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8 月 26 日,第三届清华中元论坛在清华大学 主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 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是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 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际行 动。
中元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传承了敬祖尽孝的中华文明,为国人提供了怀念故人,追思先祖,表达哀伤的空间。在面临老龄化挑战的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我们如何优雅老去,又如何从容离开”的生死问题,我们如何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死智慧,如何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积极探索的重要议题。举办清华中元论坛的初衷,便是希望汇聚众家之所长,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观,价值观和生死观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管理学,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生死学,伦理学,哲学,法学及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诠释新时代中元节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致力于普及正确的安宁疗护和全生命周期照护的理念和实践,推动面向社会公众的生命教育的展开和发展。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张萍及原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为本届论坛的召开致开幕词。在致辞中,张萍院长评价说清华中元论坛成为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典范,顾秉林院士提出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发展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观。
本届清华中元论坛的第一位讲者,是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开创者崔以泰教授,崔教授以《临终关怀事业的前世今生》为题回顾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节点和推手,让参会者充分认识到临终关怀事业发展道路的坎坷艰辛。
孙建纯教授以《安宁疗护居家服务之我见》为题,用一个发生在 2007 年的真实故事展现了盛京医院安宁疗护团队半年内五次驱车 200 公里到农村为一个年轻的骨癌患者小乔提供安宁疗护服务,使她的生活质量得到基本保证,和她的家人一起,用爱延续她的生命。说者动容,与会者潸然泪下。钮则诚教授以《构建中国特色生死教育》为题,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生死教育,推动中国生死教育发展的观点。以“舍得、放下、善终、破执、大智”的哲学理念解读生死教育与安宁疗护的内核。吕秋云教授以《解读亲人离去之哀伤》为题,阐释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哀伤的意义和价值,用数据专业分析并呈现了 EMDR 技术在哀伤辅导中的积极作用。原卫生部部长高强以《重温“中元文化”》为题,带领参会者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元节的文化魅力。强调安宁疗护事业发展的几个关键点:通过立法为安宁疗护创造条件,推动安宁疗护教育,不仅针对医生,还要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中西医结合,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方法,为患者临终的最后阶段提供更好的服务。于世英教授以《安宁事业供需失衡》为题,详细介绍当下中国安宁疗护在发展中出现的痛点和难点。通过解读全球缓和医疗发展的核心战略,指出未来老龄少子社会更需要安宁疗护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尤红教授以《家文化中的中元节》 为题,介绍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元节对“家”的意义。用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见证生命的孕育、成长、衰老;家人之间爱的表达与反馈,珍惜共同度过的时光,人生才能不留遗憾。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知名人类学专家景军教授以《中国人的濒死意识》为题,介绍了近期开展的关于国人濒死意识的调查结果,并对结果展开了社会学视角的分析,提出濒死作为一种社会体验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将实现善终作为追求的目标。蓝琳女士以《生若星光灿烂》为题,作为安宁家属分享了爱人罹患癌症之后的心路历程。在爱人生命的最后阶段用照片记录家人们的温情时刻,用爱陪伴彼此的青春年华。蓝琳女士对清华长庚医院安宁疗护团队的支持与陪伴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他们用专业的服务和爱心让这一段告别的路走得平稳、宁静。黄瑜教授以《中元节的旧俗与新风》为题,探讨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抚慰新时代国人的心灵痛苦,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生命滋养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
郭教授以《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为主题,阐述了中国传统生死观的内核,从儒、释、道三个角度解读生死观,并提出生死观文明化的过程是:“直面人生的终局,让生命更有意义。”在论坛的每一段圆桌论坛环节,教授们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探讨中升华了演讲主题,为未来临终关怀与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见解与思路。
一天的学术活动精彩纷呈,各个相关学科的一线专家齐聚清华园,前仆后继挑起新时代新生命教育的文化使命,希望在各位专家、学者及朋友们的支持下,清华中元论坛能够成为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典范,为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