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2期

大话清明:那些你不知道的“清明”事
李雪松

编者按:清明是殡葬人一年中经历的最忙碌的节点之一,每年清明前后,广大殡葬人在墓园、殡仪馆等殡葬服务机构挥洒着汗水,用勤劳的双手为治丧群众带去优质的服务,保障了清明人民出行祭扫的基本需求,筑牢了民生防线。作为殡葬人,你一定对清明和祭扫有关的知识了如指掌,那今天就来考考你,下面的这些“清明”知识,你都知道吗?

青团一定是圆的吗?

每年清明时节,江南地区都会有吃青团的习俗,尤其是近几年来,一股“清明吃青团”风尚也是通过网络平台席卷各地。其实,关于青团的称呼和做法,各地也不尽相同。

杭州—青团。杭州的做法和叫法最为正宗,追求原始的青团的味道。台州—青餣。青餣的馅料有两种,一种是用豇豆和芝麻拌起来的甜馅,另一种是咸馅。温州—清明饼。清明饼用鼠曲草做的青汁制作而成。它的馅料特别,不仅有甜口的红糖、核桃和花生,还有咸口的葱花和肥肉。江西—清明粿。清明粿的形状和青团有些不同,一部分清明粿被做成了饺子的形状且有咸甜两种口味,人们为便于区分,一般饺子状是咸口的,圆饼状是甜口的。广东—黑色鸡屎藤饼。最有味道的叫法来了,其实它是由一种叫做鸡屎藤叶的蔬菜做的,因此得名,味道其实是很好的。福州—菠菠粿。有没有感觉菠菠粿这个名字非常的可爱呢?因为取青汁的食物叫做菠菠草,因此而得名。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吗?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

“清明节”说。很多研究一开始认同《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清明时节汴京人的生活。近代一些艺术史家持时令说的观点认为,图中描绘的是在清明时节,汴京城郊居民进行扫墓、踏青、探亲等种种活动。“代名词”说。有研究者认为,“清明”既不是节令,也不是地名,应是古代用以称颂“太平盛世”的代名词,意思是有幸生活在清平圣明的好年月。“清明之世”说。也有学者通过对宋代寒食节与清明日的辨析,指出此图名之“清明”并非现在理解的“清明节”,而是指北宋时期,通常是在寒食节后清明第一日,而非特指“清明节”。根据画面上的繁荣景象,而清明或许并非特指节日或季节,而是寓意“清明之世”。“地名”说。还有人提出,清明是“清明坊”的简称,指地名。从画面内容推断,此画描绘的是中秋节前后的景色而非清明,清明上河图应该是描绘的从清明坊到汴河口这一段的繁华热闹的景色。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联系究竟是什么?

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据历史记载,在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跟随他的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纪念他,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节因此产生。

后来,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也因此产生。

除了祭祖扫墓,清明还有哪些传统活动?

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插柳。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人们认为,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最先吐出新绿,因此能带来好运。

放鹞。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看完这些清明有关的知识盘点,相信广大殡葬人也一定有所收获。现如今,清明已不单单是追思故人的节日,也搭起了促进亲友交流、增进家人之间感情的桥梁。愿广大殡葬人在清明期间忙碌之余,也能够静下心来,享受清明节日带来的美好时光。

文章部分内容 / 图片来源:《台院青年》公众号、知乎平台用户“豆瓣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