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为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景观与社会学院的Pavel Grabalov和Helena Nordha在《规划理论与实践(Planning Theory & Practice)》杂志 2022年第23期所刊登的《The Future of Urban Cemeteries as Public Spaces: Insights from Oslo and Copenhagen》,编译时有删节。
引言
在奥斯陆和哥本哈根的绿色空间中,墓地占了很大一部分。尽管墓园起初建在城市外围,但是随着城市扩张,很多公 墓现在都处于生活区。由于高火化率和墓穴再利用率,两地的墓园土地充足。哥本哈根的一些墓园甚至有富余土地可以用 于土葬。
这两个城市的墓地都是公园式环境,有草地、树木、花卉等自然元素,有时还有水景。同时,它们又各有特色。奥斯 陆的墓地以开阔的草地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墓碑为特征,而哥本哈根的墓地则以坟墓周围有树篱的幽静区域为典型特征。 两地的维护水平普遍较高,受到游客的青睐。
哥本哈根于 2015 年通过墓园发展战略,为该市未来 50 年的公墓发展奠定了基础。编制该战略的项目小组由一家咨 询公司和市政人员组成。该文件基于一项民族志研究,通过 该研究,确定了对公墓发展至关重要的五对关系:公共资源 / 私人空间;休闲空间 / 哀悼空间;所有人的空间 / 某些活 动的空间;日常空间 / 未知甚至令人恐惧的空间;永恒空间 / 变革空间。该战略提供了有关公墓发展的目标和挑战的信 息,讨论了五种紧张关系,并分别为 5 个公墓制定了发展方 向。
奥斯陆于 2017 年通过城市公墓发展战略,文件中并没 有着眼于未来,而是为墓地的管理和规划提供了综合性指 导。文件首先介绍了该战略的目标,并将其与奥斯陆作为一 个绿色、包容和富有创造力的城市的总体愿景联系起来。其 次介绍了奥斯陆公墓的历史及其现状和挑战。再次讨论了公 墓的功能。最后描述了公墓的总体愿景,并为公墓的发展和 管理设定了目标。
两地决定制定墓园发展战略的背后,有很多共同的因 素,包括对城市绿地空间需求的增加,墓园的休闲潜能,人 们纪念方式越来越多元等。本文以阈限性、精神性、多功能 性和多文化性四个维度为框架,来展开分析这些战略对墓园 所做的规划。
阈限空间 01
两地墓园的阈限性在于财产状况,管理和设计以及实际 使用中的冲突。虽然纪念活动与个人的悲伤和哀痛情绪有 关,但墓园里的活动受到广泛的公众关注。通过纪念,私人 回忆成为公共历史的一部分。哥本哈根的战略明确承认了这 种紧张关系,指出墓地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 源——应向所有人开放——同时也是与私人需求和偏好相 关的个人空间。”奥斯陆的公墓为游客提供了独处和思考的 机会,这是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被低估的品质。同时,不同 于家庭花园等私人空间,也不同于咖啡馆或图书馆等更拥挤、更活跃的公共空间,游客在墓园中倾向独处,却并不像 在其他公共空间中那样感到孤独。
哥本哈根的战略认为,公墓是所有公民的活动场所,但 并不接纳所有类型的活动:“所有来访者都应被邀请进入, 只要他们的行为尊重逝者及其亲属,并尊重公墓作为墓地的 主要功能”。奥斯陆和哥本哈根的战略旨在确定公墓能为市 民提供什么,同时又不消除公墓的独特性。
这些战略可能会改变墓地的边缘程度。一个方法是设置 更多的大门,让游客更容易进入墓地。例如,奥斯陆建议“为 了加强安全并方便人们使用这些区域,市议会将采用更多照 明设备提升体验感,同时维护公墓的严肃性”。这些措施可 能会使墓地在城市结构中更加突出,更易于人们接近,从而 减少墓地的边缘性。
另一项努力是加强沟通,这可能会让公众在心理上觉得 墓园是更加开放的。尽管这两项战略没有明确讨论这个问 题,但受访者一致认为交流非常重要。奥斯陆将重点放在引 导牌和社交媒体上。哥本哈根市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则表 示,管理部门的目标是通过标识和工作人员的帮助向游客传 达行为规则。加强沟通策略与增加实际出入口和照明的作用 类似,都是为了减少墓地作为公共空间的阈限性。
精神空间02
两地的战略都承认城市墓园的主要功能是埋葬和纪念 场所,其发展必须与主要功能相适应。哥本哈根的战略文件 里写道:此处是逝者埋葬之处,此处是铭记和悼念逝者之处。 墓园的氛围不同于其他公共场所,人们的行为也绝不相同。 在墓园获得情绪和精神体验需要维护墓园的体面,或者 按照奥斯陆墓园管理机构的受访者所说的,“我们的一切行 动都要考虑到,我们时刻处在监督下。”
在时间规划上,墓园有别于其他公共场所。哥本哈根对 50 年墓园发展策略做出设想,一名来自市政部门的受访者 是这么解释的:
如果你为你母亲买了一个墓,那么你很可能在接下来 30 年里都会回到这个墓,你会被提醒,人生短暂,没有人 逃得过死亡的结局。尤其是现在,在人们太过执着于当下的 背景下,我认为墓园应该打造精神空间,因为在接下来的 25 年,乃至 35 年内,墓园都会迎来参访者。
从这个角度,墓园可以弥补当代城市文化的空隙,重塑 人们对死亡和现实的态度,而死亡和衰老恰恰是现代文化所 空缺的。
正如哥本哈根市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所解释的那样,未 来的墓地可以更好地满足逝者和遗属的个性化选择:“我认 为一个新的趋势是,你不仅可以在墓前摆放鲜花,还可以摆 放一些私人物品,一些对你和逝者有特殊意义的东西。”哥 本哈根的一位景观设计师证实,人们希望以更加个性化的方 式来处理逝者的损失,而公墓也必须适应这种趋势。
这两项战略都提到了新的埋葬和纪念形式,但只有奥斯 陆的文件将其列为优先事项,并列举了三种需要引入的形 式:骨灰堂、预先确定的骨灰撒放地点以及森林葬。挪威对 森林有非常狂热的感情,与私人棺木和骨灰盒墓地相比,集 体纪念空间也更具公共性,陌生人可以在这里共同纪念。
奥斯陆的墓地结合了自然、文化和历史,人们将其视为 疗愈性环境,在其中感怀逝者,思考生命。精神体验和疗愈 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关的,因为它们都包括反思和沉思活 动。公墓对公众具有疗愈性的作用,不是只在人们需要悼念 的时候才发挥作用。正如该战略所指出的,如果“人们越来 越追求城市中的宁静与和平,那么墓地能回答的就是,‘当 哥本哈根人想要远离大城市的喧闹,他们能去哪里’的问 题。”墓地的疗愈功能被喻为“精神绿洲”,自然和精神遗 产是其基本要素。
城市公墓的精神维度很难界定,对不同群体可能有不同 含义。但是毋庸置疑,公墓作为反思生死、安放个人情感的 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这些意义相互关联,共同 展示了公墓如何为奥斯陆和哥本哈根的市民提供“精神绿 洲”的空间,这些策略也为城市的精神构建提供了灵感。
多元文化空间03
历史上,北欧的国家教堂在墓地管理事务中承担重要角 色,但是近年来,墓地中的宗教特色逐渐淡去,挪威和丹麦 的公墓不论宗教信仰,向所有公众开放。奥斯陆和哥本哈根 为不同宗教、种族和社群划分了专门的区域,允许人们按照 自己的信仰或习俗进行处理。
两个城市的战略中都提到了公墓面向所有人的开放性, 不论其信仰、种族和身份。哥本哈根的战略强调了公墓在多元文化交汇中起到的作用:如何看待死亡,完成告别通常是 很难在公共场合谈论的禁忌话题,但是在公墓,你可以体会 其他文化和个体选择的多样性。
在访谈中,墓园的多元文化功能被多次提及。奥斯陆教 会的一位受访者解释,法律要求墓园与所有登记在册的宗教 团体协商,以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意见。但是文化差异往往使 这些磋商成果式微。
多功能空间04
两地市政部门都在加强城市公墓的多功能属性。奥斯陆 的战略强调了墓园的环境价值,尤其是对当地气候和生物多 样性的促进作用。在奥斯陆,公墓在很长时间内都作为城市 绿地设施发挥作用,为了发挥墓园的更多潜能,奥斯陆的战 略旨在用更“智慧”的方式利用墓园,采取的措施包括一个 旨在为未来墓园扩张做准备的花园项目,在墓园内安装蜂巢 装置。这是将墓园作为公共空间所作出的重要气候行动。
哥本哈根的战略则更强调墓园的休闲作用。在该市墓园 里,个人活动和公众活动,比如音乐会、戏剧表演、导览、 艺术展览和婚礼等并不少见。一名市政官员解释说,战略允 许墓园举行更多活动,减少限制。公众希望墓园更开放,所 以政策做出调整,允许人们在墓园做更多事情。墓园内休闲 活动的出现促使政策做出调整,而政策的调整又进一步推动 了墓园的开放。
比较两地的战略,哥本哈根更明确强调墓园的主要功 能,所有发展战略都要服从于其主要功能。奥斯陆的战略虽 然也提及了其主要功能,但是主要强调的是墓园对适应和减 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教会方为此提出批评,称“当局没有意 识到公墓的特殊性,墓园不是游乐场。”采访中,奥斯陆的 市政人员同样强调了墓园的首要功能。
两地另一个共同关注点在于,墓园的不同活动可能存在 冲突,因此要寻求一种平衡。一名哥本哈根的市政人员举了 个例子:夏天,许多人在草地上铺上垫子,衣着清凉,但是 旁边可能就是墓碑……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我们要思考, 怎样让墓园包容而不失原则。接纳更多人的同时,也要保证 休闲活动和殡葬活动保持距离。当然,两者并不意味着绝对 冲突。哥本哈根的战略中这么写道:
对很多人来说,不管是来休闲娱乐还是来缅怀逝者,能够在墓园里和死亡“产生距离”是很重要的。墓园的人气和 活动能让死亡去神秘化,否则,对于所有人来说,丧亲都会 带来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一位受访者甚至提到,“有些人甚至觉得有孩子在自己 的墓碑周围玩耍很有吸引力,这意味着你死后并非处于伤心 之地。”
哥本哈根的战略是分区。将墓园分为埋葬区、撒散区和 休闲区。应该明确告知来园者墓园的空间分隔,尊重他人的 悲伤情绪和哀悼活动。受访者补充说,即使在休闲区,市政 也希望强化墓园的特征,比如竖立纪念碑,即使 50 年后, 人们也会知道所在之处是墓园,而不是公园。来自挪威的 Z 景观设计师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强调墓园的大门是很重要 的,不仅起到限制作用,还要提醒人们正在进入一个特殊场 所。
战略中提出的一些新的安葬和纪念实践能和墓园内的 活动更好兼容。比如,奥斯陆强调森林生态葬区域,有利于 发挥墓园的生态功能。此外,与传统的单人棺木安葬相比, 骨灰瓮集体纪念馆更有利于墓园的多动能发展。奥斯陆战略 文件表明,未来该市公墓将朝这个方向发展。
结论
墓园的转型应置于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讨论。 分析两地墓园的规划方案,墓园将作为公共空间,扮演更多 样的角色,发挥更多功能,接纳多元文化和殡葬方式,以新 的面貌承担公共空间功能。
当然,墓园改革障碍重重。谁有权使用墓地?谁的利益 应该放在首位,是逝者还是参观者?这是制定战略需要考虑 到的。公墓的主要功能以及对来园者的规则约束对墓园的其 他发展方向都有影响。墓地发展应该始终遵循社会公平、尊 重生命和保持文化敏感性。
长久以来,关于公共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社会性和 政治性,对墓地的研究表明,公共空间也可以具有精神属性, 提供反思和冥想之所。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精神性需求是 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却往往被决策者所忽视。墓园案例体 现出对城市空间的多样性需求和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尊重。在 奥斯陆和哥本哈根,墓园的种种功能属性潜藏着冲突,但是 这并不是墓地独有的,而是公共空间的普遍问题。制定墓园 发展战略时,应该考虑怎样将规划和实践融入种种功能中, 而不是与之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