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4期

送别人生归程 别样祭奠能被广泛接受吗?
本文原刊载:《金海岸》公众号

写在前面:送别人生归程,别样祭奠一样情。对于“无烟墓园” “环保祭祀材料”等等这些新兴的殡葬礼仪,社会上的反馈是怎样的?社会媒体《新民晚报》旗下的金海岸工作室就开展了一项关于新兴祭祀方式群众接受度的调查。

调查点 淀山湖归园公墓

墓园新难题,生态葬叫好还需叫座

谢云霞是五年前从企业技术岗位应聘招入到淀山湖归园公墓的。她说:“当时家里的老人还一时有些想不通,但爱人却很理解和支持我。我的岗位是单位里的党建干事,像清明、冬至等祭扫高峰时,我们都要到第一线做党员志愿者。”

“常常有人当着我们的面不屑地说:‘你们不就是看墓地的吗?’其实,墓园里来来往往的人,文明程度、生活理念、个人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服务工作必须做到认真、细致、科学。” 谢云霞是首届殡葬本科班的学员,她说,在课堂上老师们无数次地提及“殡葬无小事”这个原则,所有规范的、系统的学习,不仅能帮从业者树立良好的形象,还可以让市民体验到我们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巧,从而赢得市民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你们不让烧,那就麻烦你们去地下跑一趟,帮我送过去吧。”有一年冬至,有个祭扫市民在墓园门口大声叫骂。起因是按照本市的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公共墓园里是禁止燃烧锡箔、冥币、纸钱、纸扎等祭奠用品和燃放烟花爆竹的,墓园也不再租借焚烧桶,并取消了临时焚烧点。

然而,对于创建“无烟墓园”,有些市民就是不理解、不配合,有的还会无理纠缠。这位情绪激动的祭扫市民就是在得知不能焚烧锡箔后当场发飙的,非要坚持说焚烧锡箔是传统风俗,不让烧是不合理的。

谢云霞说:“我们本科里有一门课是专讲殡葬礼仪的。我就运用掌握的知识,从祭扫礼仪、殡葬文明、遵纪守法等方面入手,与那位市民做了耐心的沟通交流。看到他的情绪有所稳定后,我又向他介绍了可以用鲜花、风车、丝带等环保祭祀用品替代锡箔,同样可以起到缅怀亲人的很好作用。就这样,一场纠纷被我的‘专业’规劝化解了。”

在谢云霞的心中,殡葬工作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信仰,能够让人们过上一些有意义和有追求的生活,让人们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这是一种属于殡葬独特的文化。

“不可否认,我们的工作也会经常遇到一些难处。就拿近年来倡导的生态葬来说,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殡葬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风尚。比如,这些年我们园推出了 392 平方米的墨梅苑景观葬,其中包括了景观壁葬(骨灰盒前后葬)、景观葬(圆筒式骨灰罐葬)、景观微晶石葬、花坛葬、水景葬等,还有深埋可降解骨灰葬。我们正在全力打造上海生态葬式示范区。虽然我们年年都在大力宣传和推广,但从成效来看并未形成主流的殡葬模式。原因也不难理解,几千年传承形成的习俗已经根深蒂固,需要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通过移风和易俗的两个途径,逐步转变人们的观念。”她说。

今年 7 月,谢云霞就将本科毕业。她说:“要说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既要服务于生者,还要服务于逝者。这种双重服务是为了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参加学历提升的真正意义所在。”

调查点 龙华殡仪馆

兴人文追思,不必只图“做给活人看”

“我正在着手写毕业论文,主要是探讨增能视角下龙华殡仪馆推进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工作了十多年的吴斌,也是首届殡葬本科班的学员。

他说,如何看待生命,不论是家长还是青少年,他们对生命教育都普遍缺乏正向的理性思考,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现在的殡葬改革特别推崇正确的服务理念,其中一项重要的“延伸服务”就是开展生命教育,并且要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去年 6 月,龙华殡仪馆 “人文追思服务” 正式获颁“上海品牌”认证证书,成为首家获此殊荣并同时通过服务认证双认证的殡仪机构。同时兼任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团委书记的吴斌说,获得了品牌认证,标志着服务标准提高了,目标也更明晰了。 “人本龙华,大爱无界” 是龙华殡仪馆的核心价值观。

“我进入单位后,曾长期在一线工作,做过殡仪司仪等工作。长期的工作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生命教育是一个全过程的。”吴斌说,市民家庭遇有丧事,有些人家会出现攀比现象,总觉得要办得比别人家的隆重些,场面大些,这样才有面子。

从殡葬心理学来说,这就是典型的老百姓所说的“做给活人看”。而科学、文明的殡葬理念是要让活着的人从逝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并传承下去。正是从一点来说,殡仪馆的转型,就是要赋予它更多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的功能。

吴斌坦言,殡葬虽然事关百姓民生,但平时很多人总是会用回避的心态对待这个行业,但真遇到事情了,又往往会觉得找不到值得信赖的服务机构。“像我们这样的国有单位,已经是上海的服务品牌之一了,但不太可能到处去做大规模的市场宣传,主要还是靠在市民中建立起的口碑,靠我们的先进理念和优质服务,去赢得百姓的认可,让广大市民放心。但是,有一个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市民一旦遇到需要办理丧事,往往第一时间就会被很多中介机构所包围。那些中介的触角会伸得很长,打出的广告又是‘一条龙’服务。但他们的标价又有多少是真正与价值相符合的,市民却很少考虑。渐渐地,殡葬市场就被弄扭曲了,让市民误以为只要钱付得多就算对得起逝者了。”他说。

吴斌介绍,这些年,龙华殡仪馆成立了“爱·龙华”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这可以说是殡葬文化与生命教育融合实践的一次破题。

他说:“我们在一些高校、社会组织、街道社区推广生命文化教育的项目。市民群众可以到我们单位参观体验,内容包括参观上海殡葬博物馆、开展个性化丧事模拟体验、参加各类殡葬文化与民俗文化讲座等。我们还不定期地将一些生命文化教育课程送入校园和社区。从效果来看,至少我们已经获知群众对殡葬文化、对生命文化是好奇的,是有了解和认识的需求的。”

调查点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

行业有规范,“追思乐”也可私人制定

陈之锐曾在浦东殡仪馆做了十多年的殡葬礼仪工作,两年前转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殡仪部工作,参与了 《殡仪服务员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 年版)》的编撰审核工作。

她说,这是一份殡葬行业的国标,无论哪个行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人才的不断涌现,每个工种也都需要有职业培训的标准;另一方面,有了职业技能国家标准,行业技能大赛也就有了参赛及考评的技术规范。民政部每年都会举行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与殡葬相关的职业有公墓园管理员、殡仪员服务员、遗体防腐整容师、遗体火化师等。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把殡仪服务员的职业定义为“从事追悼、告别场所布置,接待、引导家属和宾客,组织治丧活动等殡仪服务工作的人员”,并详细规定了不同技术工种和技能等级的要求。“外界总认为我们这个行业很神秘,其实,国家标准的出台,从更积极的层面来说,也是为了打破这种‘神秘感’。”

陈之锐说,人们总是说“移风易俗”,这没错,但这个“风”怎么移,这个“俗”怎么易,也是不能“一刀切”的。很多服务细节在国标里没有体现,但殡葬工作人员必须为当事家庭考虑得仔细些,从而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陈之锐说,人们总是说“移风易俗”,这没错,但这个“风”怎么移,这个“俗”怎么易,也是不能“一刀切”的。很多服务细节在国标里没有体现,但殡葬工作人员必须为当事家庭考虑得仔细些,从而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再比如,国标里还有一条,要求达到礼仪师级别的工作人员,在提供悼念服务时,要能主持个性化殡葬仪式。陈之锐说:“就拿播放哀乐来说,现在有一些家属提出不要播放哀乐,改为播放一些逝者生前喜欢的音乐,那么,我们就要尊重家属的意见,如何把家属提供的素材更好融入到整个悼念仪式中,需要工作人员去思考和策划的,并非简单的替换,这样才能把悼念活动办得更具个性,更能满足家属的愿望,这也是对逝者更好的缅怀。现在一些文艺工作者去世了,他们的追悼会上大多会播放他们曾经的唱段及影像。”

陈之锐表示,现在承办丧事的家属,主要的年龄段也在向 70 后甚至 80 后转移,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对待生与死的观念,也与老一辈有着很大不同。国标里提出,殡仪服务要注重品牌建设,要能按照市场需要开发新的殡葬产品与服务。

“所谓新的殡葬产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开发新的墓地、墓穴,而是要让殡葬服务更加亲情化和人文化,倡导一种有文化的殡葬理念。很多人对殡葬的认知还停留在‘非黑即白’,很是冰冷。随着现代殡葬业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新的技术手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这都在促使人们的殡葬观念也要有新的转变。比如,骨灰盒的设计,就可以非常个性化和时尚化,有的还融入了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发出了可降解材质的。再比如,寿衣的设计也在逐渐一改唐装式样,汉服、旗袍等款式都能按家属的需要定制。”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