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陵园文化的“建”和“创”

 谈谈陵园文化的“建”和“创”(纪念殡改50周年有奖征文三等奖) 

                                                                                                    大朗福寿园

陵园的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国内陵园比较注重的发展建设内容,所以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赞誉“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这个理念的提出者。这个理念,不但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也在我们殡葬灌溉个的深入过程中,成为了陵园建设的至关重要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理念。这个理念的精髓在于“建”和“创”,“建”我把它理解为“依托”和“传承”,也就是依托陵园所在地的文化底蕴,传承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丧葬、礼仪、孝道等文化,将原有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去粗存细,去伪存真,取其有益的部分利用到陵园的建设当中,形成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整体;“创”理解为“推陈出新,因势利导”。陵园的所在地没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没有更多可资利用的传统丧葬文化没关系,可以将一些有用的历史人文元素或者贴近当地民俗文化元素引进来,通过创造和引导,形成自己的陵园文化。

那是不是有了这些文化元素,陵园就成为“文化陵园”了呢?答案应当是否定的。它需要有效的整合、和谐的建构,并能与殡葬改革要求和当地民意民俗融为一体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文化陵园”。

具体而言,陵园文化的“建”和“创”应当涵括以下几个内容:

首先,它应当有一个切合陵园自身背景或建设需要的“核心文化点”。这个“点”可以是陵园所在地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可以是我们传统的丧葬、孝道、礼仪等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这个核心来搭建陵园的文化架构。比如目前我们成都市,就分别有以古蜀文化、盛唐文化、孝道文化等为核心文化主题的陵园。

其次,它应当具有和所确立的“核心文化”相匹配的园区环境和人文构筑。也就是说,如果陵园的“核心文化点”是古蜀文化或盛唐文化,那陵园的人文环境也应当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规划建设,从而突出特点,形成和谐统一的文化氛围。

第三,它应当能通过已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当地民俗民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渐为其接受和认同,从而巩固自己树立的文化形象。当地的民俗民意可能对陵园有着许多传统意识,或认为陵园阴森恐怖,或认为陵园无文化可言。而作为文化本身,也只有在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前提下才能流传久远。因此,陵园文化的架构有了,还需要对民众产生影响,让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被理解和接受;民众有了这种概念,陵园的文化建设才有可靠的推助力量。

第四,它还应当能在已建的陵园文化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出更符合殡葬改革要求的文化内容,并因势利导,逐步提高丧葬群体文明治丧的良好意识,从而促进殡葬改革的发展。单以改变传统丧葬习俗为例,就可以有诸多创新引导:比如以鲜花祭扫代替燃放蜡烛鞭炮,减少了亲人的牵愁照恨,增强了对环境的保护;以环保墓葬(树葬、草坪葬、艺术葬)替代传统墓葬,减少对土地的浪费,增加了对环境的美化;以纪念性碑文替代传统碑文,减少了陈腐繁琐,增加了纪念价值……而这些,不仅也是陵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更能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总之,陵园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积累、不断丰富、整体释放的过程。它作为国家殡葬改革的一部分,作为现代陵园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担负着引导人们形成文明丧葬观念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将是人们文化素质提高后对丧葬文化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陵园的文化建设之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我想,通过这次交流和探讨,我们会增加更多的紧迫感和改革意识,会更促进我们在座的殡葬工作者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