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576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刘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继续推行文明殡葬的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民政局积极推进殡葬移风易俗,特别是《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以来,在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等群众集中祭扫期间,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文明祭扫宣传引导,开展殡葬服务市场执法检查。此次您提出的建议非常好,继续推行文明殡葬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今年清明节期间,市民政局继续做好《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强宣传引导和源头治理,为文明祭扫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高位推动,组织安排有力有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您亲自组织调度全市殡葬机构清明祭扫工作,召开专题部署推动会,2次视频调度全市主要祭扫场所,对做好清明服务保障工作给予了有力指导。市民政局按照市领导和民政部部署提前制定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和舆情应对方案,指导各区成立工作专班,逐级压实责任,抽调20余人组成2个工作组开展7次督导检查。清明期间,坚持将各项工作一体推进,做到集中调度指挥、分级分步落实、协同周密安排,通过查纠整治群众关心关切突出问题、强化便民惠民制度措施、引导宣传移风易俗等一系列“组合拳”,以清明祭扫服务保障成效检验了工作成果。
(二)多元联动,协同配合高质高效。针对超大型城市清明祭扫集中的情况,建立民政牵头,多部门协作机制,通力配合做好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召开加强清明值班调度会,市委网信办召开舆情风险专题分析会,公安、消防、卫生健康等部门派员进驻殡葬服务单位,市交委指导公交集团开通了29条祭扫专线和25条常规公交线路,共同做好群众祭扫保障工作。此外,市民政局还会同市文明办联合发布文明祭扫倡议书,会同市应急、规资、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门开展森林防火专项巡查,会同市场监管委开展市场主体、个体中介摸底排查和联合检查,开展殡葬市场执法1063次,立案25起,没收迷信用品1000.3公斤,劝阻烧纸5万余人次。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清明期间总体平安有序的工作目标。
(三)暖心服务,惠民便民精准精细。聚焦公益属性,推进减项降费优服务落地见效,让人民群众可感可及。一是减项降费惠民,简化整合服务事项,整体下调商品价格,市级殡仪馆为室外祭奠的群众免费提供一枝花、三支香,市墓地中心新增多个免费便民驿站;各区殡葬单位共设置便民服务点41个,免费提供急救箱、轮椅等便民设施器材1188件(套)。清明节期间,全市殡葬单位累计新增免费服务41项、降费服务36项,赠送祭扫鲜花、环保香37.9万支,为祭扫群众减轻经济负担约242.55万元。二是优化服务便民,各级殡葬单位增设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优化服务流程,推进服务更优质、快捷。市级殡葬单位持续开展“代祭、代扫、代撒、代葬”四项代办服务,升级“互联网+殡葬”便民举措,持续推广网上办理,今年创新在各地图导航系统增设市级殡葬机构内部导航点位339个,涵盖了停车场、业务厅、骨灰安放等区域,群众通过手机导航可精准到达具体点位,有效减少找寻时间。持续推广网上祭扫,网络祭扫访问量3.7万人次、家庭追思会浏览量2182人次。三是公办示范为民。实现96456专线管理提级,由市殡葬处直接管理运营,配强客服团队,优化调配制度,服务专业程度和响应时间得到提升。发挥福慈专班效能,制作专题宣传片和宣传折页,主动对接各部门,持续扩大“送亲人 找民政”品牌影响力。
(四)丰富形式,倡导移风易俗见行见效。坚持活动引领和宣传引导相结合,唱响绿色文明主旋律。一是持续开展“清风行动—都市文明 集体共祭”系列活动,市级殡仪馆开展主场活动16场,联合市文明办、市委社会工作部共同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示范活动,带动引领各区开展各类文明祭扫活动633场,较去年提高18.5%,参与人数31189人次。大力推进节地生态安葬,联合京冀民政部门共同开展2025年京津冀海葬启航活动,开展市级节地生态草坪葬,活动信息在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进行了报道。二是坚持宣传引导助力。召开了全市清明节祭扫工作新闻发布会,全方位开展惠民品牌宣传,原创视频《人生大事 民政陪您》被“天津发布”微博转发。在天津广播电台、电视台连续播放宣传音视频,在地铁9条线路投放公益宣传视频,主动向媒体推送活动安排,依托“报、台、网、端、微”联动刊发清明各类活动宣传报道,传播殡葬新观念、文明新礼俗,引导群众低碳祭扫、生态安葬。央视新闻报道的《清明的大海,带走思念和乡愁》在全网发布,浏览量约137万,新华社报道的《人生终点站的“生命画师”》等三篇报道,浏览量约368万。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民政工作的部署要求,深入总结清明工作经验,固化暖心举措,积极推行新的服务保障模式,强化殡葬公益属性,扎实深入推动集中整治阶段工作取得实效。
202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