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殡葬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殡葬场景发生了变化,各类互联网工具和手段在殡仪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殡葬这一民生事业也进入了数字化发展的快车道上,广大治丧群众也感受到了数字化殡葬带来的便捷。但我们也应清晰地认识到,如何赋予数字化殡葬新的殡葬内涵,如何能让数字化工具完整继承优秀的传统殡仪服务衣钵,是在日后推进数字化殡葬进程中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正是从数字化殡葬与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究数字化殡葬的现实意义,现将文章完整呈现如下,以飨读者。
一、构建数字化殡葬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些改变渗透在方方面面,形成了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殡葬行业也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即“数字化殡葬”。它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拓宽了殡葬行业的多维功能,体现出智能化、高效性和便捷性等特点。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崛起,可以为殡葬行业发展赋能,实现诸多方面的提升。
当前,殡葬行业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不少的瓶颈问题。从宏观层面看,在文化上呈现片段化,主要表现在行业文化没有得到好的传承和发展,人们对它的认同和利用还不够高。在结构上呈现碎片化,行业之间、区域之间,行业在对资源的调配利用等方面都没有很好地整合。概而言之,殡葬行业目前所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是,在整体发展态势上没有很好地呼应时代发展需求,出现了滞后的局面。
从具体内容看,殡、葬、祭等方面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这些活动中,殡葬人的眼界没有充分打开,观念没有及时更新,还在原有惯性思维上被动地改变,因此就难进行创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不利于殡葬行业发展的连锁反应。在制度创新方面,行业发展需要有一套切实的制度做保证,需要有效的运作机制做抓手。无论殡葬人还是居民,都还没有真正地把殡葬的内容进行立体化的呈现,总是局限于一个相对狭小的视域,使得整个殡葬行业的格局比较小,行业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总而言之,凸显出来的问题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时代发展的成果,陷入工作效率走低、比较被动的境地。
如何打开发展新局面,构建殡葬大格局,是整个殡葬行业正面临的现实问题。鉴于以上问题,行业必须找准突破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搭建新平台,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重塑大格局,应对各种新挑战。这个突破点可以是数字化技术,行业可以以此打造数字化殡葬,回应时代要求。数字化殡葬的提出,既是客观形势发展的结果,也是存在问题“倒逼”的必然。
二、促进民生发展是数字化殡葬的应有之义
殡葬行业是一项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民生属性,构建数字化殡葬也是如此。数字化技术是一个工具,可以赋予民生属性。在此意义上说,数字化殡葬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需求。构建数字化殡葬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十分清楚,即数字惠民,借助数字化手段方便和提升居民的生活,把数字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转化为工作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打造让居民安心、放心的殡葬服务。殡葬的数字惠民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简化流程与环节、实现“一网通办”“一站式联办”,建立数字化殡葬服务平台,实现移动办理业务,使火化预约、远程告别、墓型咨询等殡葬事宜得到有效的处理。此外,还可以增加殡葬服务内容,让殡葬服务变得丰富多样,最大程度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构建数字化殡葬,可以进一步实现资源的共享,打破过去因时间和地区限制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均衡,还可以让丧家以较低的成本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目标,突破诸多受限条件。例如,可以构建网上公墓,让墓穴从实体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使祭拜不受时空限制,使墓穴设计实现最大程度的自主,满足逝者家属的个性化需求。再比如,逝者家属只需要进入相应的网页,就可以进行点歌、献花、上香、点烛等祭扫活动,程序简单,经济实惠。网上公墓使得生命的界限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们沉淀下对生死的深刻感悟,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
构建数字化殡葬,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对逝亲的追思之情。在过去,人们对逝亲的思念借助回忆实现,更多是通过看逝亲的遗物和到逝亲的墓地,睹物思人,追念往昔,让心底的情感得到释放。可是,这种方式受到时间与空间的极大限制。通过数字技术,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逝亲的照片、在世时的生活点滴,可以生动呈现亲人的音容笑貌。这种网上追念更注重心灵感受,连接那一份无法割断的浓浓亲情。
构建数字化殡葬,正逐步呈现出殡葬“大服务”的理念和格局。殡葬行业有自身的特殊性,但与其他行业有相通性,都属于民生行业,所以应该抓住惠民的性质。目前来看,数字化殡葬正是殡葬惠民的重要抓手,促成殡葬“大服务”“大格局”的实现。数字化的特性就是共建、共享,以互联网为依托和载体,不断整合多种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服务体系。借助数字化转型,殡葬行业的服务大格局也将逐步形成。
总之,数字化殡葬表现为一种为民惠民的举措和指向,可以有效实现殡葬服务在时间上持续展开、在空间上广泛覆盖,使殡葬服务呈现出简单、快捷、高效等特点。
三、实现数字化殡葬惠民的切实举措
构建数字化殡葬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它的实现是殡葬服务整体性的行为活动过程,表现在人民生活的不同方面。我们要切实践行殡葬为民和推进殡葬数字化,就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多维度切入,具体体现为“三度”:
首先,推进殡葬数字化要有“速度”。殡葬服务的效率要提升,要利用数字化技术简化办事流程,省去不必要的繁琐环节,利用数字化技术理顺一些重叠或交叉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政府对殡葬管理的效率、殡葬公共服务能力,同时正确地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健康发展。在殡葬行业的业务操作上,可以通过数字化提升速度或灵活度,让遗体接运、存放、火化、整容、告别和安葬等环节更加行之有效、行之有序。
其次,推进殡葬数字化要有“亮度”。殡葬人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把工作做出亮度,挖掘内在潜力,发掘自身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惠及居民生活。要把殡葬服务做出数字化特色,做成数字化殡葬品牌。在遗体告别上,借助数字化技术,把悲伤的场景做成“特殊的生命交流”,传达积极的情感信息,让人们在追思逝亲中感悟生命。要不断实现殡葬服务的智慧化、精细化,根据殡葬行业的特点进行亮点设计,吸引居民积极参与到殡葬事业中来。
再次,推进殡葬数字化要有“温度”。要真正做到为民惠民,更应注意提升其中的温度。数字化技术是冷冰冰的工具,其本身无法理解和实现殡葬数字化为民的价值。所以,我们要把殡葬文化与数字化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借助殡葬文化,让数字化殡葬真正温暖起来,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感到真真切切的方便,获得情意满满的服务。要用数字化技术让抽象的殡葬文化“活”起来,让扁平化的殡葬文化立体起来,打造殡葬数字化空间场景,设计殡葬数字化文创,用唯美的画面、柔和的格调打消人们避讳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