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武昌殡仪馆杜威:把生命融入民政事业中

| 要闻

榜样是时代的典型,是标杆。参加“为民爱民同心战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宣讲的8名宣讲人,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

采写武昌殡仪馆杜威事迹的过程,也是感悟杜威工作和精神的过程。在采写的过程中,感受榜样的力量,在点点滴滴中向榜样看齐,凝聚干事创业、向上向善的发展动力。

     2019年民政部宣讲活动中,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殡仪馆整容组组长马中贵的演讲堪称范例,在一个个平凡的事例中讲述不平凡的故事,娓娓道来中引发公众的共鸣。我以前也采写过青山殡仪馆遗体整容师陈萍的先进事迹,她从一个青春年华的小姑娘到熟练掌握各项殡葬业务的遗体整容师,克服恐惧等各种难关,成为行家里手。在此过程中对殡葬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与他们相比,杜威的事迹有些特别。

杜威的事迹特别在何处?作为一名殡葬人,杜威承担的各项重点难点工作很多,如2000年武汉空难事件、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遗体处置工作。但作为抗疫期间的民政代表,主题应高度凝聚在“为民爱民同心战疫”上,这些昔日的荣光不能多提,以免喧宾夺主。随着与杜威的深入沟通,一个个场景活灵活现地浮现在记者眼前,其中饱含着这位民政人的为民爱民情怀,也饱含着这位民政人奋发实干、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随着杜威的讲述,宣讲稿也一步步丰满起来。

学习杜威,在殡葬工作中展现为民爱民情怀

长期在殡葬系统工作,杜威遇到了和马中贵等众多殡葬人一样的难题:受到一些社会公众的偏见甚至排斥。

在民政部之前的演讲中,马中贵讲述了到朋友家做客,被安排使用有标签的专用杯子。这样的故事,杜威深有同感,并随口举出了婚恋不易、社会交往不畅等诸多案例。但在日常的殡葬工作中,尤其是这次抗疫工作中,杜威并未被这些偏见与委屈所困扰,依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殡葬工作。

对我们而言,新的一天开启,往往伴随着闹铃声、车轮声、打卡声。但对杜威而言,新的一天,往往伴随着哀乐。在采访中,杜威告诉我,与他办公室一墙之隔的就是遗体冷藏间,平日里,上百位逝者就躺在这108个床位里。常年的殡葬工作,杜威已经对此习以为常,并称之为缘分。

让我惊讶的是,作为一名遗体整容师,接触众多遗体的杜威却没有遗体、尸体的概念。在杜威看来,这些不是一具具冷冰冰的尸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他们的身上牵扯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杜威负责维护他们最后的尊严。

在演讲中,杜威举了一个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遗体处置案例,面对失去挚爱的老先生,杜威不是简单地搬运老太太的遗体,而是与其反复沟通,以在遗体僵硬前合上嘴巴防止变丑这一理由赢得老先生的认可,并请老先生给老太太梳头、画眉,温情脉脉的处理方式让逝者家属感受温暖。

感悟杜威,面对困境敢于担当作为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问杜威,怕吗?如果怕,怎么办?

杜威的回答很简单:怕!在疫情来袭之时,没有谁不曾恐惧,对直接与遗体接触的一线工作者来说更是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杜威不仅自己冲了上去,而且关注殡葬职工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上的顾虑,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在宣讲稿中,有一个案例,面对逝者疑似患有新冠肺炎的情况,杜威没有退缩,主动从4层楼上将老人的遗体背了下来,其中的辛苦与危险自不必说,赢得了老人家属的感谢。宣讲稿中,殡葬设备维护、更换风机的案例是“聊”出来的,这个案例不长,251个字,但为了这个案例,沟通了两次共1个多小时。将500斤的旧风机运送到15米高的楼顶,杜威和技术人员硬是靠肩扛手挑,冒着危险用了15个小时才完成。武汉解封后,对这些旧风机进行了更换,用大型吊装设备,仅用了2个多小时就安装完毕,不但节约时间,更重要的是还很安全。

采访杜威,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常说,要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杜威做到了,在采访中,每一个案例,每一件事背后都可以感受到杜威对殡葬工作的用心用情,无论是在殡葬车上的悲伤,还是遗体处置时的温情,都展现着民政为民爱民的情怀。

俗话说,见贤思齐。增强看齐意识,要向杜威这样的榜样和标杆看齐。学习榜样越勤,心灵共鸣就越响;对照优秀越多,行事作风就越正。对标杜威,我们将用脚下厚厚的泥土讲好新时代的民政为民爱民故事,发出、发好民政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