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0期

我在殡仪馆做社工:帮助他们走过人生最崩溃的时刻
南方 PLUS

编者按:殡葬社工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在殡仪服务场景中,殡葬社工扮演了多种多样的角色。当走进悲怆凄凉的哀悼场时,他们要承担起“悲伤抚慰”的任务,帮助逝者家属完成救赎,让孝道在代际间传承流动;当走进终末关怀的温馨场时,他们要承担起“临终关怀”的任务,帮助逝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当走进庄严肃穆的工作场时,他们要承担起“心理辅导”的任务,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殡葬人减轻心理压力,保障心理健康。本文将走进东莞市殡仪馆,聚焦殡葬社工在“悲伤辅导”方面的工作,向读者展现殡葬社工的真实工作面貌。

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鸟鸣清幽烟雨环绕。

作为人生旅途的终点站,殡仪馆也成了生者与逝者告别的“最后一站”。当亲人去世的噩耗传来,往往会给许多丧属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除了来自家人朋友的安慰,专业社工的陪伴也能帮助他们走出哀伤。

在东莞市殡仪馆,就有 4 名特殊的社工,他们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殡葬服务领域,在丧亲家属心灵抚慰、生命教育拓展服务以及文明殡葬宣传倡导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提高殡葬服务水平、推动人文殡葬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殡葬社工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内容的特殊性给他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清明前夕,南方 + 记者走进殡葬社工,了解他们的故事。

帮助丧亲家属解开心结

三年前的一天,娟子留下 4 岁的女儿一人在家,到楼下买东西。不曾想,她离开的半小时时间里,女儿竟因好奇走上5楼的天台,不幸坠楼身亡。

面对女儿的意外离世,娟子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悲痛中。那天,她坐在殡仪馆的大堂里失声痛哭引起了社工依憓的注意。依憓轻轻地坐到娟子身边,聆听娟子的倾诉,并全程陪伴她完成治丧事宜。

大约一个星期后,依憓主动联系了娟子。听到娟子产生了轻生的想法时,她心里咯噔了一下。依憓极力劝导了 20多分钟,才让娟子放弃轻生念头。

而后的 3 年时间里,依憓一直与娟子保持联系。在社工长时间的鼓励和陪伴下,娟子找了一份工作,心情也慢慢从哀痛中走出来。

“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一个倾听者,听服务对象难以与家人言明的那些情绪,帮助服务对象走过人生最崩溃的时刻,面对新的生活。”依憓说。

来到殡仪馆工作之前,依憓曾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做过 5 年多的临终服务志愿者。她说:“我只想从事与生命有关的工作。”

依憓坦言,为了帮助生者寄托哀思,她计划在未来举办“家属亲手制作思念熊”的活动,“让家属用逝者的衣服缝制成一个小熊带回家,也是把思念带回家。”她说。

除此之外,依憓还希望组织“生命体验营”活动,通过让更多的普通群众走进殡仪馆,近距离接触丧葬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更深刻地体会“生死”。“其实殡仪馆不是只有冰冷和悲伤,还有很多温情的服务和活动,我希望更多人能来参加。”她说。

经历“生死”后更爱惜生命

目前,东莞市殡仪馆的 4 名社工中,工作年份较长的是文哥。他在殡仪馆工作了 3 年时间。

文哥说,社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意外死亡的逝者家属,比如车祸、工伤、猝死等。“这个群体的情绪波动非常大,难以接受亲人的突然离世。”

社工介入的第一步,是陪同家属去辨认遗体。文哥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为丧属提供哀伤辅导,便是陪伴一位母亲辨认火灾事故遇难者的遗体。

“看到遗体时,这位母亲嚎啕大哭,直至哭晕了过去。”这样的场景令人泪目,但文哥知道自己不能跟他们一起沉浸在悲伤中,而是要帮他们从悲伤的情绪走出来。

谈到为何选择“殡葬社工”这份工作时,文哥说:“知道做社工的话能链接到更多的资源,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刚好这里职位有空缺就过来这边了。”热心的文哥告诉记者,他属于“半路出家”。早些年为了助人他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后来还考了“社工证”,成了一名专业社工。

而这份工作,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我母亲刚开始有一点介意,但是她也觉得这份工作能为群众服务,所以也是支持的。”文哥说。

对逝者亲人的服务让他们从悲痛走向平静,一些未能及时火化的遗体找到了家属并进行火化……细数三年工作中的点滴服务,文哥越来越感受到社会工作的价值。

前段时间,文哥生了一场重病,他告诉记者,经历“生死”后才更懂得珍爱生命。“刚刚得知这个病的时候,真的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了,觉得这个没做完那个没做完,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弥补的心态,赶紧完成手上没有完成的工作,现在觉得身体健康是最重要……”文哥说,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希望能让更多普通群众了解殡葬政策,避免花费不必要的殡葬费用。

殡葬社工要有耐心、同理心

除了为丧属们提供哀伤辅导和情感支持等服务,陪伴他们走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之外,东莞市殡仪馆社工还开展引导性的宣传活动,发现需求对象并提供增能服务。

某种程度上说,社工是殡葬工作中的“润滑剂”,减轻了群众对工作的误解。

一束鲜花代替烧纸,一张卡片表达思念……近年来,东莞市殡仪馆积极加强移风易俗宣传,倡导绿色文明祭祀,而市民对绿色祭祀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殡葬社工小武告诉记者,个别年龄较大的家属对“鲜花代替烧纸”的祭拜方式接受度不高,“这个时候我们社工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介入,向家属解释,避免家属和工作人员发生冲突。”小武说。

2020 年,小武从就业领域社工转岗到殡葬领域。他还记得刚到岗不久,就接手了服务对象阿芬。

阿芬在辨认遗体时,看到家属手臂上的胎记时才敢确认。由于无法释放压抑的悲痛,阿芬在辨认现场晕厥过去。小武立刻和工作人员把她搀扶到一旁休息。

这样的场景即使见惯了生死的工作人员也难免感到压抑,但第一次接触的小武仍十分镇定。“如果当时我不镇定,或者说我不能及时处理的话,那也不符合我们的一个职业素质。”

尽管在现在的岗位上服务时间不长,但这位“95 后”殡葬社工也有了自己的服务心得。他说,做好这份工作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对待悲伤的家属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让他们的负面情绪影响到自己的判断;二是同理心,“虽然人的悲欢没办法真正相通,但是也要尽可能地去理解他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