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1期

《三悦有了新工作》:用治丧,来治“丧”
转载于《镜象娱乐》公众号 撰文:陈慧雯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什么是死亡?
“沿着一条黑漆漆的巷子,一直往前走。不能拐弯,也不能回头,只能你自己一个人往前走,沿着这条道,一直走到黑。”
这是由哔哩哔哩出品、大隐光时联合出品的剧集《三悦有了新工作》中有关死亡的理解。这部剧主要讲述了 95 后遗容化妆师赵三悦毕业后找工作受挫,在家躺平一年被母亲嫌弃,最终离家自谋生路,成为一个殡葬从业者的成长故事。《三悦有了新工作》以死写生,不仅仅可以被视作一部殡葬行业的职场剧,我们更可以透过这部剧,看到死亡背后的爱与痛,体会生的温存。

摆渡人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死亡与殡葬,都是避讳讨论甚至回避提及的事情。身为遗容化妆师的赵三悦起初对殡仪馆的工作也是接受无能。

在尚未完全踏足殡葬行业的时候,三悦在大姨的带领下“参观”了一次帮往生者入殓的过程。由对该行业的心理隔阂诱发的生理不适让她多次跑到外面呕吐。面对大姨递过来的水,三悦也是在大姨说“我洗过手了”之后才肯接下。

随后三悦来到大姨介绍的位于“幸福路 998 号”的工作地点,看到“海江市殡仪馆”的时候,她立刻打电话向大姨质问“你说给我找的化妆师的工作,为什么大清早的,我会在殡仪馆门口?”

但当真正涉足这一行业之后,三悦才发现公众对于殡葬从业者的偏见与恐惧之甚。比如,三悦母亲开婚纱店,坚决反对女儿前往殡仪馆工作;如果打车的目的地是殡仪馆,三悦根本打不到车,只能将目的地改成殡仪馆附近的“伤心面馆”;在殡仪馆工作的三悦向房东告知自己的职业后,租房时屡屡碰壁,最终选择与同样在殡仪馆工作的周娅男和梁格格同居。而周娅男也因为自己的工作性质在相亲时多次遭遇偏见,梁格格的钢琴兼职因同样的理由被辞退。在总结一系列因为职业带来的阻碍之后,周娅男和梁格格教三悦将自己的职业粉饰为“服务业”。

无论如何,比起“善意的谎言”,三悦以及同事们其实更加希望自己的职业被认可、被接纳。这也引发观众产生一系列思考:究竟什么是死?遗容化妆师遭受的偏见和不公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社会重量?

剧中身为医生的罗大淼这样解答——我是生的守门员,你是死的摆渡人。

诚然,医院和殡仪馆,一个向生,一个向死。医院见证着生老病死,而殡仪馆却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殡仪馆中每天迎来送往的是各种死亡,三悦也在对于各种死亡的观察中,看到了人情冷暖、人生百态,从而获得了成长。只是这份成长的代价,未免过于沉重。

这里,有遗弃亲生女儿的父母在女儿的葬礼上伤心痛哭;有未结过婚、无子无女的互助式养老的老人;有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同样为遗容化妆师的三悦的师傅……几乎每一集都有关死亡,每一集都是在处理后事的过程中,告慰生者,唤起生活的希望。几乎没费太多力气,就让生死之间的真挚情感倾泻而出。

当然,在有关生死的话题之外,《三悦有了新工作》中也不乏对女性话题的探讨、对家庭教育的讨论。与一般女性群像剧、律政职业剧不同,它聚焦生命群像,在充满真实感的故事中,展示着人生那些抽象而无解的遗憾。

用治丧,来治“丧”

《三悦有了新工作》区别于通过展现生活的美好来治愈心灵的剧集,它通过三悦见证往生者的生前身后,聚焦生活和工作中的羁绊,研讨有关生命、有关生活、有关为人,是站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维度展现的众生群像。也可以说,是用治丧的方式治“丧”。

从《突如其来的假期》到《没有工作的一年》再到《三悦有了新工作》,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反焦虑、躺平、治愈系风格,这类国产剧也在治愈当代年轻人精神内耗的方向上不断前进着。

今年 6 月上映的《人生大事》,在殡葬题材中呈现市井人物的英雄故事,将殡葬师比喻成“种星星的人”,赋予该职业浪漫的想象和人情的温暖,进而表达出对生命平等的尊重。

《保你平安》从墓地推销员的角度切入,在对真相的探寻中展现戏谑荒诞的人间百态,但其喜剧化的表现形式完成了对丧葬内容严肃感的消解。《入殓师》则站在新人视角观察死亡,凝视那些在逝者周围充满爱意的人们。

不管剧中主要职业如何、以何种形式呈现,这类以丧葬题材为表达核心的影视剧似乎在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共识——站在普通人的视角,一边展现行业肌理,一边窥探世间百态。在主人公见生死、见众生之后,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成长。而丧葬从业者如何融入主流生活,又成了剧集想要表现的另一面。

三悦与母亲“相爱相杀”的设定,重在凸显中国式母女的相处。但是令这对母女之间的隔阂产生的根源,却不是老生常谈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期盼,而是原生家庭破裂后形成的沉疴。

从肿瘤科转到临终关怀部门的医生罗大淼,在剧中呈现的是另一种生死观:当下癌症发病率很高,我们如何与癌症相处、如何与亲友好好地告别,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需要去学习和接纳的。就好像剧中“临终关怀病房”的开设,代表着从积极治疗到维护生命尊严的观念转变。

三悦从躺平青年到在做遗容化妆师中获得成长,这种以丧治丧的方式其实更能触达观众内心。三悦的成长过程,可以放大为对整个 95 后青年群体生活现状的关注:当下年轻人该怎样在快速运转的社会中,承担原生家庭的压力、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迎接职场内卷的挑战?

从这一点出发,《三悦有了新工作》其实又不仅仅是对于一个行业、一个群体的关注,而是对人生每个阶段成长问题的深入探讨——为什么所有关心你的人,都希望你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什么不能让喜欢工作的人工作,让喜欢躺平的人躺平。想卷的努力卷,想佛的尽情佛。

越来越懂年轻人的 B 站

B 站出品的剧集往往以小见大,在感怀青春、感悟生活的过程中,也能适时来一场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现实议题的纠偏。

《风犬少年的天空》以豆瓣 7.9 分的高评分成功破圈,斩获平台 4 亿多的播放量。去年同样由 B 站出品的《双镜》《突如其来的假期》在播出期间也获得了非常高的讨论度。在《孤独的美食家》《半泽直树》等注重情节和内容的经典 IP 之外,B 站在不断购入热播版权剧、出品优质自制剧、推出原创剧综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着自身的内容生态,以期打破扎根二次元土壤生长带来的圈层感,进而关注不断拓宽的用户诉求。

10 月 10 日,B 站推出了《2022BILIBILI 青年心理健康报告》,报告显示,B 站心理健康相关视频播放量超 76 亿次,“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相关词汇搜索量达 9930 万。《三悦有了新工作》《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等优质内容的呈现,在展现人生多样性的同时,为观众提供了精神食粮,又无不寄寓着 B 站对缓解当下年轻人精神内耗的期望,以及对年轻人生活的深入洞察。

在一部国产剧中探讨“死亡”的话题并非易事,因为这往往需要考虑观众在价值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多个维度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尤其是在受众多为年轻人的 B 站,想要用死亡话题引发情感共鸣,就必须采用更为年轻化的叙事方式。从这一点来看,从“躺平青年”切入的《三悦有了新工作》做得还是不错的。

道谢,道爱,道歉,道别是人生的四大必修课,死亡是一件我们终究都要去了解和面对的事情。三悦的成长正映衬着每一位年轻人的成长——唯有看到用“死亡”与“生存”构筑出的人生的一体两面,了解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死亡、向死而生,才能真正做到治“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