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殡葬》第16期

2024 年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共识(初稿)

人类的死亡文化非常丰富,不同国家、民族和传统对于死亡的理解和安顿差异巨大。不同群体的人们对于死亡的描绘和叙 述也是不同的,死亡叙事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这种特色大多与人们对死亡的个性化体验和信念有关。其中,在关于人们 身后世界的信仰中,更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美好生活的憧憬。人类的死亡认知、信念、风俗、价值各不相同,它们共 同汇聚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与精神家园。

一、人类的死亡认知丰富多彩

什么是死亡?这个千古难题的解答势必是困难的、多元的。迄今为止,人类对于死亡的描述和表达异常丰富,人类在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问中、不同的文化里对死亡的理解和认识各不相同。死亡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心跳、呼吸停止或者脑 电波消失,更不是只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人类的死亡包括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灵性的等诸多层面的含义,死亡 具有多种层次与丰富的内涵。人类对死亡不同层面的认知告诉我们,死亡应该是立体的、多元的、有价值的、丰富多彩的。

二、人类的死亡信念多种多样

死亡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严肃的,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人类面对死亡之事并不容易,人们对死亡难免感到困惑、害怕、悲伤、 痛苦等,因而需要某种信念来安慰我们,安顿自我和他人的死亡,解释死亡的意义,实现死亡的超越。人类这种坚定的死 亡信念就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信仰。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背景,人们持有的死亡信仰各不相同,甚至同一个文化传统与 宗教形态,人们对于死亡的理解、身后世界、死亡意义等描述也不尽相同。但是,有无确定的、高尚的死亡信仰,在人们 面对死亡时差异巨大,那些重于泰山的死亡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而那些轻于鸿毛的死亡常常令人心生胆怯、不知所措。 高尚的死亡信仰是人类超越死亡的出路,而琐碎的死亡信念不足以令人应对死亡。

三、人类的死亡风俗异彩纷呈

死亡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类如何对待逝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不同的文化传统之下, 人们安顿逝者的方式各不相同,人类的死亡风俗十分丰富,从临终者的陪伴、逝者的安葬、离世的追思怀念等,相应的文 化形态异彩纷呈,礼俗仪轨多姿多彩。对于传统中国人的死亡风俗来说,人的死亡是全过程的、整体化的、受礼遇的,人 的死亡要经历“终—殡—葬—祭—传”,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逝者的尊严。逝者离开后,人们通过清明祭祀等,传承先人 的精神,实现死而不忘。

王岳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卫生法学教授

我想如果在人世间选一个字,我认为最美好的一个字就是“爱”,我认为只有“爱”可以让死亡变的多 彩,到底什么是爱?不同的艺术作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当我看到很多艺术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往往描写爱 的时候就是男人和女人一句话不说互相对视着对方,可能无语便为爱。但我自己用损己更合适,一个人愿意 损伤自己为了对方,这个被称为爱。

韩启德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 学史系创系主任

我开始的时候强调死亡的重要,孔夫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反过来应该是不知死焉知生,不知道死亡怎么 知道生命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知道死亡的话,你肯定是活的不自在,总是怕死,尤其到了我们这个年龄,首 先要知道死。但是深入研究怎么不怕死呢?还是要知道生,如果不知道生,死是解决不了的。到底先解决生 还是先解决死的问题。我现在的体会,生和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生命两个不可分割的一面,不可能 了解生不了解死或者了解死不了解生,两个必然放在一起的,没有先后,一定是同时存在的,作为问题始终 是同时存在的。

王计生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

殡葬做两个事情,一个做人的工作,一个做人生的工作,一个是自然科学,一个是社会科学,什么叫做 殡葬,对人类遗体处理的形式,我认为太简单,不只处理物理,还要解决精神,殡葬工作实际上是门科学,

我做殡葬工作是把它当作科学在研究。

殡葬是自有人类历史产生以来的一种人类对自身本体认知而发生的对自身生后处置的行为与形式,他与 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同步,又随着社会发展进一步而演变成为一个行业,殡葬,现在是一个行业,人们对美好 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过去殡葬服务是自给自足的,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现在需要大量社会化团体来做这个 社会工作。

樊登 帆书 APP 创始人、首席内容官

最终存在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死亡是这个世界最精妙的设计。没有死亡这个设计,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 会突然之间丧失所有意义,这就是死亡的悖论。

什么是死亡的悖论?当我们身边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感叹都会说人生太没有意义,“死 去元知万事空”,我奋斗一辈子没有什么用,最后说走就走,撒手人寰,什么跟你都没有关系,从这个角度 好像死亡让一切都没有意义。从存在主义角度来说没有死亡这些东西才真正没有意义,你今天大可以坐在太 阳底下晒一晒,坐在雨地里淋着,因为无所谓,没差,都一样。

叶檀 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深圳市粉红丝带乳腺关爱中心副理事长

当你真的倒在床上,你下不了床,只能在方寸之地一步步走的时候,两种东西突破我们的理智,一种东 西就是求生欲,我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 90% 以上的钱会在生命最后半年花掉,哪怕是多活一天两天, 我们觉得这太没有价值了,这一两天有意义吗,非常没有意义。当你在床上,死亡迫在眉睫的时候,很多人 就觉得我这一天很有意义,每一天都这么有意义,我愿意用所有的东西来交换,这个才是人性,躺在病床上 的时候会让你彻底了解人性。

第二个,对我来说大概生病还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痛,癌症到最后的痛苦是真正身体上痛的痛 苦。为什么突然而逝是一种幸福,因为你没有那么多想象,你来不及感受那么多生理上的痛苦就走了,这确 实是一种幸福。

郭莉萍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

每个医学生在进入医学之门,经历自己第一个死亡案例的时候对他们的冲击是巨大的,他们有一种放弃 拯救一个生命的罪恶感,生和死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不知道,初入临床的医学生还没有足够经验 淡然面对生死,以后也许会对这样的事情有不一样的思想和感触。刚一开始学生的心是柔软的,后来(经历 死亡)越来越多,他要强迫自己变硬,这不是好事,我们希望让他们读文学作品,再让他们的心灵再次柔软, 看到病人的痛苦,跟病人建立连接。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心理咨询师治疗专业服务进中国没有多少年,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生老病死一直存在,中国人是怎么 应对丧亲,怎么面对哀伤的,在这几年我也做过一些研究,丧葬,不过多赘述,丧亲后的葬礼,哀悼仪式, 祭祀仪式都是特定的哀伤过程,特别有助于哀伤的心理意义,文明的发展农村还保留着比较传统的丧葬仪式, 在城市里可能只有一个告别。从我个人来说丧葬仪式有一些传统是有很重要的心理意义,比如仪式,守灵, 包括亲人来吃饭,送灵,还有哭等等,所谓的心理意义在于亲人去世是面对死亡的恐惧,众多亲人大家在一 起,可以共同面对死亡。在这个过程中有表达情绪的部分在里面,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比如中国有七七, 对不太能够掌握亲人失去,不愿意他离开,但他还离开你,严重不能掌控生活的失落感,通过有程序的仪式 帮助人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提升掌控感,这是特别有心理意义的。

周彬 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正如《至爱梵高》中所说,如果你明白他是为何而活,你就能明白他为何而死。梵高之所以被我们现在 所缅怀,不仅仅在于他令人折服的精神力量,更在于他用生命作为“燃料”,为我们叙述着艺术的魅力和艺 术的感染力。如果这样的维度,我们想死亡是不是多彩的?又如现在听到的曲子,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嵇康 之死,世人再无《广陵散》,但是《广陵散》依然回荡在我们的大厅之中,死亡化作了永恒,那我们的死亡 是不是多彩的?生命的意义到底应该是什么?如果把生命理解为是生物基因程序中的一个执行程序,那么它 的意义更应该在执行之前,我们生命的厚度以及该程序执行之后被世人流传的广度,厚度与广度的叠加,我 想生命是多彩的,死亡一定是多彩的。正如莫扎特、梵高、李白、泰戈尔。

贾行家 作家、得到 APP 会员总编辑

我有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他在得知外婆在医院陷入弥留之际后,赶了很远的路过去,他说,自己要完 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帮助母亲和外婆完成一场生命的最后对话。他赶到病房,看到他母亲守在老人床边,精 神恍惚,近乎崩溃,他坐在病床和母亲中间,一只手拉住已经不会说话的外婆的手,一只手拉住母亲的手, 这个时候他的外婆已经不能说话了,他跟他母亲说,人最后消失的是听觉,外婆听得到,她最后不会只想听 哭声,请你为我讲外婆的一生,从他出生开始讲你的记忆,你要帮外婆在讲述里跟我们告别,那场谈话也是 为了帮助她的母亲。

她的母亲在讲述里,逐渐平静了下来,开始不可思议地想到了很多她认为在几十年已经遗忘的故事,脸 上开始浮现微笑。这位朋友说,当母亲的神经开始变得松弛下来的时候,正好是那个时刻外婆的手失去了温 度变的彻底冰冷下来,那个时候窗外的天光开始由宝石深蓝色泛出青花瓷一样的甜白,旭日的朱砂色、雌黄 色和胭脂色,五彩的死亡降临了。

安剑星 东京生命文化学院董事长

多年来我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为什么殡仪馆会成为邻避设施?为什么殡葬的色彩都是黑白的?怎样才能 改变现状呢?于是我想到了殡仪场景和戏剧的关系,我发现殡仪场景和戏剧至少有三个方面是有共同点的, 第一,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殡仪馆需要的时间有迎灵、入殓、守灵、告别,戏剧需要的时间是演出的 时间。殡仪的空间是需要殡仪馆,戏剧的空间需要的是剧场,二者又都分为舞台和观众席。第二, 都需要布景、 道具、灯光、音乐、音响、服装、化妆。第三,都是非日常生活、都需要仪式感。当然了,也有不同之处, 最大的不同在于,戏剧是假的虚构艺术,殡仪是真的生活场景。

高一虹 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死亡”也许是痛苦的、悲伤的、焦虑的、愧疚的、孤独的,以前我们看到这些词语它的色彩更多是黑 白的,这些并不需要抹去,我们需要接纳,同时我们也可以给它加上更多彩的意义,比如我的母亲在美国居 家安宁离世的,在她离世之前她曾经问过安宁团队的心理师,她说我的葬礼会是什么样的,那位心理师回答 说,就像一场毕业典礼,我一下子就被震撼到了,很具体的描述了这个场景。我后来也参与这个场景,确实 是毕业典礼,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我们在病房也看到在人生最后那一段我们会看到有很多精神上的成 长,有很多原来遗憾的弥补,有很多深情爱的表达,我们也看到在安宁病房里人们的死亡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是可以自主选择和规划的,这些都呈现死亡不一样的意义。

高古奇 归丛品牌创始人、主设计师、梵几品牌创始人

在我初中的时候,我记得当初是移坟,我们走入了一个墓园,那个墓园不像福寿园这么漂亮,是很传统 的,墓碑都是黑的,一排一排。但是里面做了很多的景观,做了一些松柏还有一些喷泉。我父亲就带着一个 相机,就给我拍“到此一游”照,在墓园里拍了大概几十张。拍了之后洗成照片,我母亲看到之后勃然大怒, 一把火把这些照片全烧了,这两个人代表了完全两种死亡观念。这两种死亡观念也是中国的两种死亡观念, 我父亲更像是我们在座的这些人,而我母亲更像是大众的我们希望被启发的那些传统的老百姓。

周实 建筑设计师、Studio 10 创始人

不朽堂在河南焦作修武县,一座经营性的做告别仪式的小礼堂,不具备火化之前的告别功能,更多是骨 灰安葬时候的仪式。为什么设计这个建筑,也是机缘巧合,一开始缘起也是十年前,参加亲戚的告别仪式, 当时也在国内一线城市,当时我刚刚从美国留学归国,很惊奇发现告别仪式空间过了很多年还是没有任何改 变,还是贴了白瓷砖的地下水磨石空间,白瓷砖灰缝已经有点脏了。我也很感慨不管逝者生前是什么样的人, 或者他有什么样的个性,(最后的告别)空间加重了大家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抹杀了个性,他让你生前的一 切仿佛变的都没有意义了,反正最后大家都一样。我们设计死亡的空间更多是为生者而设计的,不管是所有 向死而生的我们,还是处于悲痛中向亲人告别还在世的人。当时作为设计师的敏感,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空间,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种需求更强烈,我是 80 后,比我更年轻的,90 后、00 后他们的需求也许会更强烈。

王雯汀 跳悦智能联合创始人、首席市场官

我们现在作为科技公司希望和专业的殡葬行业头部集团一起去倡导的,在大家有意识的时候提前去做相 关的音频和视频和图片的素材积累,这个也是我们在后面会表达的一种态度。也就是说,有很多的家庭可能 不太愿意去复现,他认为逝去了就是一缕清风,我就是潺潺流水流过。但是有一些家庭,你得让他们提前有 这个感知提前有这个预知,如果有一些亲人没有办法走出来这样一个情感,我们还是需要用科技的产品重现 已经逝去的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