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2期

弘扬孟子思想 制定适宜制度 塑造新的品牌——邹城市移风易俗开新篇
张雪 / 山东省邹城市民政局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下辖 16 个镇街,总人口 120 万,是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美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礼仪厚重。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孟子故里邹城明礼知义、崇德向善的精神内涵。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近年来邹城市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夯实乡风文明物质基础,并通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摒弃陈规陋习、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使农村地区诚实守信、崇德向善、孝亲敬老的社会风尚愈加浓厚,走出了一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新风融合发展、乡风文明与移风易俗相互促进的新路子。

挖掘孟子思想时代价值,滋养“明礼知义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

(一)倡导家风家训,打响“家风善乡风美”品牌。邹城市连续 6 年开展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表彰文明家庭180 户。在全市各级广泛开展“喜迎二十大 传承好家风”文明家风宣讲活动,邀请文明家庭代表、文明实践家庭站站长、文明家风宣讲志愿者、老党员等为群众讲述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家风家教故事。

(二)打造“美德”示范点,打响“仁美邹城”品牌。2016 年,邹城市实施了“儒润邹城”美德教育示范工程,深入挖掘传统美德文化内涵,在全市打造了香城镇石古墩村、凫山街道后庙户营社区等 20 处美德教育示范基地。今年,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美德邹城 崇善致美”为主题,打造了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点 21 个。

(三)融入志愿服务,打响“儒润邹城 365”品牌。在全市重点实施 59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策划 53个精品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动员党员干部投身志愿服务事业,打造了一批有能力、有热情、靠得住、敢担当的志愿服务主力军,带动了以邹城市志愿者协会、邹城市圆梦微公益服务中心、邹城市文莉爱心志愿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为服务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树立身边典型,打响“好人之城”品牌。秉承“尊贤使能”原则,连续 9 年开展“身边好人”评选活动,连续14 年开展感动邹城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推动凡人善举不断涌现,经逐级遴选、层层把关,评选出各类先模人物一千余人。

凝聚工作合力,乡风文明助推移风易俗开展

(一)注重调查研究,制度设计出保障。针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形式,了解到面对红白喜事的高额费用,群众内心也觉得浪费,但是不随“大流”又怕别人说自己小气,怎么让群众在移风易俗中保住“里子”又有“面子”,是推动工作深入开展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此,以党建为引领,首先在制度上进行规范完善,以村(社区)为单位召开座谈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召开党群议事会、村民代表会,修订完善体现移风易俗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探索建立殡葬、祭奠礼仪规范,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纳入基层群众自治清单和村规民约规范事项,立足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方案》《邹城市加强孝老爱老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移风易俗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指导标准》等方案,常态化实施移风易俗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市镇村三级组织机构,形成上下一心、目标明确、合力攻坚的体制机制。同时,实施部门包保镇街、镇街包保村居、村居包保农户的工作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实现了移风易俗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全市 609 个村居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明确了办理流程、标准要求等事项,完善并公示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操作细则等各项制度,严格执行申报制度,建立了红白事台账,让村规民约真正从墙上“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使“小规约”成为群众办理婚丧事宜的“硬杠杠”。

(二)注重多方参与,宣传引导见成效。面向基层干部,在市委党校专题开设《弘扬传统文化 培育文明新风》培训课程,培训全市基层党组织书记、“两委”成员、优秀党员共 2300 余人。各镇街利用党员干部会、例会、专题培训会等形式,对镇街科级干部、管区书记、村支部书记、驻村干部等进行了“实施乡村文明 推进移风易俗”专题培训。依托“邹鲁新声”宣讲团,把“普通话”转换成“邹城话”,大道理讲成实在话,利用各村居文明实践站、孟子学堂等阵地,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三新四美”教育培训,加大对村民的宣讲力度,先后开展培训 600 余场次,受训人数达 5 万余人次。在全市各镇街开展“说唱移风易俗”活动,以快板说唱、乡音说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将中央精神要求、当地经验做法和老百姓所想所盼有机结合,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践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邻里和睦、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助推移风易俗入心入脑,弘扬新风正气。在媒体统一开辟移风易俗专题专栏,利用农村广播“村村响”,定时播放移风易俗宣传音频,利用短视频易于转发传播的特质,拍摄 4 部移风易俗微电影,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支持率。结合孟子思想、母教文化,将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提炼符合时代精神的家规家训,开展家规家训上墙活动,在门庭、中堂等显要位置展示出来,用良好的家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将移风易俗宣传与村镇景观有机结合,共设置宣传画、固定标语、宣传条幅 7500 多幅,总面积达 3 万余平方米,投资 500 万余元,将旧墙壁变成了“会说话”“高颜值”的移风易俗文化墙、文明新风打卡地。

依托全市建设的 30 处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食堂,组织开展“孝老敬老爱老养老”文明实践活动 120 余场次;结合“我们的节日·清明”,开展“移风易俗赶大集”“鲜花换纸钱”等主题活动,发放宣传画 10 余万份、宣传册 20 余万份、倡议书 30 余万份。举办青年集体婚礼,以古风古韵的儒家婚礼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举办主题队日、征文和手抄报比赛、“开学第一课”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开展移风易俗广场舞大赛,全市共组建参赛代表队 170 余支、2300 余人参与,表演近 270 场次。启动新乡贤文明行动,助推移风易俗。例如,唐村镇建设了王炉村村级乡贤馆,成立西颜村如松工作室,搭建起畅树文明新风的平台和阵地。将道德宣讲和倡树文明新风结合,组建了由“感动邹城道德模范”“新乡贤”、老党员、离退休老同志等 28 人组成的移风易俗宣讲团,在全市各镇街开展移风易俗巡回宣讲,共培训村居红白理事会成员 1000 余人次。

(三)注重可持续性,激励引领添动力。组织各责任部门到包保镇街进行定期督导和不定期暗访,及时掌握全市移风易俗工作开展的真实状况。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并与精神文明建设考核挂钩,市文明委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评选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的前置条件;各镇街结合实际,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镇村千分制考核和村干部考核,制定了奖惩措施,为村居配备了音响、彩虹门等红白事用品。各村居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条件,作为村里的评选树优和村居发放福利的条件,对按照村规民约操办红白事的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以德润心,共治共享画好社会治理同心圆

“推动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乡风”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效果也开始显现。一是逐渐消除攀比现象,切实减轻百姓负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让广大农村减少了“你办我也办”的盲从行为与“你好我更好”的攀比风,减轻了农民负担。近年来,邹城市 100 个村红白理事会获评邹城市级优秀红白理事会,10 个村红白理事会获评济宁市级优秀红白理事会,农村红白理事会操办婚事平均费用由 2.5 万元降到 1 万元,丧事平均费用由 1.5 万元降到 0.5 万元,减轻群众负担近 2 亿元。二是积极践行文明行为,切实提升了村民素质。推动移风易俗,引导村民自觉摒弃婚丧陋习等不良风气,形成了淳朴友善、勤俭节约、邻里互助、孝老爱亲良好风尚,达成“不比面子比文明”共识。邹城市钢山街道后八里沟村《孟子故里扬起文明新风》入选 2022 年全省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邹城市峄山镇大庄二村入选 2022 年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点。邹城市唐村镇、钢山街道燕京社区、凫山街道文圣社区和凫山路社区被评为2021 年全省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三是大力密切干群关系,切实实现了村美民安。党员干部、先进典型等公众人物带头移风易俗,不仅净化了社会风气,而且提高了群众威信,密切了干群关系,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容村貌也发生巨大变化。全市创建全国文明村 2 个,省级文明村镇 43 个,济宁市级文明村镇 81 个,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达标村覆盖率达到 100%。

移风易俗的关键是如何把人人明白的道理转化为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并逐渐形成自觉、养成习惯。近年来的文明实践表明,推进移风易俗要在“事儿上见”,把功夫下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