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1期

两名殡仪馆工作人员“组团”捐献遗体器官

大爱!两名殡仪馆工作人员“组团”捐献遗体器官

人以何种方式面对死亡?逝去?还是“重生”?昨日,在福建省南安市柳城街道办事处,一场特殊的遗体器官捐献集体登记仪式在此举行。

两名殡仪馆工作人员(黄春花女士、陈春煌先生)“组团”登记,承诺在自己生命终结之后,将遗体(器官)捐献给医学事业。

据悉,本次捐献者中,有两名是南安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他们选择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器官和遗体。

和逝者“打交道”,他们面对生死更为坦然

“以前经常看到器官捐献报道中的感人事迹,就萌生了这个想法。”在殡仪馆工作 9 个年头的黄春花,看多了人生的生离死别,对生命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她告诉记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捐出自己的遗体或器官,无论对于医学研究、救死扶伤,还是推动移风易俗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实即使不捐献,将来也是在殡仪馆火化,人最终都是一盒骨灰,如果你的器官可以挽救其他生命,在他们的身体里延续,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黄春花告诉记者,她愿意选择以这种方式,为他人点燃生命之火,推动社会进步。

今年 58 岁的陈春煌在殡仪馆工作已有 3 年,负责遗体接送工作,作为生命尽头的“摆渡人”,他每天都要和逝者“打交道”。“每天,看着生命最后化为灰烬,看待生死已经淡然,我就会想,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能做点什么?留下什么?”

偶然的机会,陈春煌跟同事黄春花聊起了捐献遗体(器官)的话题,“人走了,还能帮到别人,多好!”这一次闲谈,让陈春煌动了捐献遗体(器官)的念头,而他也在和好友陈少跃的另一次闲谈中,促成了三人“组团”登记一事。

“看过这样的报道,也亲自去医院接过遗体捐献者的遗体,我觉得捐献遗体是一件高风亮节的事,如果我的器官可以使别人重见光明、重新造血、重新心跳,遗体还可以给医生做研究,如果能研究出成果,活着的病人,还可以少受罪!”陈春煌告诉记者,人生而平凡,但希望死亡的时候能活得“精彩”。

最后,收到工作人员递上的荣誉证书时,陈春煌笑称:“觉得自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