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印象中的殡仪馆,或许可以用呆板、严肃之类的词语来形容,而且往往“千馆一面”,形象单调。其实可以理解,亲友的逝去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所以在建设殡葬建筑的时候基本以肃穆的风格为主。但其实大家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殡葬建筑不仅仅是围绕骨灰火化、存放及悼念进行服务的,它的服务对象也不仅仅是逝者,更是生者。我们不应该只注重“逝”而忽视“生”,只注重悼念而忽视纪念。
殡葬建筑需要的不仅仅是庄严肃穆,也不仅仅是环境优美,更多需要的是亲情化服务,是温馨、关爱、心灵疗愈。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从逝者服务转向生者服务,体现生命纪念建筑的意义与价值,让殡葬设施不再是冰冷的埋骨之地,而是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厚重、功能完善的生命之馆。
以开封市殡仪馆为例,开封,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 4100 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同时,开封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
开封市原有殡仪馆建设于 1966 年,因城市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出用地紧张、火化能力不足,综合服务水平待提升的问题,且不能满足未来殡仪服务的增量需求,因此决定异地新建殡仪馆并进行理念升级,实现环境园林化、管理现代化、服务星级化的殡仪服务发展目标。
开封殡仪馆的设计以凤为魂,以院为器,结合项目场地的地势特征,融入现代殡仪服务的功能需求,打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又兼具文化传承意义的生命之馆。
开封殡仪馆的整体结构延续传统的轴线布局,通过“外宅”和“内宅”的传统建筑布局理念,分别布置“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通过服务功能的合理分布,空间序列的有效组织,以及对细节的把控推敲,打造出大气庄重、自然生态的生命服务环境。
入口标识以景石为承载,结合多样化的植被组团,打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入口空间。其后文化景墙与围墙结合设置,既展现了文化性,同时也可以作为殡仪馆与外界环境的隔离。
入口大门至服务区之间设计镜面水景——平静的镜面水池,结合“缘”的主题打造景观雕塑,形成灵动、安静的轴线空间,蕴含着万物归一的寓意。
而在服务楼之前则设置景观叠水。流淌的水幕,给人以回归自然的享受,更赋予了整个馆区更多的灵动与生气。台阶高低错落,流水层叠融汇,交织出一曲生命的乐章。
在东西轴线的外宅之后,便是南北轴线所形成的的内宅。由守灵厅、接待服务厅、取灰候灰大厅、休憩大厅、餐厅、广场等组成。内宅的布局采用合院式,室内外空间通过连廊进行流动,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温馨典雅又不失庄重,毫无阴森压抑之感。
接待厅前广场设计山形格栅,营造精致静怡的入口环境。而其后则是接待服务区,宽敞明亮的内部装修为家属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守灵厅前侧景观则以禅意休闲的风格为基调,搭配小景与植被,营造温雅闲适的景观环境,结合休憩坐凳,形成半私密的怀思空间。
而守灵厅中心景观则以假山片石为对景,松石禅意,舒缓人们内心的悲伤情绪。同时在两侧设置树阵广场,突出轴线感,并提供安谧的休憩空间。
其中心区域则结合水系进行打造,流水潺潺石桥下,行人驻足廊亭中,勾勒出一幅自然的园区山水画卷,抚平人们内心的悲伤。
而在餐厅前侧,生态自然的景观空间为家属们营造出清净、明朗的就餐环境。
在殡仪馆的边界,将围墙打造成格栅式围栏,既与外围环境隔离又将整体景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交互。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殡仪馆建筑所要给予的则是一个富有尊严同时充满爱心的空间场所,它需要宁静、温馨、引人追思的独特空间氛围。“人们离开这个世界时都是很悲痛的”。建筑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但作为生命服务的载体,尽力提供一个安息的场所,一个宁静的空间,一个心灵疗愈的环境,将人文情怀融入到殡仪馆的设计中,使建筑更具有生命特质,也更亲切,这也是生命关怀的重要意义。
此外,殡仪馆还应充分考虑各类突发状况,实现不中断服务。
在疫情期间,许多现有殡仪馆在应急事件处理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所以在建设之初应当将应急性提到殡仪馆的设计理念中,通过建立单独的传染病遗体接运通道,甚至可利用机器人进行遗体的接运,减少工作人员与家属交叉感染的风险。各类污染物应快速通过管道进入地下管网系统汇至污染物的集中处理中心,减少在地面停留带来的传播危害。
同时,殡仪馆的设计中还应为未来殡葬发展进行预留。比如已在韩国大面积推广的冰葬技术,在美国得到运用的水解技术......遗体火化并不代表未来发展的唯一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殡仪馆应留出空间,应对未来的多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