去女儿的父亲痛骂,但后来,当他们给女孩定制好粉色骨灰盒,当小文给骨灰盒画上了五颜六色的图案,那位父亲给他们鞠了一躬。

“种星星的人”,是《人生大事》对殡葬师职业的一种解读。“我们体面地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又帮助我们体面地离开。”这是如今对于殡葬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三哥这个角色本身,也是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一种回应。

其实我们不是主要在讲死亡,如何面对死亡,其实我们讲的更多是怎么活着,你怎么去面对那些生活,你怎么去面对身边的人。

在一部讲述死亡的电影结束后,我们都获得了“继续好好活着、认真活着”的动力。

透过《人生大事》看殡葬

李明 / 北京八宝山礼仪有限公司外侨公墓

《人生大事》好评如潮,整部影片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情感细腻,对演员演技和故事情节不谈,仅就片中殡葬事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影片对殡葬业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人对死亡或殡葬的话题是逃避、歧视、忌讳的,《人生大事》这部影片能从殡葬取材,上映半个月,票房屡破新高,获得 9.4 的评分,反映出大众对影片的认可。既是制片方的大胆尝试和巧妙构思,也说明了任何事物都需要适度的包装、委婉的表达,都可能会获得不一样的效果。

影片自始至终没有人云亦云,迎合过去一些年社会舆论对殡葬行业“死不起”、“殡葬暴利”的负面报道与抨击,而是较为客观地正视死亡、正视现实、直面社会,从殡葬服务的各个环节巧妙地普及了一次认识。从服务流程上包括了:遗体入殓、遗体接运、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后处理等各个环节;从服务项目和内容上包括了:接运车、棺材、骨灰盒、告别厅、遗体修复、葬礼策划、花圈等丧葬用品;殡葬从业人员包括了:灵车司机、搬运工、整容师、礼仪师、葬礼策划师、殡仪馆馆长等。

“人生除死无大事”,在人人都会面对死亡的客观现实里,影片对殡葬内容的刻画不可谓不全,表现手法自然而不生硬、没有恐怖和畏惧,是对殡葬行业的客观呈现,立场中立,不偏颇,是对殡葬工作内容的一次串连、是对殡葬行业一次较全面的宣传和认知普及,能让公众对殡葬工作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社会现实与殡葬定位

影片在涉及殡葬的场景设置上,虽然具有武汉地方特色,但整体取景上小胡同、小门店、破旧的殡仪车,均显得零乱而缺乏整洁;在人物形象的包装上,将殡葬从业者勾画成一个虽有豪情义气、侠骨柔情,但个人衣着装束随意、抽烟吐痰扔烟头等行为修养粗放,有失文明之象;能被一个小孩从大门经过多处场所随意穿梭,直至搅乱一场正在进行的告别会,折射出管理和安保的缺失……

虽然殡葬行业在逐步规范,多数正规殡葬服务机构也越来越重视着装、标识、行为等方面的统一和形象的提升,但影片取材对象是较为普遍的殡葬中介,可能也是导演在对殡葬行业的前期调研中形成的印象,映射出殡葬从业者入门门槛低、管理混乱等现实问题。应当引起殡葬从业者的思考,社会地位的自我定位与社会认可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转变,勿以不拘小节自毁形象。

三、服务理念与创新

影片中提及了两个环节的订制服务:一是骨灰盒的订制,二是葬礼的定制,反映出殡葬服务除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服务外,可以延伸至生前契约、人生告别会等近些年服务的创新,消费可以从几百元至几十万,体现面对人生大事上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是服务双方平等的契约关系。

影片最后对骨灰的处理,一是骨灰器皿的选用,抛开了传统的骨灰盒、骨灰坛,仅选用了一个用剩了的营养品盒子,二是骨灰最终的处理,既没有选择传统墓地、也没有骨灰撒海、自然葬,而是采用礼花的形式一炮升天。与殡仪车“上天堂”完美呼应,最终实现了人生终了的绽放,这里既没有“死不起”、也“葬不起”。相对当前殡葬改革中,倡导移风易俗、文明节俭治丧的大环境下,服务既保留原有传统习俗,又面临改革创新的历史转折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总而言之,殡葬工作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殡葬服务更多的是服务人的情感,只有感悟生命、珍惜当下,用心服务、用情服务,厚植为民情怀、提升职业素养,用自己的辛苦与付出赢得自我、才能赢得尊重,实现人生无悔,做好“种星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