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嘲笑与玩笑 笑声让他们恐惧

 

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你悠闲地漫步在街头,这时有两个女郎在愉快地谈论着什么。当她们和你擦身而过时,你突然听到身后爆发出一阵笑声。你一下被笑“懵”了,同时,你内心腾起疑惑:莫非她们是在笑话我?会不会是因为我今天的穿着不得体,样子显得很滑稽,引人发笑?你感到有些焦虑,至此,你再也没有心情闲逛了,甚至想快步离开这个地方。

按常理来看,“笑”可是一个好东西,我们大家都是喜欢“笑”的,可在上面这件事例中,笑并没有带来愉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可能是一种被称作“被笑恐惧症”的心理特征。被笑恐惧症(gelotophobia)是一个新近才出现的心理学名词,是在1996年由德国的MichaelTitze发现并命名的,这个词代表“对被笑感到恐惧”。

害怕被笑而变“宅”

MichaelTitze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病人很担心被取笑,他们会观察周边的环境,寻找被嘲笑的任何迹象。有时并没有明显的证据,他们就会把环境中听到的笑声归结于在嘲笑自己,然后感到很不舒服。

Titze把被笑恐惧者的状态描述为“匹诺曹综合症”,因为他们一旦感到自己被嘲笑,就如临大敌,像遇到危险而不能逃跑的动物,恐惧得肌肉紧张。下一次再进入社交活动之前,被笑恐惧者会感到惴惴不安,对预期可能出现的嘲笑感到担忧害怕。很多时候,由于这种恐惧、尴尬的预期过于强烈而难以承受,他们干脆自己“宅”在某个地方,宁可孤独无聊,缺乏人际交流,也不愿冒这种可能变成可笑的“木偶”的危险。

“患者”难分玩笑和嘲笑

针对被笑恐惧症更深入的研究在这两年才刚刚起步。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幽默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幽默研究杂志》在2009年出版了一期专刊,专门报道了关于“被笑恐惧症”的各类研究。这其中有MichaelTitze关于临床症状的描述,有对被笑恐惧症的测量学探讨,也有一些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被笑恐惧症的症状特点。

这个研究小组进一步就人际情境进行了区分,将笑的动机分为“善意的打趣”和“故意的嘲笑”两类,并让被笑恐惧者和普通被试者评价这两类人际情境。结果发现,被笑恐惧者很难区分哪些情境是善意的开玩笑,而哪些是故意的嘲笑。虽然对于故意的嘲笑,两类被试者都会产生羞耻、害怕和愤怒的反应。但对于善意的玩笑,被笑恐惧者相比普通人就显得有些敏感和过激了:普通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感到愉快和惊奇;而被笑恐惧者在此时却如同受到故意嘲笑一样,产生了羞耻、害怕和愤怒的反应。

需要的是关怀和接纳

这样看来,被笑恐惧者是一类对笑“过敏”的人,即使是朋友之间愉悦、善意的玩笑,也会被他们严肃紧张地对待,你本来出于友好的笑声也可能使他们“心里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实际上,研究已经发现,被笑恐惧症与人格特点上的内向和神经质有很大关联,提示我们这类人本身的情绪敏感性和波动性较高。

被笑恐惧者并不缺乏幽默细胞和开玩笑打趣的智慧,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感到人际的温暖和接纳,这样他们就会小心翼翼地从自我防卫的“保护壳”里探出触角,逐渐放松,让笑与恐惧、愤怒、羞耻一系列负性情绪之间的联系逐步消退,而在笑与轻松、愉悦之间建立积极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