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4期

八宝山“火玫瑰”女子火化班 用无悔青春坚守“人生最后驿站”
《北京社区报》

盛夏的高温天气,当人们纷纷选择待在空调房时,在八宝山殡仪馆,有四位年轻的姑娘却依然忙碌在温度高达近1000℃的高炉旁,守护逝者最后的尊严。她们有着共同的名字——火玫瑰。

8 月 5 日清晨 5 点半,当很多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时,云小林却已经从门头沟的家中出发,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和同事们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24 岁的云小林是八宝山殡仪馆近 20 年来第一位女性遗体火化师。这位漂亮的内蒙古女孩放弃了原本让人羡慕的空乘专业,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选择来到北京,成为一名遗体火化师。工作三年来,她用自己的技术和勤奋获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和信任。2022 年初,八宝山殡仪馆成立了由云小林、董宁、刘德洁、 姚紫晴组成的“火玫瑰”女子火化班组。四位组员的平均年龄只有 24 岁,由云小林担任组长。

八宝山火化室平均每天的遗体火化量有 70 到 80 具,大多集中在上午。7 点半的部门晨会后,云小林带着姚紫晴一起来到南火化室,第一项工作就是打开火化炉,清理内部炉渣和灰尘。“00 后”姚紫晴是“火玫瑰”班里年龄最小的组员,干活儿却很麻利。当她钻进炉内时,一股冷热空气对流形成的风瞬间吹起她前额的刘海,狭小的空间里扬起一阵阵尘土。此时,火化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扫把和金属工具刮灰的声音。等完成清理工作出来的时候,姚紫晴的头发、身上、甚至睫毛上都落满了尘土。

检测完设备后,云小林在火化炉炕面上铺上一张“一路走好”的金色鹤毯,象征着逝者人生圆梦,了无牵挂。礼宾人员将遗体保护棺抬到金色鹤毯上,云小林仔细核对逝者的相关信息后,面向逝者深深鞠了一躬,然后启动火化炉的开关,陪伴逝者“最后一程”。

原本安静的火化室立时轰鸣声大作,室内温度也随之升高。一台火化炉最高温可达 1300℃,每一具遗体火化用时在 1 至 1.5 小时。当天,云小林和姚紫晴每人都要分别负责三台火化炉同时运行。尽管火化室内安装了最新的通风系统和空调,但在火化炉运行半小时后,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已经超过 43℃,并且还在继续升高。

火化结束时炉温一般在 800℃,待骨灰冷却至 150℃后,走近火化床炕面,扑面而来的灼热气浪让人瞬间大汗淋漓,隔着 N95 口罩都能闻到浓浓的焦糊味。两位“火玫瑰”佩戴着厚厚的防护手套,在未尽的余烟中熟练地进行着纳灰服务。她们工作服的后背上也渐渐渗出了汗水,水渍又变成洁白的汗碱,一层又一层。

10 点 40 分,云小林和姚紫晴完成了上午的工作,回到休息室开始大口大口地喝水。“女孩子嘛,最怕脸上起痘,可这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我们每天至少要喝两升水。”云小林摘下口罩,脸上现出几道勒痕。去食堂吃午饭的时候,她拿起手机,看到了妈妈早晨发来的微信:“天气热,不忙的时候注意多喝水。”云小林说:“父母最近从内蒙古来北京看我,等休息日带他们去好好逛逛。”

半小时后,云小林和姚紫晴又继续开始工作。与此同时,“火玫瑰”班组的另两位成员董宁和刘德洁也分别在北火化室和西火化室忙碌着。

“当火化师治好了我的恐高症。”“95 后”董宁是“火玫瑰”班组中年龄最大的组员,按照规定,火化室的后处理系统每小时要检查一次,这就需要通过二楼设备间的楼梯到三楼顶层完成。中午运行了半天的设备间,温度已经超过 50℃,如同一个蒸笼,各种铁质设备包括楼梯扶手都被烤得无法触碰。可原本有些恐高的董宁现在已经可以和同事们一起在楼梯间穿梭巡视,如履平地。

西火化室的面积相对狭小,噪音和温度也相对较高。刘德洁正专注地盯着炉内的变化,在她身后是一台为了增加降温效果安装的大型电风扇。每一次打开火化炉观察窗,扑面而来的就是炙热的气浪和扑鼻的焦味。熊熊的火焰映红了刘德洁的脸庞,也把她胸前的党徽照得格外闪亮。

下午 2 点半,完成一天的工作任务后,“火玫瑰”们将各自负责的炉膛和炕面打扫干净,由云小林组织集中到北火化室进行简单的技术交流和工作总结。“虽然领导在生活上对我们关心照顾,可是在工作标准上,我们和男同事是一样的。”云小林介绍,“火玫瑰”班组的四位女组员除了完成既定任务,也需要轮流值夜班,晚上七八点钟之后还要再打扫一遍炉膛。

面对这份工作中高温的煎熬、轰鸣的噪音、异样的眼光,云小林有着自己的坚持和理解,“对我来说,这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每一次火化都是完成一个家庭的嘱托,都是一次人生终点的陪伴。”云小林说,“我和同事们将继续秉持‘崇德、爱民、专业、奉献’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展现八宝山殡仪馆‘不一般的服务礼仪、不一般的服务水准、不一般的服务体验、不一般的服务评价’的窗口形象,为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