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1期

如何看待殡葬元素在影视剧中的悄然“霸屏”
马开骊 / 扬州市殡仪馆

从 2020 年开始,生命的无常让社会大众对生命的感悟更为深入,更多的人愿意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三年里,人们大多数节假日就地过节,开启了刷短视频、看影视剧、自媒体的网络时代。因此,相比于第 81 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最初上映的 2008 年,生命教育话题显然在如今“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环境中有了更为肥沃的土壤。

早在《殡葬参考》第 1 期(《神州殡葬》试刊号)中就有这样的文章——《终身服务需要终生宣传》,文章中说到,“每每谈到殡葬宣传上的困扰,总有一句话是共同的,那就是‘外界对我们的误解实在是太深了’。”足以可见,向群众们展现殡葬行业的“善意”有多么的难。然而,2021 年 10 月,《入殓师》时隔 13 年在我国影院正式上映,引发了小范围社会舆论,2022 年的暑假,《人生大事》在暑期档院线大放异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紧接着国庆节前,网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也进入人们的视野,某网站开专栏宣传此剧,引发众多 UP 主极力推荐。我们不难感受到殡葬元素正在影视剧中悄悄占据一席之地。而作为殡葬人,我们是如何看待殡葬元素在影视据中的悄然“霸屏”呢?

在社会的包容与理解中看到职业的责任使命

从《入殓师》中小林大悟始终对妻子隐瞒工作,妻子因为得知真相后离家出走,到《人生大事》中小文亲切并自豪地向幼儿园老师介绍三哥是“种星星的人”,再到在《三悦有了新工作》中三悦向罗大淼介绍自己的职业时,作为医生的罗大淼说,“我是生的守门员,你是死的摆渡人”。从身边人态度对比中可以发现,社会对于殡葬人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是有所改变的。

殡葬人在工作里不怕苦不怕累,那些酷暑寒冬中不畏风吹日晒坚守岗位的日子,那些疫情防控中不敢丝毫懈怠 24小时待命的日子,能得到家属认可的一句“谢谢”,能得到周围人理解的一句“真棒”,仿佛就是莫大的包容和动力。不管是“种星星的人”还是“摆渡人”,影视剧中这些美好的称谓打开了殡葬人的格局,使其在这种工作氛围和社会舆论的包容与理解中深刻领悟到这份职业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使命。

在前辈的坚守与专业中学习榜样的精神力量

《入殓师》中的社长是小林大悟的殡葬引路人,《人生大事》中三哥的父亲老莫是个老殡葬人,他继承着父辈的事业,每送走一位逝者都要在笔记本上做详细记录,《三悦有了新工作》中三悦的师傅刘清明即使老年痴呆但工作起来依然一丝不苟,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代表着殡葬行业的“工匠精神”,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敬畏着生命,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逝者保留最后的体面,容不得后辈们在殡葬行业里一丁点的吊儿郎当,岁月留下的年轮和伤痕早已磨成了殡葬工匠们手里的工具和武器。

“人生除死无大事”,前辈们的坚守与专业是殡葬行业内的榜样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殡葬人用凝聚的真心、认真的态度以及不断提升的专业技能去赋予并升华职业的意义。

在个人的成长与救赎中获得前进的勇气动力

《入殓师》中的小林大悟、《人生大事》中的三哥、《三悦有了新工作》中的三悦进入殡葬行业都属于因缘巧合,初衷都是因为需要一份谋生的工作,一开始跌跌撞撞进入这个行业,懵懵懂懂理解这个行业,然后踏踏实实接受这份工作,认认真真珍惜这份工作,最后再兢兢业业扎根这个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感恩这个事业。

《入殓师》的小林大悟在为多年未见的父亲收殓时看到了父亲留下的石信,顿悟父亲从不曾忘记父子的约定;《人生大事》的三哥将父亲的骨灰制成烟花,最后绽放于天空,达成了父子之间在事业和情感上的默契;《三悦有了新工作》的三悦在经历了生命里的来来去去之后终于学会了生活,懂得了亲情,理解了妈妈,完成了自我救赎。我相信大多数殡葬人都会在主人公的成长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主人公的救赎中反思自己的曾经,在经历了认识自我、感恩亲情之后,从而获得更多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在行业的传承与创新中感受未来的无限可能

众所周知,殡葬行业是传统行业,其发展不可以完全脱离传统的公序良俗,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也不停地孕育着改革与创新。《人生大事》中广场舞老爷子生前策划为自己办丧礼,让自己在有生之年可以参与自己的告别仪式;小文误打误撞把一个小女孩的骨灰盒涂成了粉色,却意外地安慰到了小女孩的父母。《三悦有了新工作》中告别礼仪师梁格格为年轻时候曾经是慰安妇的老奶奶举行个性化追思会,并面向全社会开放。礼仪师娓娓道来的悼词共情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整容师在得到家属的允许后揭开遗体四肢上的部分寿衣,用裸露的伤痕提醒所有人莫忘国耻。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的殡葬行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照搬传统的流程,新时代的殡葬人正尝试着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之上,慢慢创新着去致力于用更温柔的方式与逝者告别人生的旅程,用更温情的方式向所有人传达生命的意义。

在生命的本真与价值中感悟热爱生活的意义

《入殓师》中的火化组老爷子说的一段话,“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能作为守门人送他们穿过这扇门,说一句一路顺风,后会有期,真的非常荣幸。”;《人生大事》三哥的父亲老莫在病榻上最后的那段话,“人生啊,就像一本书,哪一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只是有人画的是句号,有人画的是省略号 ......”;《三悦有了新工作》的编剧游晓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既然没有人能够确切地参透死亡的智慧,但是死亡又是确定会发生的一件事,那我能做的就是过好我当下的每一秒。”

作为每天与身处悲伤情绪中的服务对象打交道的殡葬人,对于这份工作以及生命意义的感悟,正如罗曼罗兰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殡葬行业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感悟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一直都是生命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殡葬人在从业过程中深刻领悟生命教育的同时,以自身专注的态度与严谨的行为去影响身边人更好地感知生命教育的重要,这不就是对殡葬人一直践行的宗旨——“让逝者得以安息,让生者得以慰藉”的最好诠释吗?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今年,在我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奋进在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起点之际,我们是很高兴看到殡葬元素进入影视剧市场被社会大众所看到的。当殡葬元素在影视剧中悄然“霸屏”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了曾经迷茫的自己、激励过自己的服务对象们、帮助过自己的前辈同事们、关爱过自己的家人朋友们,虽然我们都清楚,距离殡葬行业的“春天”还有一段路程,但是那些社会中的包容与理解、前辈们的坚守与专业、个人的成长与救赎、行业中的传承与创新、生命的本真与价值都将在我们的职业历程中化为铠甲与武器,鼓励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开创新时代殡葬行业新局面,奋力谱写殡葬行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