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3期

他们甘为“孺子牛”,用严谨与细心对待“人生大事”
李聪 / 江夏区殡仪馆

有这样一群人,每日面对生死话题,熟人见面不能主动打招呼,甚至连握手微笑都要反复掂量。他们总是穿戴着长衣长裤厚手套,不管天气多热或多冷,每天清晨开始忙碌,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长期在高温、噪声中工作。这是江夏区殡仪馆火化间一线职工的真实写照,面对特殊的职业角色,他们无怨无悔。

生命终点的“摆渡人”

“火化工应是一份让人尊重的职业,如果连我们自己都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又怎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殡仪馆火化车间共有 6 名火化工人,分别是组长徐东,组员杨代刚、刘承军、吴波、杜鹏、甘宗城,他们平均年龄才 34 岁,工龄都是十年以上。

清晨,当一切都还沉浸在夜色中时,他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姓名,性别,年龄,存放位置,炉型炉号……确认无误,遗体火化程序开始……”随着一声“收到”,从确认工作单到指令下达,虽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但其间需要非常谨慎,这是对每一个陨落生命的严谨和尊重。

组长徐东告诉记者,在全年无休的殡仪馆内,每天都会经历一场场的生离死别,冰冷的遗体曾经都有着自己精彩的人生故事。“无论寿终正寝,还是死于非命,或漫长或短暂,他们都在这美妙的人世间驻足过,我们要给予这些逝去的生命极大的尊重和敬畏。就算碰到一些委屈和不理解,我们也要认同自己工作的意义。”

受当地习俗影响,火化工作通常安排在早上 7 时开始,“最早的时候凌晨 3 点多就来了。但在顺序安排、等待时间等问题上,依旧会存在家属不理解。在家属的无尽悲伤或哭喊声中,我们不仅不能乱,反而要变得温情、细心,这里的任何一个环节不能出现纰漏,我们不能给逝去亲人的家人再带去困扰了。”

杨代刚说,刚踏入殡葬行业时,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行业各种禁忌以及总有社会上异样的目光,常常出现与人交往不能说“欢迎光临、再见”、熟人见面不能主动握手、亲朋好友家有啥喜事也不被邀请等尴尬局面。“面临着亲朋好友的质疑和不理解,这中间的辛酸已经无法描述。但在同事的关爱中我没有选择退却,让逝者得以安息,给生者以慰藉,我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很高尚的。”

实际上,火化工作的待遇并不高,每天压抑的氛围和对死亡的恐惧,让很多人不愿意到这里来,但在火化间的男孩看来,他们并不只是守护着火化炉,而是守护着生命,更是灵魂的摆渡者。“作为火化师,接触最多的就是逝者亲属,他们大多情绪不稳定,伤心欲绝。在沟通时我们会格外注意用词和语态,让家属尽可能地缓解失去亲人所带来的悲痛”徐东说。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让家人有了自豪感。刘承军入行至今已十余年,“感谢这份特殊的职业让我拥有了果敢坚毅,也感谢这一特别的人生历练,让我能一直保持严谨的态度去送别每一位逝者,陪伴他们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渡人渡己!”

民政战线的“孺子牛”

每年的七八月份也是火化工们最难熬的时候。火化炉启动后,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如同进了“桑拿房”。每次工作后像是淋了一场大雨,脱下来的衣服能拧出水来。在室内高温环境下作业,还不能使用空调,因为遗体火化需要大量氧气才能保证充分地燃烧,而且焚化过程中会产生异味,必须保持通风。

吴波坦言:“就算有风扇吹过也是一股热浪袭身。一般情况下,一具遗体火化需要一小时左右,但遇到一些特殊的遗体,时间可能会更久。其间我们基本不能离步,要随时关注火化情况,打开炉口大约七八次,靠近炉口看燃烧是否正常,及时调整油量、风量和温度等。短短一顿操作下来,满头大汗。”

而且火化工作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可以休息,火化班组还承担对火化间的清扫、对火化机的清洁维修保养工作。他们需要经常钻进炉膛检修,每年为单位节约大量维修、油料费用。炉膛的空间狭窄,只有 80 厘米高,70 厘米宽,人钻进去之后只能蹲着或者跪着。黑暗的炉膛里还弥漫着呛人的烟尘及令人窒息的柴油味,就是在里面待上几分钟都会大汗淋漓、呼吸急促。

火化间里时常安静得只能听到扫把和金属工具刮灰的声音。等完成清理工作出来的时候,头发、身上甚至睫毛上都会落满尘土。可他们凭着年轻力壮,经常在炉膛里面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

群众公认的“好工人”

人在最痛苦的时候,贴心的话可以抵上万千温柔。而火化炉前,就是死者家属真正得到释放和慰藉的场所。急丧属之急、想丧属之想,用殡葬人最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心,化解每位丧属的悲伤和痛楚是这里的火化工们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有一次,一位家属来到火化间,提出逝者体内有用于做手术的钛合金成分螺丝钉,希望能拣出做个纪念,一时间让火化工们感到十分为难。看着家属满怀期望的眼神,徐东毅然答应了家属的要求。在火化结束后,他冒着高温在骨灰中仔细寻找,当家属捧着螺丝钉,激动万分,非要塞给他们香烟表示感谢,被他婉然拒绝。

“尽职尽责满足群众的需求是我们的本分,要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常有家属主动送财物酬谢,但他们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徐东将火化师分班轮值;为保障服务质量,他要求每位新入职人员用半年到一年时间熟悉殡仪馆各项业务流程,接受从心理到技能的全面培训。

由于殡仪馆一年 365 天无休,他们经常是亲人团聚、朋友相聚、战友聚会的“缺席者”。中秋、春节举家团圆时,他们坚守在岗位上,超人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换来了殡仪馆高质高效的运行和服务形象的提升,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杜鹏、甘宗城相对年龄较小,对工作有着自己的坚持和理解。“每次我们仔细核对逝者的相关信息后,都会面向逝者深深鞠一躬,然后启动火化炉的开关,陪伴逝者最后一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理解我们这一行业的特殊性,这让我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每一次火化也是完成一个家庭的嘱托。”

如今,殡仪馆的成员结构、学历层次逐步优化,年龄越来越年轻,设备和技术也在更新换代,“时代在进步,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队伍素质和形象会逐步提升,从业人员也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