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0-13 日,全美公墓、火化及殡仪协会(ICCFA)年会暨博览会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举行。福寿园国际集团总 裁王计生率集团参会代表一行共 9 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此次会议聚焦于“科技”主题,除了传统殡葬产品的展 示,环保、教育及科技元素亦在展会和论坛中频频亮相。
众多从业者对科技在生命纪念文化中的运用表现出浓 厚兴趣,探索科技如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变革,如何助力数 字遗产的保存,为追思活动留下更多宝贵的数据。
绿色环保的可持续性发展、生物降解材料如竹制棺材、 再生纸或盐制骨灰盒等葬礼产品,以及林地埋葬、绿色墓地 等自然葬法,均旨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展会产品、从业者面貌及论坛议题均彰显出殡葬行业的 开放与融合。不仅有传统从业者,更有如 365 谷歌等科技巨 头涉足此领域,预示着殡葬业正迈向更加开放与多元的新纪 元。
会议结束后,与会代表们共同参观了坦帕市的布朗特 & 库里生命关怀中心、坦帕公墓以及纽约的芬克里夫墓园。福 寿园天泉佳境的同仁们还领略了美国 911 纪念广场的庄严肃 穆与高线公园的别致风光。
美国的殡仪馆与公墓独具特色,与其国家文化紧密相 连,为国内殡葬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01温馨的建筑外观与人性化的功能设置 “留”给逝者以尊严与温暖的告别场所
布朗特 & 库里生命关怀中心的门口标牌上,除了标识其名称和门牌号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单词——dignity,词 语在英文中的寓意是“尊严”。无论在会议论坛中还是在参
观的各殡仪馆活动中,还会经常看到另外一个单词——“life celebrations”,可直译为“生命庆典”,对于欧美国家的人 来说,殡仪馆和公墓是一处在维护逝者尊严的前提下,以一 种带着对生命敬畏的态度,以庆祝的方式送别亲友。
作为生命关怀中心,建筑外观是典型的美式小型建筑群 落,均为一层建筑结构,掩映于绿树之中。建筑面积不大, 合计三处追思厅,每个房间各有特色,符合坦帕的人口规模 ( 常住人口约 35 万人 )。
走进建筑,内部布局充满温馨气息,前台接待区作为中 心门面,其亲切与美丽时刻为来访者带来温暖。公共区域还 摆放着钢琴,为这里增添了一份艺术的气息。
02历经百年沧桑却依然给后人 “留”下丰富的纪念空间和美丽的景观空间
尽管美国众多公墓中墓碑遍布,但此次参观的两处公墓 却别具一格。它们以卧碑为主,点缀少量立碑。即便一处公 墓历经近百年沧桑,另一处更是超越百年历史,但两者均成 功保留了绿意盎然的疏林草坪景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宁静 而美丽的纪念之地。
03丰富的墓葬产品,不同民族的信仰 “留”给人们多样化的体验空间
纽约芬克里夫墓园成立于 1902 年,是一座拥有百年历 史的墓园,也是美国东部最著名的墓园之一。
墓园精心划分为室外与室内两大墓葬区域,其中室内墓 葬尤为受欢迎。这里,遗体葬与骨灰葬和谐共存,常规葬式 与家族纪念葬式相得益彰,形式多样,满足各种需求。
墓园内部的装修色彩明快,旧开发区与新开发区各具特 色。旧区以浅色大理石与彩色玻璃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温 馨明快且充满地方特色的氛围。而新区则以大片落地透明玻 璃取代彩色玻璃,使得色彩更为明亮,光线更加通透,为逝 者营造了一个平静安详的永恒之所。
室外墓葬空间布局 雅致,以卧碑为主,辅 以立碑点缀。遗体葬区 则留出大片绿化草地, 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 怡。
此外,为了顺应华 裔对于风水的需求,管 理者精心策划,在园区 高位特设华人区,面朝纽约,既彰显尊重,又充满人文关怀。 室外墓葬很少有竖向空间,基本以大片草坪为主,少量 的块石堆垒的矮墙是为了围合出小型家族墓区。
04室内墓葬风格统一,精致化设计 “留”下室内“艺术展陈空间”
室内葬,作为殡葬文化的一种形式,不仅是对逝者生命 尊严的尊重,更是对逝者家属情感的呵护。
在芬克里夫墓园,室内陵园的设计充满了人文关怀与艺术 气息。玫瑰纪念馆、阿兰·弗里德墓室,每一处都精心打造, 既保证了逝者的安息之地安静、肃穆,又让家属在悼念之余, 能够感受到一份心灵的慰藉。
而在这片墓园里,更是安葬着众多名人。他们的名字, 或许曾经在政界叱咤风云,或许在文艺界熠熠生辉。宋美龄、 宋霭龄姐妹均安息在室内的一处家族墓区,外交官顾维钧、 宋家宋子良之墓则是安葬在一处壁葬之中。
虽为室内墓葬,但是形式也是多样化,有遗体葬式与骨 灰葬,也有家庭墓与普通墓。其中骨灰葬式形式变化更为丰富,格位面板有玻璃、大理石或铜板,玻璃面露出的骨灰罐 形式多样,造型精美,使壁葬墙形成了具有丰富肌理的墙体, 骨灰罐如同艺术品一般展陈墙上,形成艺术展品空间,独具 艺术气息。
05简洁大气的反差感设计 “留”下强烈氛围空间
911 纪念广场的设计与一般的纪念广场相比,可以说是 反其道而行。一般纪念碑大广场中,高处设计柱状构筑物, 打造庄严肃穆的仰视场景感,成为视觉焦点。
而 911 纪念广场在四周高耸林立的现代化建筑环绕下, 两处巨大的方形空间垂直向下,形成两处深坑,深坑四边用 质感极强的黑色大理石做围边,上刻 911 事件中失去生命的 三千多位人士的姓名。
薄薄的水面以水帘形式往地面深处垂直落下,带着人们 的视线与感觉直达深渊,带来一种强烈的震撼感。
这种纪念空间的建设模式,以简洁大气的方式营造出强 烈氛围感,带给人们极大的心理冲击,非常值得设计师在今后营造具体高级感纪念空间时借鉴与学习。
06材料的合理运用 “留”下低成本维护建筑与景观
美国的建筑材料以厚重整石为主,干净简洁的块石材 料,配合特色的彩色玻璃,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建筑外观, 即使经历上百年,也只留下少许的岁月痕迹。
公共景观考虑到今后的维护成本,在核心景观区域精致 化种植,绝大部分区域以自然种植模式为主,减少后期维护 成本。
地面铺装大量采用露骨料预制混凝土和透水砖等,成本 相对低廉,材质整洁干净,与草坪自然融合,相得益彰。
蒙台梭利说:“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 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 热爱生活。”
墓园和死亡不应该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和词汇,它 应该是生命与死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