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1 年对湖北殡葬从业者的调查显示:50% 以上的被访者不了解现行殡葬制度,约 1/3 的被访者认为需要制定或完善各项殡葬制度,58% 以上的被访者认为殡葬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政府和殡葬单位,64% 以上的被访者认为深化殡葬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体制、文化和服务。基于调查结果,建议开展殡葬制度的研究与建设,尽快制定单行殡葬法,殡葬单位发放制度手册并进行考核,组织殡葬法律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
2021 年 6 月至今,本文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等方法对湖北省内的殡葬从业人员进行了调査。其中,主要使用问卷法收集资料,抽取了湖北省 15 家单位,其中,武汉殡仪馆和公墓各 4 家、地级市有公墓的殡仪馆 3 家、以及 4 家县殡仪馆,共发放问卷 390 份,回收有效样本 311 个,其中男性 173 人,占 61%,女性 128 人,占 39%。被访者中56% 来自武汉地区,其中,20-50 岁的占 86%,大专学历占54%,殡仪馆人员占 40%,公墓人员 33%。本文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从业者对现行殡葬制度的认知及完善的建议,二是殡葬文化建设的主体及殡葬制度改革的重点。
一、主要调查结论
1997 年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后,各部门出台的殡葬政策较多,针对当前实施的殡葬制度以及待完善的制度进行调研,得到如下结论。
(一)50% 以上的被访者对 1997 年后出台的殡葬政策了解不全面
对 1997 年后出台的殡葬制度 7 个选项的知晓率,平均选择率是 41%,不到一半,见图 1。从业者有半数对国家、各省的殡葬政策名称都不了解,对政策的内容更是一知半解,这不利于殡仪服务的开展及殡葬改革的推进。
被访者对惠民殡葬、生态安葬、遗体运输的知晓率位列前三,均在 47%-52% 之间。2015 年湖北监利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后,2017 年民政部等四部委印发《重大突发事件遇难人员遗体处置工作规程》,2019 年民政部发布行业标准《突发事件遇难人员遗体处置技术规范》,殡葬业乃至整个社会对突发事件遗体处置关注度都比较高,重大突发事件遗体处置的知晓率仅为 42%,让人困惑。从单位来看,殡仪服务公司被访者知晓率为 46%,公墓被访者知晓率为 43%,都高于殡仪馆被访者的知晓率 42%,而殡仪馆恰恰是处置重大事故遗体的重要单位,他们一直在处置遗体,却不知道国家有相关规定,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被访者中惠民政策知晓率最高,占 52%, 这与国家宣传和各地严格执行阳光、惠民殡葬政策有关。惠民项目知晓率还达不到 70%, 见图 2。民政部 2010 年 3 月发布《关于实施惠民殡葬政策先行地区的通报》,表彰了各类实施殡葬惠民政策的地区共 89 家。武汉市 2009 年开始免收低保户 8 项殡葬费用,殡葬单位服务大厅都必须张贴惠民殡葬政策,武汉市被访者选惠民政策的占 41%,比地市级殡仪馆的 65% 低了近 24 个百分点,可能因为武汉市被访者学历较低,而高学历更能关注殡葬制度,武汉市的被访者中大专以下学历140 人,占总数的 79%, 地市级大专以下 62%, 比武汉市高 17个百分点。从业者对惠民殡葬不了解,普通百姓更是难以知晓,惠民并不一定能落到实处。这一方面需要殡葬行业从业人员加强学习,社会媒体加大宣传,另一方面,国家需要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基本殡葬惠民服务项目进行统一,向社会宣传,广而告之,达到真正惠及百姓的目的。
被访者中的殡葬从业者对现行制度了解的比例不到50%,这种低知晓率影响到惠民政策的实施。从单位来看,殡仪馆平均知晓率为 58%,公墓为 44%,最低的是服务公司,仅为 31%。究其原因,殡仪馆多数是事业单位,人员比较稳定,从业时间也较长,对政策了解较多。服务公司和公墓人员稳定性较差,公司的培训和学习也较少,不仅影响到从业者对法律的认知,更影响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服务技能的提高,这需要引起重视。
(二)约 1/3 的被访者认为需要制定或完善殡葬制度
需要制定或完善的殡葬法律制度的 8 个选项平均选择率为 38%,见图 3。其中,多数选项在 33% 以上,可以看出各种制度都有约 1/3 需要完善,殡葬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国家一直重视殡葬制度建设,1997 年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后,2007 年提出征求意见,准备修订未果;2018 年 9 月民政部提出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这些在社会上都产生很大影响,并且在 2021 年,民政部立法计划中《殡葬管理条例》纳入修改计划。1997 年至今,殡葬法规的修改和完善一直在进行,被访者中有 69% 的人同意修订,从业者感受到政府修订殡葬制度的决心,被访者中有 59% 的人选择完善惠民殡葬制度,认同殡葬惠民理念,这也有利于新惠民政策的实施。
被访者中建议仪式立法的仅占 33%,从业者对仪式制度建设不热心,这与殡葬管理方针倡导的革除陋俗、文明节俭治丧理念不相适应。殡葬行业需要重视葬礼改革,并将改革成果转变成葬礼制度或殡葬法,在此过程中,将行业的葬礼改革逐步推向社会,由各阶层评价葬礼改革是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指导葬礼改革,这才更符合时代及民族发展需要,并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殡葬业由“处理遗体”到“传承生命文化”。
(三)殡葬文化建设主体是殡葬单位和政府
被访者中选择殡葬文化建设主体是殡葬单位的占 73%,选择政府的占 58%,见图 4。说明从业者对单位和政府充满信任。其中,选择殡葬单位的高达 73%,可见从业者认识到单位及自己是殡葬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这种主人翁精神值得鼓励,并可以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得到有效利用。此项中,81% 的殡仪馆员工选择,64% 的公墓员工选择,相差 17 个百分点,这说明殡仪馆员工主体意识更强,这与殡仪馆是事业单位,肩负殡葬改革的任务相关,而历史上,公墓传承更多的是殡葬文化,公墓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意识亟待加强。
被访者中选择政府作为殡葬文化建设主体的占 58%,不同单位对此选项无影响,各单位在 58% 左右。不同学历对此选项影响较大,大专及本科的选择率为 61% 和 64%,大专以下的选择率为 45%,硕士研究生的选择率仅为 33%,调查结果显示,高学历和低学历者对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认同度均较低,原因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