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0 月 8 日,国内首部反映殡葬 改革工作的院线电影《樱桃崮下》首映式 暨“礼安齐鲁”丧俗改革宣传活动在山东 省济南市举行。这是继《入殓师》《人生大事》 《三悦有了新工作》《不虚此行》等殡葬 题材影视作品(包括网络短视频)之后, 殡葬行业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进入大众 视野。
殡葬工作,是党和政府一项重要工作, 关系民生保障和百姓冷暖。现如今,传承 和创新殡葬文化,构建具有时代精神、民 族特点的现代殡葬文化,让殡葬成为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各地 推进殡葬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殡葬题材影视作品对当下的殡葬改革 有何推动作用?近日,记者围绕取材殡葬 改革“沂水样本”的电影《樱桃崮下》, 对沂水县民政局局长王洪涛和该剧导演、 临沂市影视家协会主席、临沂市广播电视 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李献军进行了 采访,畅谈当前殡葬改革工作及电影创作 幕后的故事。
■ 用影视讲述殡改过程中的身边人身边事
2017 年 5 月,沂水创新实施以“惠民 礼葬”为核心的殡葬改革,把殡葬服务纳 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让群众不花一分钱 就能办好“身后事”。截至目前,该县 5.7 万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累 计节约社会殡葬支出 13 亿余元,节约土地 1200 多亩、木材 5 万多方。为了让殡葬改 革宣传工作更接地气,2020 年年初,沂水 根据发生在樱桃崮村老支书王桂珍身上的 真实故事,编排了方言话剧《樱桃崮下》, 并深入农村巡演 60 余场,收到很好的宣传 效果。“为进一步宣传殡葬改革,打造沂水 殡葬改革文化名片,2021 年我们在方言话 剧基础上,继续打磨提升,推出同名电影《樱 桃崮下》。”王洪涛介绍说,电影紧扣时 代节拍,从基层群众身边人、身边事的视 角切入创作拍摄,用心诠释沂水首开全国 殡葬改革先河的探索历程和实践成果。
在王洪涛看来,如今的沂水殡葬改革 工作中,正围绕“保持力度巩固品牌,继 续创新擦亮品牌,用心服务维护品牌,聚 力协作共塑品牌”目标要求,聚焦生态殡葬、 人文殡葬、行标殡葬、智慧殡葬四项重点, 不断推进殡葬改革工作深度创新,致力打 造“惠民礼葬、逝有所安”沂水殡改品牌 升级版。
据了解,电影《樱桃崮下》由中共沂 水县委、沂水县人民政府和临沂市广播电 视台于 2021 年 5 月 25 日起联合拍摄,并于 当年 12 月在沂水举行试映会。今年 3 月和 6 月,影片相继取得龙标和公映许可证,10 月 20 日将登录全国院线。
“一个沉重的殡葬改革话题用轻喜剧 的风格来讲述,确实很有意思。”李献军 向记者解释,影片在拍摄中,延续了话剧 的轻喜剧风格,并使用影像语言加以放大, 话剧原班人马继续出演片中角色,演员们 已经配合得非常默契,所以拍摄非常顺利, 仅用了十天时间就完成了前期拍摄。
■ 影片揭示了农村殡改的复杂性、艰巨性和 必要性
把沂水殡葬改革经验做法巧妙融入剧 情,电影《樱桃崮下》讲述了樱桃崮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凯一家人围绕奶奶病重如何 准备“身后事”产生激烈纷争、最终统一 思想顺应移风易俗要求的故事。
同时,该部影片通过一个家庭折射了 沂水县推动殡葬改革、破旧俗树新风的艰 难历程,表达了全民惠葬、厚养礼葬、逝 有所安的群众心声,体现了移风易俗工作 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描绘了社 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新探索、新实践,讴 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尚、新风 貌。
“作为我国首部反映殡葬改革的影片, 它形象地展示了移风易俗工作的艰巨性和 必要性,必将引起各级对开展农村殡葬改 革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能通过沂水殡改 的成功经验,坚定各级实施殡葬改革的信 心。影片上映后,各地不妨可直接用来向 当地群众进行殡葬改革宣传。”王洪涛说。
“电影《樱桃崮下》将所讲述的如何 对待老人‘生前事’和‘身后事’以及如 何尽孝等问题留给了观众,引人深思。比如, 影片中张小凯的二舅姥爷得知他奶奶病重, 坐下来质问其家人是否准备了‘后事’, 在他看来,对姐姐的尽孝就是把后事做足、 做得有面子,而张小凯回家便带着奶奶去 了医院,撂下一句‘准备什么后事啊,救人要紧!’”李献军告诉记者,影片的拍 摄,为他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我国农村 殡葬改革与移风易俗工作的机会,同时也 为观众展示了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新 探索、新实践,影片剧情所传递的思想内 涵和价值,对加快我国殡葬事业和殡葬改 革的步伐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这也正如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 华在电影《樱桃崮下》首映式上所说,希 望山东省各级民政部门以此次电影放映为 契机,再接再厉,勇立潮头,为全国殡葬 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山东经验。
参加首映式的观众表示,影片立足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讲述殡葬改 革前后的变化,展现“敢为人先、攻坚克难、 改革创新、众志成城”的殡改精神,对深 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重要意义。
■ 殡葬题材影视作品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态 度
“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都要 面对它、经历它,这是一个残酷且不可避 免的现实,关键是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 对。”在李献军看来,近几年涉及殡葬题 材的影视作品不断呈现,说明影视创作者 在关注当下、关注时代,关心人物命运, 特别是关注生死大事。
在作品中表达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的主题,不仅体现了影视创作者 以人为本,而且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和 温暖的人文精神。
网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作为一部小 众题材的剧集,不仅展现了殡葬行业从业 人员的生活,而且引入了许多值得讨论的 社会议题;电影《入殓师》不厌其烦地展 现了很多关于人死后的入殓细节,让人们 领悟到什么是生命;电影《人生大事》讲 述了殡仪馆老板“三哥”在葬礼上邂逅孤 儿小文的故事,也让殡葬师这一职业成为 社会认可的“植星者”;电影《不虚此行》 讲述了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偶然中开 始以撰写悼词为生,慰藉他人的同时也获 得了温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然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可能有精华也 有糟粕。如何引导和规范殡葬题材影视作 品在加强生命文化教育、培育现代殡葬新 理念新风尚中的积极作用?
“由于殡葬行业的特殊性,加之丧 葬市场的推波助澜,丧葬习俗文化的去芜存菁很难由一家一户完成,希望殡葬领 域移风易俗能有更多力量参与推动。”王 洪涛说,沂水在实现殡葬服务全免费后, 把“群众丧礼政府办”的为民理念融入丧 事礼仪改革,用“追思会”替代了旧丧礼 仪,形成了“惠民礼葬 逝有所安”的丧俗 文化,“我们把沂水县的殡葬改革拍摄成 电影,目的就是巩固和传播我们新的丧葬 文化。”
王洪涛还表示,各地在推进殡葬改革 的同时,也应更多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 式进行宣扬。影视文艺作品具有显著的舆 论教化功能,近年来我国影视市场日益活 跃和观影票房屡创新高可见一斑,要善于 把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积极向上、 充满正能量的丧俗文化制作成影视文艺作 品,让广大群众在思想上形成新旧文化的 对比,自觉接受或摒弃。
“殡葬题材影视作品院线公映可说是 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更要靠贴近心灵的表 达和对生命的认知才能获得市场和大众的 认可。”李献军认为,更好发挥殡葬题材 影视作品在加强生命文化教育、培育现代 殡葬新理念新风尚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把 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到电影创作中的各方 面全过程;另一方面,需要创作者下沉到 殡葬改革工作一线,把旁观角度转化为亲 历视角,将生活的纹理生动细致地呈现在 观众面前。同时,影视创作要满足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其成为人 们安顿精神的栖息地和滋养民族精神的沃 土,为持续深入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添砖加 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