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天津市西青区殡仪事务中心主任刘文宝
他积极推广文明祭扫新风尚,指导 1200 余场“社区共祭”活动,他积极推动殡葬移风易俗,亲赴实地勘察整治坟头 230 余个。他着手编制全区殡葬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在经过 6 次会商研究,10 余次沟通协商,征求 41 个单位意见后,最终形成了《天津市西青区殡葬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0-2035 年)》初步成果,为西青区群众未来十几年的安葬和殡仪服务提供合法空间。他是中共党员刘文宝,天津市西青区殡仪事务中心主任,多次被评选为西青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服务标兵。他敬业爱岗,时刻不忘自身职责;他研究殡葬文化,带动员工一同学习;他以赤诚胸怀,冲破各种世俗偏见,一干就是 20 多个年头。
职业选择了我,只顾风雨兼程
自 1986 年被分配到军队离退干部休养所,刘文宝负责医疗保健工作的同时,还担起了电器厂厂长的重任。不辞劳累,负重前行,刘文宝利用业余时间于 1993 年考取了全科医师证。本以为会在医学道路上钻研下去,没想在 2001 年,一纸调令将他调到西青区负责墓地经营管理。转至殡葬行业,隔行如隔山,但刘文宝不曾有丝毫犹豫,从知识理论到实操管理,他抓紧每分每秒学习,充实自身,逐一填补空白。
随着深透了解,刘文宝明白殡葬的特殊性及重要性,也感受过他人对这行业的避讳和贬低,从事殡葬行业,在当年确实饱受偏见。“岗位没有高低之分,殡葬不是卑微的工作”,刘文宝告诉每一位职工,既然来到了这个行业,就要认真负责,对得起人民群众,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在某次工作中,一名当事人在下葬亲人时由于过度伤心,心脏病复发,刘文宝运用自己掌握的医务知识对当事人进行紧急抢救,挽救了一条生命。在天津西城寝园的岗位上,刘文宝将军事化管理带入工作之中,增强各项工作的组织性、准确性、纪律性和规范性,同时也完善规章制度,落实待遇情况,保障员工权利。刘文宝将自身知识技能发挥极致,从军从医的经历也为殡葬工作增力添力。“不是我选择了职业,是职业选择了我”,职业赋予其责任和使命,刘文宝积极作为,履职尽责,勇毅担当。
做好殡葬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墓园,是生死离别的场所,这里常有撕心裂肺的哭声,家属们压抑的悲恸之情在这里释放;墓园,是寄托记忆的场所,回忆是一种重逢,人们在这里怀念故者。刘文宝说,他见过一位老人,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要来墓园,到老伴的墓前点支烟,对着墓碑谈说个半小时。作为殡葬工作者,常常能看到令人动容的画面,但这些画面也时刻提醒着自己,这份殡葬工作是多么重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平常的工作,对每个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家属放心把逝者的身后事交给自己,一定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殡葬工作者需带着对生命的尊敬,周到服务,尽心尽力才能让家属得以慰藉。
二十多年来,不论是殡仪事务中心负责人,还是墓园管理者,刘文宝近乎常年无休奋战在一线,手机保持 24 小时开机。疫情期间,他协调制定下发有关文件,全面部署落实殡葬领域疫情防控工作。他坚持带病上岗,每天开车往返 100 多公里,连续工作近 40 小时,亲自处理非法运尸、存尸行为,并积极开展管控区内自然逝世遗体的处置工作。2022 年第一季度共处置遗体 21 具,没有发生一例病毒传播和交叉感染。
“学会忍耐,平衡心态,正确对待”是刘文宝对工作做出的三条经验总结,这在外人看来稀松平常,但对殡葬工作者来说,是必备的素养,是职业的警醒。殡葬关系千家万户,与社会民生紧密相连,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不仅是服务他人,也是给职业生涯交出满意答卷,实现自我价值。
重视文化认知,让从业者挺直脊梁
殡葬文化传承千年,它包含着生死哲学、丧葬礼仪,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孝为德始等美好品质的体现。殡葬工作者对行业文化了解透彻,是专业服务的先决条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工作期间,刘文宝经常带领员工开展殡葬业务、殡葬文化、民俗教义等知识进行学习,在提高理论储备和业务技能的同时,也为大家树立了职业自信。他把宣传学习好殡葬管理条例、先进殡葬文化作为着眼点,指导 11 个街镇、100多个社区开展公祭活动,引导市民摒弃烧纸、燃放烟花爆竹旧俗,倡导“鲜花寄亲人”“网上祭扫”“户外追思墙”等绿色文明祭扫方式。
以文化助力殡葬改革,改变人们对殡葬行业的偏见,让殡葬工作者挺直腰杆,提高社会认可度,这是刘文宝和每个从业者都希望看到的局面。近几年,刘文宝在招聘员工时,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加入这个行业,“这是好事,殡葬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能以自身行动推动殡葬改革发展,为殡葬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是刘文宝对自己一生最满意的期许。事实上,刘文宝早已用行动和成效证明他做到了,西青区成为天津市第一个高质量完成清除坟头任务的区县,在 2019 年,他带领区民政局原殡葬管理所(现殡仪服务中心)还荣获“天津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践行殡葬改革措施之时,他也希望行业内外对殡葬文化加多加深积极正面的认知,让殡葬工作者所处的环境更明朗一些、轻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