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4期

探访首届殡葬本科班 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成行业普遍期待
王蔚、任天宝 /《新民晚报》金海岸工作室

导读:2020 年,上海开放大学民政学院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生命教育方向)本科学历教育。三年过去了,这个与上海市民政局合作举办的本科班,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记者走进这个班级,听他们还原真实殡葬工作的崇高与艰辛,听他们讲述现代都市人对殡葬文化的认知、迷茫与需求。

鲜为人知的殡葬社会学

“城市殡葬工作,不就是提供办个追悼会的场地和完成火化这个最后一道工作吗?”“殡葬业太小众、太冷门,有职后培训就行了,还用正规高校开设殡葬专业?”议论、观望、期待一直与这个新兴的专业如影随形。

开设生命教育本科段教育,对于上海开放大学来说也是首次尝试。上海开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说,在筹备开设这个专业之前,上海开大会同市民政局曾做过认真的调研。当时,在殡葬服务方面,全市殡葬服务机构从业人员3822 人,中专及以下学历占 54.03%,持有殡葬职业技能证书 942 人,占从业人员的 24.6%。2017 年国家取消了殡葬行业等级证书鉴定,但是,拓宽技能学习培训渠道,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成为殡葬行业的普遍期待。

经过反复调研讨论,上海开放大学民政学院决定,在社会工作专业下增设生命教育模块,开设殡葬社会学、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压力管理、哀伤辅导与殡葬礼仪等四门课,并对综合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三门课程作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调整,面向本市殡葬系统员工招生办学。这样的专业在全国其他普通高校里还是一个空白。而像殡葬社会学这样的核心课程更是鲜为人知。

2020 年春季,在上海开大总校、徐汇分校、青浦分校三个点率先启动首次定点定员招生,共招收 85 名学员,全部来自本市的殡葬行业。

殡葬业要实现“五个率先”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殡葬业履行的是“送别人生最后一程”的神圣职责,事关百姓民生大事,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从业者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个人修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的声誉和质量。为一线殡葬行业从业人员开展本科学历教育,这样的“破天荒”之举可以说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因来说,从业的干部、员工需要获得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学历教育,以填补这个特殊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失。从外因来看,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殡葬业的改革同样要走在前列。

目前,上海殡葬业正在努力实现“五个率先”。一是率先实现从单一的遗体处理、骨灰处置,向敬重生命、保存人生文化、弘扬人生价值的方向转变;二是率先实现从围绕“遗体转”“骨灰转”的基础性服务,向发展性服务转变;三是率先实现从单一满足火化、落葬等基本需求的传统服务,向个性化、多层次化、专业化服务转变;四是率先实现从经验型、劳务型为主的服务,向广泛运用新科技手段转化;五是率先实现从消耗资源、加重环境负担的传统服务方式,向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

殡葬专业的学员们纷纷表示,实现从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的转型,需要充分发挥殡葬的教育功能,提升殡葬人才队伍的素质、技能和层次。

行业技能标准融入教学

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市民政局又于 2021 年春季招收了第二届学员,共计 80 人。外界许多人纷纷好奇,这个“贵”为本科的专业,到底要教些什么、学些什么。

伊晓婷介绍,殡葬行业本科层次学历教育以在社会工作专业下增设生命教育模块的形式展开的,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坚持基础理论与岗位技能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证书相融通、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提高并重的原则。课程内容对标殡葬从业人员的能力框架、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和专业技术等方面。课程教学过程中,邀请“上海工匠”等从业几十年的资深行业专家,作为行业变迁的见证者参与者,将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及典型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丰富课程教学纬度。在课程实践上尝试进行教学与科研、专业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可喜的是,首届殡葬专业学员已经收获本科文凭,进入到殡葬行业的工作岗位之中,无论是校方还是行业都认为他们在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十分显著。由优秀学员负责的项目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上海市海葬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 - 基于 AHP 方法和德尔菲法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的修正”作为上海开放大学 2021 年度学生创新项目,已成功通过专家验收;“殡葬文化礼仪传承与创新”“殡葬文创产品”等项目分别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

丰富城市生命文化资源

殡葬业“自培”本科生是短期行为还是社会必然?目前殡葬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在哪里?提高殡葬服务水准、提升现代殡葬文化,还需社会做出哪些努力?这样的问题从殡葬本科班诞生那一天起,就一直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从提高殡葬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入手,进而在全社会致力于推广先进的殡葬文化,改变殡葬落后习俗 ,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环节。”上海殡葬业相关人士表示,有必要注重教育公众弘扬传统殡葬文化的精华部分,如“厚养礼葬”的孝道文化等,使繁文缛节得以简化,剔除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糟粕。还有必要提升人们从生到死、养生送死、生死无憾的整体生命质量,消解死亡处理方式的工业化和技术化操作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外,将殡葬教育延伸到生命教育,也是改变人们生死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上海城市人口过快增长,面临老龄化压力也在持续加重,迫切要求殡葬服务单位实现殡葬转型,建设与其定位相适应的现代殡葬事业,使每年十多万场次的追悼会及上千万人次的市民参与的清明、冬至的殡葬活动,演绎成为传承“慎终追远”中华优秀传统、体现生命尊严、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生命文化教育活动,使殡仪馆、公墓等设施演变为生命文化资源和城市记忆不断丰富、不断深厚的特种文化基地,使殡葬事业成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