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3期

最后一程,总得有人相伴——兼评人类学博士唐沈琦的殡葬演讲
雷爱民 / 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理事长

编者按:近日,复旦大学唐博士沈琦出席一档演讲类栏目,以“当我了解到殡葬行业最本质的东西时,我觉得他们简直是在全城猎尸”为主题,表达了自己对殡葬行业的理解与认知,唐沈琦博士的演讲视频经由网络传播,引发了众人对殡葬行业的广泛讨论。其中,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理事长、北京物资学院教授雷爱民从殡葬行业本质、中国殡葬业现状等方面对唐沈琦博士的演讲内容进行了深度评论,现将该文章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似乎想象他人死亡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埋葬他人常常可以想象,但是谁来埋葬我们,谁来替我们收尸,好像这个问题并不是太多人关心。可是,恰恰谁来埋葬我们,是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人生大事:如果人死而无人理会、抛尸荒野、如同野兽一般,那么,这大概是每个正常人都不愿意想象的事情。可是自古以来,对尸体、对同类死亡的恐惧就从来没有消失过,因此,谁来为我们收尸,一直都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当然,这个事情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重大变化。无论如何,需要他人来为我们收尸,这是每个人都将面对的终极问题之一。如果把这些收敛遗体的人当成是每个时代都必须有的殡葬人,那么,殡葬人最原初的工作就是料理遗体。可是,这个工作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商业越来越发达,世俗家庭生养死葬功能的消解,殡葬已经成为专业的、职业化、商业大潮中的一个行业。面对这个行业,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受死亡恐惧、刻板印象、悲伤情绪、无良商人、社会性的死亡禁忌、快速的商业运作等因素的影响,殡葬的形象非常容易演变成“怕死”的媒体口中耸人听闻的死亡怪兽:冷酷无情,恐怖而令人厌恶!这一次唐博士的演讲成功地塑造了公众期待的死亡怪兽,因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可是,唐博士的演讲真的那么真实、有价值吗?从生死学的角度来看,唐博士的殡葬人类学研究失真而片面。更重要的是,她并不理解为什么现代中国的殡葬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现代的收尸人不是她所期待的样子?

死亡不等于殡葬

如果我们来分析今天人们对死亡的认知最大的误解,那么毫无疑问,这个误解就是人们把死亡等同于殡葬,或者说把殡葬理解为死亡的化身。换句话说,死亡等同于殡葬,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刻板印象之一。因此,在人们的眼中,跟殡葬有关的人物或事情、场景和印象,都是死亡的化身,甚至就是死亡本身。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甚至人们会理所当然地反问:难道不是这样吗?在我看来,这个误解和刻板印象是当前阻碍殡葬业发展以及妨碍人们理解死亡的重要障碍。如果说殡葬只是一个职业,只是一个为人们收敛遗体的工作,那么,它与社会中其它工作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社会需要这个行业,所以它存在了。但显然,这个工作要顺利开展,需要社会其它职业、行业、领域、人员的相助,才可能完成它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殡葬业与社会上其它工作、事业本就是紧密相连的,它只是在帮助人们完成收尸的工作,也是在为全社会承担料理逝者身后事的重要任务。

只要人会死,殡葬工作就永远会存在。可是,偏偏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到了现代社会,好像许多人突然不明白了:人们拼命地把殡葬压缩到某个偏远的角落,放到不起眼的地方,最好藏起来,不要让他们看到,仿佛他们永远不需要人收尸一样!而与殡葬相关的行业、人物、事件、场景,也随之被人为地隔离开来,抛到阴暗的地方:这就是唐博士所看到的,为什么殡葬、太平间等会呈现出那样的面貌,它们为何会被放到那么偏僻的角落,过着那样的日子。这不是殡葬业愿意看到的、也不是他们故意这样做的,而是现代社会无形中已经把它们驱赶到了那里,目的是努力营造一个没有死亡的社会。在这个背景下,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某个殡葬用品店要正常开业,却会被隔壁的商铺投诉、驱赶,某个临终关怀机构要来,直接被附近的人集体抵制、攻击,某个殡葬公司在小区设点,小区居民除之而后快!这些现象恐怕唐博士从来没有遇到过,也没有想过为什么。

实际上,这就是现代社会把死亡与殡葬连起来,把死亡片面化理解,把死亡与殡葬驱逐出日常生活而导致的结果。殡葬成为孤岛,殡葬业成了雾里之花,殡葬人成了“活死人”,这就是当今唐博士所理解不到的“殡葬之困”。可是,当人们需要殡葬的时候,有的地方、有的时候竟然无处寻觅、不知所措!平心而论,无论谁来为我们收尸,前提是收尸人要来,否则,我们就只能暴尸荒野了。如果唐博士的演讲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么,就是给了本已身陷囹圄、地位弱势的殡葬业又一沉重之击。在我看来,殡葬不等于死亡,死亡也不等于最后的遗体料理,无论是社会学、还是人类学,我们要试着把死亡、殡葬放到更广阔的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大视野下来看,而其中最基本的共识就是:人是会死的,人死是需要人收尸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收尸、收敛的过程怎么变得文明,这才是需要我们去推动的事情,而不是把收尸人都赶走。

让殡葬承担所有死亡带来的悲伤、痛苦、压力是不道德的

如果说现代社会已经把殡葬放到了阴暗面、赶进了孤岛,无形中强行切断了它与社会的正常联系,那么,无法想象自己死亡、不愿意相信自己会死的现代人就只能毫无准备地走向死亡,直接来到了殡葬环节。正是因为人们无论如何都不想面对自己的死亡,所以死亡真正发生时、或者要发生时,死亡带来的恐惧、悲伤、痛苦、绝望、孤独等——这些本就被快乐主义的现代人视为仇敌,因而人们就只能带着无数的怨气、戾气、愤怒、困惑和想当然的状态进入殡葬环节。可以说,殡葬业是当今中国人承受死亡带来的痛苦与问题最多的行业、遇到死亡问题最严重的地方。当那些没有任何死亡准备的人,匆匆进入殡葬场景时,哪怕是殡葬人正常的反应、或者商业运作,也必定会被蒙上无良的、冷漠的、可怕的嫌疑,因为他们在进入这个没有任何准备、却足以让其瞬间崩溃的地方,他们就像一个没有任何保护的小孩一样,只能耍无赖似的要求收尸人满足他们根本无法满足的幻想:帮他们度过这个艰难的、从未想象过的、可怕的死亡境遇。

我们可以想象,人们之所以对殡葬的任何获利高、节奏快、反应不够热烈有那么大的情绪反应,这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仓促进入殡葬场景的现代人本身直接相关。当全社会都没有做好死亡准备,没有给全体社会成员做好生死教育,没有让人们充分意识到自己会死亡的事实,那么,把死亡与殡葬直接挂钩、最艰难的问题全部丢给殡葬就是不得已的、最不负责任的决定,而殡葬人作为收尸人,他们就只能默默承受这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了。这种做法是极其不道德的,当一个社会把最艰难的死亡问题全部丟给殡葬业,让殡葬人承受社会成员死亡带来的所有问题和痛苦,最后还要责怪这些人承担问题的人不够热情、温暖、无私,那么,这就是一个社会所能做出来的最不道德的事情了。因此,今天我们批评这些殡葬人,却从来不看这些批评者与他们的共谋有多么幼稚无知,有多么强人所难、甚至违背基本的伦理道德标准!这种情况或许是唐博士想象不到的,因为她只看到了一些片段,却没有看到整个行业、以及这个行业在社会整体中的位置、以及我们自身的问题。

殡葬业的滞后是全社会死亡观念和文化中应对模式的落后与陈旧

无论唐博士看到了什么,她或许没有想到这些不如人意的局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不否认唐博士的调查所提到的各种问题,这些事情但凡有些常识,到一些殡葬场所去走一下、看一看,我们就可以轻易地验证。从生死学的研究来看,当前殡葬业的滞后是整个社会死亡观念与文化应对方式的陈旧与落后。自古以来,殡葬业就是所有行业中最具保守性、变迁最慢的行业,殡葬习俗堪称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我们可以在一些地区看到民国时的殡葬习俗、甚至可以看到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前人们的殡葬习俗与想法。这些保留至今的殡葬习俗与死亡观念,在今天遇到不理解的人或者不接受的人,就自然成了陈旧落后的代名词了。我们说殡葬发展的滞后是死亡观念与应对习俗的陈旧,这里并没有否认现有模式的意思,因为这些模式背后依然有它强大的支持者以及制度化的死亡料理模式在起作用。不过,我们今天不得不提到的问题有两个:第一、社会性、制度性地回避死亡急需改变;第二、个体死亡的无处安放,这个问题必须回到人本身。只有人们重新发现了死亡,承认自己会死的事实,收尸人的工作才会回到他的本位。因为没有死亡意识的人,他们根本就不承认收尸人的角色,也不认为他们很重要,甚至只会认为他们晦气。因此,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国人的生死教育,让人们重新发现死亡,承认自己会死。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整个社会的死亡压力全部给到殡葬身上。只有在为殡葬减负的前提下,殡葬人才有机会走向前台,展示他们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与价值,以及他们服务他人、帮助逝者所承受的各种压力、痛苦与无助。

我记得有位殡葬从业者曾跟我说,他参加一个会议,跟人握手之后,当别人得知他是殡葬人时,赶紧跑到洗手间,拼命洗手……殡葬人似乎成为了死亡的符号、死神的帮手、让人倒霉的存在,人人都要远离,仿佛人们不需要收尸人最后拉他一把、送他一程一样!当我们今天都在张扬个性的时候,殡葬人还是个集体的符号,他们很难被人们当成一个一个鲜活的人,仿佛他们只是一类奇怪的存在。当人们发现自己会死时,面对死亡的各种问题也开始承担起来。只有从这里开始,都在等待着那最后的时刻以及收殓自己的人,那么,殡葬人就不再是一个集体的符号了,而是一个个与我们其他人无异的正常人,他们只是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行业而已。如果唐博士跳出符号化的、抽象的、刻板印象的谈论,从一个个不容易的殡葬人以及他们的入行背景来看,那么,她会看到这个行业中还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让人感动的生命摆渡人!

如果说死亡是个僵硬的事实,那么,如何化解它是人类文化与文明需要去努力构建的事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殡葬都是人类文明化处理死亡、料理遗体、建构人世意义的方式。因此,在面对现代性的死亡问题时,如何更好地建构今人面对死亡的方式、解读其中的意义、呈现人性的美好、改变人们的死亡观念、赋予人类生存下去的勇气,这是我们生死问题研究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死亡问题研究,没有价值中立的余地。我们只是在不断地学习如何面对死亡,让僵硬的死亡变得更温暖些、更柔和些、更有价值一点,让人们意识到: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和他人都会死,但是,依然觉得人世值得、活着有希望,而不会因为知道会死,所以看不到活下去的理由,熄灭活着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