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内的生命教育都是缺失的。直到近些年,这种状况才有了一定改观。目前,年 轻人的生死态度的确正在发生变化。客观全面审视青年生命观念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对于进一步推动生死学教 育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总体来看,生命教育应当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生命教育的开展, 离不开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多元互动。
第一,从家庭入手,正视生命与死亡教育。家庭, 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也是整个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在家庭中讳谈死亡, 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亲情的一种亵渎。由此,大多数国 人对待亲人的死亡,总是缺乏准备。访谈中很自豪地 表明自己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的青年表示,她是受到 了身为医生的“80 后”姐姐的影响。在她的家中,谈 论死亡并不是一个禁忌话题。由此可见,家庭在生死 教育中的重要性。这不仅表明家长要有着理性的生命 观念,同时还要对子女进行必要的死亡教育。一条金 鱼在鱼缸中自由游曳,会让孩子感受到自由的生命力; 而一条金鱼的死亡,则可以让孩子朦胧中认识到生命 的终结。通过类似事例,家长对孩子因势利导地进行 生命教育,使其认识到死亡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颇具 意义。
第二,从学前教育入手,增加生命教育内容。幼 儿园阶段,是儿童进入学校接受正式教育的准备阶段。 对于 3-6 岁的儿童来说,适度的生命教育也是必不可 缺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尽管对于生死缺乏深刻的体 认,但是却已有模糊的认知。在这一阶段的生命教育 中,除了教授安全教育外,还可以逐步引导儿童尊重 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 学前儿童负责种植植物、养育动物的形式,让孩子们 观察动植物的成长,以更直接的方式感知生命的存在 方式。国外很多国家在幼儿园都有着类似的生命教育 内容,可谓“他山之石”,值得认真研究、适度借鉴。
第三,从学校教育入手,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 系。目前,国内尽管已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 程,但在整个高校系统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小。特别 是在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更是远远不够。系统的 生命教育,需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小学、中学和大学的 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小学的 生命教育可以通过自然课、生物课以及开展相关的游 戏等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和户外活动中开启对 生命的感知与思考;中学的生命教育,则可将生物课、 思政课和心理健康课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心理和生理 两个层面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大学则有必要考 虑普遍开设生
第四,从社会公益组织入手,建立生命教育的社 会支持体系。建立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离不开社会 公益组织的支持作用。近年来,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推 动下,一些省份的红十字会联合其他社会公益组织, 开展了生命教育“百校行”公益科普活动。在公益科 普活动中,不仅向大中学生普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 等自救互救方法,同时还重点宣传了无偿献血、造血 干细胞捐献和遗体器官捐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相关 活动,在大、中学生中取得了积极的反响。一些学生 在参加活动后,当即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建议进一 步推动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的互动合作,积极推动中 国红十字会、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等各种生命公益组织 进高校、进社区、进机构、进农村,通过举办专题讲座、 组织生命急救知识宣传、开展心理知识咨询服务等方式,向公众传播健康、积极的生命文化,引导大众尊 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第五,从殡葬服务机构入手,进一步打造高品质的 生命文化空间。殡仪馆、公墓,是遗体处置的特定空间, 也是人们最后的安息之地,更是生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场 所。近年来,一些开设生死学教育的大学,都设有带领 学生进入殡仪馆、公墓考察学习的实践课程。与此同时,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殡仪馆,在清明节前后还 专门设置了“开放日”活动。殡葬服务机构的打造,对 于生命教育而言意义重大。然而,除了大城市的部分殡 仪馆、公墓在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改扩建已经一脱阴森恐 怖氛围外,其他地区的多数殡葬服务设施还很难做到这 一点。特别是诸多县级殡仪馆,由于设施陈旧,绿化环 境差,人们走进时依然还会“不寒而栗”。就殡葬服务 机构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而言,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殡 仪馆、公墓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底蕴,将殡葬服务机构打 造成为建筑美观、环境幽雅、空间宽敞、空气清新的生 命文化教育空间;另一方面,则要积极推动高校和殡葬 服务机构合作,通过在殡仪馆、墓园设立生命文化教育 基地等方式,推动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生 命教育走向深入。
第六,从媒体宣传入手,提高公众对生命意义的 认知和关注度。近年来,主流媒体对于生前契约、生 态葬、网络祭祀、器官捐献等新事物的宣传,为殡葬 改革的推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同时,也在引导 人们特别是青年生命观念的转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不但采取海葬、树葬、 花葬等生态葬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同时在墓园祭祀活 动中以鲜花代替纸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媒体的宣传 引导作用,于此可见一斑。为提高公众对生命意义的 认知和关注,还要广泛借助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等传媒 平台,通过制作优秀生命教育影片、播放生命公益广 告、录制综艺访谈节目、开展“脱口秀”、组织演讲 比赛等多种形式,积极打造和宣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生命文化,以正面、积极的生命文化涵养人、 滋养人和教育人,为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