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殡葬公益老生常谈,随着社会与殡葬事业不断发展,殡葬公益推陈出新,渐入佳境。在致力于推进殡葬改革的同时, 培养大量专业殡葬人才;加大对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的资金投入,确保其服务能力与群众殡葬需求相匹配;颁布多项惠民 殡葬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新年新气象,让我们展望殡葬公益朝着更加蓬勃的方向发展,攻坚克难,大力推进公益性 公墓合理建设。现瑾呈有关公益性公墓的文章为读者所飨。
建好管好用好 更好保障群众“逝有所安”
盛兰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CEO 李爱兰
殡葬工作关系千家万户、连着民心民意,是民政事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党委 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加强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但在现 实中,部分地区还存在公益性公墓供给不充分、管理服务质 量不高等问题。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系统思维、问题导向,不 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建好管好用好公益性公墓, 推动殡葬服务设施由“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转变,更好 保障群众“逝有所安”。
着力建好公益性公墓,加强殡葬设施供给。近年来,中央 和地方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殡葬服务设施建设, 成效显著。目前,全国共有公益性公墓(含农村公益性墓地) 7.1 万多个、公益性骨灰堂 1.4 万多个。然而,这与新时代人民 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全 国死亡人口为 1110 万人。这一数据还在随老龄化程度提高呈 逐年增长趋势。再叠加“入土为安”传统丧葬观念等因素,导 致人民群众对殡葬服务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受 用地、资金等因素制约,不少地区公益性公墓供给不足。譬如, 《湖北省城乡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指出,全 省城乡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有效供给不足、 区域发展不平衡。《四川省“十四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提到, 全省城乡公益性安葬设施供给严重不足。适应新形势、满足 新需求,需要各地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切实解决 好供需矛盾。
全力管好公益性公墓,提升殡葬服务质量。殡葬服务质 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各地要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加强公益性公墓的管理。一方面,要建 立健全组织机构,配齐建强管理服务队伍。认真履职尽责, 做好公益性公墓的值班巡查、骨灰安葬、管理维护、绿化美化、 环境卫生、档案管理等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 便捷便利的殡葬服务,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另一方面, 要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切实减轻群众丧葬负担。针对“天 价花篮”“高价墓穴”等丧葬乱象,要切实加强殡葬服务收费 价格监管,对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等违规收费行为 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罚,持之以恒纠歪风树新风。只有用心 用情用力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不断提升殡葬服务质 量,才能让群众更暖心、舒心。
尽力用好公益性公墓,释放殡葬设施效能。公益性公墓 具有公益、生态、惠民等特点,很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故 后忧”。但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部分地方财政吃紧,对公益 性公墓的财政投入难免缩水。在财政经费“做减法”的情况下, 如何实现为民服务“做加法”呢?需要相关部门在坚持社会效 益的前提下,围绕“内优外联”打好组合拳,最大程度释放殡 葬设施效能。对内,要优化资源配置,应用新场景,发展新业 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坚持保本微利惠民原则,为群众提供 包括生命教育、沉浸式礼厅等在内的个性化服务,满足群众 多层次多元化的殡葬服务需求。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公墓 + 茶园”“公墓 + 果园”“公墓 + 文旅”等“墓园 +”新业态,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对外,强化与相关企 业合作,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双方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 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殡葬事业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社会的良心,是全 社会共同的事业。期待各地真正在建好管好用好公益性公墓 上下功夫,在解决好群众“身后事”中书写为民爱民大文章。
坚守公益本质,探索可持续运营之道
苏州国福奉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勋
公益性公墓,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设施,承载着 为公民提供经济、尊严的骨灰安葬服务的重要使命。它不 仅是对传统丧葬习俗的一种革新,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促进土地资源节约的关键一环。然而,在公益性公墓的建 设与运营过程中,资金短缺、土地紧张、社会认知偏差等 挑战接踵而至,如何在保持公益本质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 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普及化服务是公益性公墓的首要原则。这意味着公墓 需设计多样化的墓位选择,确保不同经济条件的居民都能 获得基本丧葬服务。同时,透明化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公 开服务内容、价格标准,建立公众信任,避免任何形式的 乱收费现象。此外,环境友好也是公益性的体现,采用树葬、 花葬等绿色殡葬方式,既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又提升了公 墓的美学价值。
面对短期内的资金压力,科学规划与设计显得尤为重 要,需兼顾环保、文化与经济可持续性。同时,快速响应 市场需求,灵活调整服务内容和价格策略,以满足消费者 需求变化。合作联盟策略也不可忽视,通过与其他葬服务 提供商合作,共享资源,降低成本。多元化营销渠道和收 入来源的探索同样关键,如开展线上营销、提供墓位维护、 个性化纪念服务等,以增加收入来源。
公益性公墓不仅是安葬之地,更是民生福祉与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建立殡葬文化展示区、举办生命教育讲座, 公墓可成为公共教育的平台,提升社会对生命、死亡的认识。 鼓励社区参与,如植树、清洁、文化节等活动,增强社区 凝聚力,使公墓融入社区文化。数字化纪念则是新时代的 创新,通过建立在线纪念馆,为远在他乡的亲友提供寄托 哀思的方式,同时也为公墓带来线上流量和潜在收入。
品牌是公益性公墓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注重文化 内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陵园风貌,是提升 公墓品质的关键。强化品牌宣传,通过多渠道推广,提高 知名度和美誉度。文化故事的挖掘与传播,能增强情感共鸣, 吸引更多人关注。艺术融入,如雕塑、壁画等,不仅能提 升艺术氛围,还能使公墓成为文化景点。持续创新,如虚 拟现实祭扫、智能导览系统,保持公墓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建立客户档案,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客户忠诚度。
综上所述,公益性公墓要求我们在坚守公益性的基础 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多元化服务。通过政府的引导、社会 的支持以及公墓自身的努力,公益性公墓不仅能够成为逝 者安息的理想之地,更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社会 和谐、引领文化新风尚的重要平台。未来,随着政策的完善、 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公益性公墓将迎来更加广阔的 发展前景,真正实现其作为社会福利设施的价值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