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2期

韩国殡葬礼仪师的或喜或悲——电影《纸花》解析
《墓政参考》

本期《影视推荐》栏目为大家带来一部韩国高分电影《纸花》,该影片以一位从业三十多年的殡葬礼仪师的视角,向大家展示了身为殡葬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在韩国殡葬业发展大潮之下,行业基层工作者的或喜或悲。同时,“生前契约”、“殡仪馆托管运营公司”、“互联网 + 殡葬”、“宠物殡葬”等多个行业前沿内容贯穿影片始终,一幅韩国当代殡葬行业图景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殡葬礼仪师成吉自己经营着一家“殡葬一条龙”小店“天国葬仪公司”已有三十年之久。但随着大型专业殡葬服务机构“美好结局”的市场扩张,成吉的日子愈发拮据。为了照顾瘫痪的儿子智赫,成吉背负经济压力,决定与“美好结局”合作,“天国葬仪公司”成为加盟店,自己则作为礼仪师,成为了他们的实习员工。

但很快,有着坚定行业情怀的成吉就与“美好结局”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分歧,“美好结局”循规蹈矩,似乎少了点什么。对于给客户的产品和服务,坚决按照“生前契约”以及购买的套餐执行。

成吉与公司的一次激烈冲突就发生在他入职不久的一单业务上。原来,逝者是一家面店的老板,经常接济周边的穷人与流浪者,但自己却无儿无女,只有之前老板帮助过的穷人,想送他最后一程。此时的“美好结局”又接到了政府的通知:当下正值举办“世界小姐大赛”,为了不影响市容,坚决不允许出殡、摆设灵堂、守灵等殡葬风俗出现。

对于面馆老板这种既没有购买任何“生前契约”套餐,又没有钱财操办丧事的底层人民,“美好结局”需要尽快了事。因为担心政府和公司直接将老板遗体处理掉,几位朋友深夜潜入殡仪馆,将老板的遗体偷了出来。成吉为了照顾瘫痪的儿子,不得不保住这份工作,只能屈从于当地政府和公司的做法,又将遗体找了回来。但又深感愧对面店老板,于是偷偷为其擦身并穿寿衣,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得知老板未经任何仪式就已被火化的消息,逝者的几位朋友们泣不成声,并决定在广场为老板搭设灵堂守灵,因为这个广场是老板最开始煮面救济穷人的地方。成吉看到了搭设的灵堂,选择再一次帮助他们。但是政府和执法人员迅速赶来,以影响市容为由,强行拆除了灵堂,并产生了肢体接触。

本片的高潮部分和戏剧冲突由此展开,在传统殡葬风俗和现代都市制度的对抗下,凭吊面店老板的灵堂,也终于被强制拆除。力挽狂澜仍于事无补的成吉深感愧疚,回忆起自己曾在光州当兵时执行任务的日子,他看到倒在地上的小女孩无辜的双眼,似乎在说:“帮帮我。”这便是他从事殡葬事业的缘由——每一个死去的灵魂,都应被温柔以待。

成吉按照韩国传统殡葬习俗,将殡仪车铺满纸花,似乎想对这个光怪陆离的都市社会发起挑战。成吉开着“丧舆”缓慢行进,前来吊唁的人也越来越多。天空又飘起蒙蒙细雨,仿佛也在向面店老板挥手告别。

电影的另一条支线,则是将世人对殡葬从业者不同的看法搬上了荧幕。影片开头,成吉的房东便对刚刚搬过来的邻居小女孩鲁乙说,成吉是一个可怕的人,天天接触尸体,晦气。

小女孩鲁乙的猫咪去世了。成吉意外瞥见,决定帮猫咪举办一场“葬礼”(这其实也是片方暗示应对儿童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二者得以深入交流。随着剧情的推进,小女孩鲁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在她年少无知的世界里,自然很难平衡“买卖”与“生死”的关系。她询问成吉:“有人死了,爷爷很开心吗?”经过与成吉的长时间相处,鲁乙逐渐发现了成吉的人格魅力和殡葬礼仪师的神圣。

纸花作为韩国传统丧葬习俗中最为重要又最具象征性的符号,反复出现在电影情节中。面对似乎不近人情的完全标准化商业化运作,纸花仿佛就变成了累赘和异类。而对于韩国政府对待无家属死者的漠视、一刀切的管理方法,纸花又是对死者最好的慰藉。

影片在探讨殡葬行业发展涉及的问题上,则显得比较克制,将思考留给了观众。整体而言,影片温情感人,用写实的镜头与对白,展现出殡葬从业者的心路历程,也从多个角度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从不同命运、不同职业的小人物出发,向世人展现了对待生死、对待生命的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