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区“移风易俗”新机制办出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好风气

| 要闻

记者从泰安市泰山区民政局了解到,泰山区全力推动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工作,通过理顺体系、建强队伍、开展整治、培树典型、营造氛围等举措,遏制陈规陋习,提高社会文明,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树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好风气。建立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组织体系,区级成立移风易俗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全区74个社区、115个行政村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并全部备案。

泰山区印发《关于深化移风易俗推动绿色殡葬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在严格遵守婚姻殡葬法律法规、充分调研基础上,科学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移风易俗奖惩办法》《红白喜事办理指导标准》等规定,对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工作提出限制性的规定和倡导性的意见,明确界定允许操办、不提倡操办和坚决制止的事务,有效抵制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活动。

把建强队伍作为推进移风易俗殡葬改革的关键举措。泰山区组建红白理事会,全区189个社区村中有127个直接由党组织书记兼任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其他由两委成员兼任,委员的推选注重吸纳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热心为群众服务的老党员、老干部。街道镇与社区村负责人签订移风易俗殡葬改革承诺书,严格按照理事会规章制度办事,指导各社区村把厚养薄葬、婚事新办纳入村规民约;村两委成员及全体党员带头积极履行移风易俗殡葬改革新风尚,营造新事新办的良好村风民风。

“自区惠民殡葬政策实施以来,全区已有5000多人享受政策减免,减免费用近230万元,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有力地推进了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泰山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介绍说,泰山区坚决杜绝违规乱埋乱葬问题,全力整顿殡葬市场秩序,在带动行业规范有序、良性运转的基础上,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活动,对住宅式墓地、公墓突出问题、殡葬用品市场进行整治。同时,加强公益性公墓建设。大力推广骨灰堂建设,投资300余万元在省庄贝家庄村规划建设全市首家批复的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在徐家楼街道宅子村新建一处集殡仪服务与安葬为一体的骨灰堂示范点,骨灰堂占地仅4亩,分上下二层,地上一层为遗体告别处,地下一层为骨灰放置处,设双位骨灰寄存架1026个。

针对婚丧嫁娶中存在的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现象和丧礼中披麻戴孝、鼓乐扰民等恶俗陋习,泰山区一方面开展倡树文明新风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培树更新社区、三友社区、御碑楼社区、岔河村、大官庄村等典型,引导其他社区村向先进学习。另一方面指导红白理事会严格执行红白喜事办理标准。事主办理婚丧嫁娶宴席前均要向红白理事会提前提出申请,由红白理事会按照标准统一操办。目前,全区喜事宴请桌数比原来减少了60%左右,年节约村民支出近万元;白事宴请控制标准,取消吹鼓手、披麻戴孝、扎彩等现象,只戴黑袖章,放哀乐。白事严格控制招待标准,不开设流水席,推行一碗菜制度,对不按标准执行的,红白理事会拒绝服务,切实减轻了村民负担。

在培树一批典型的基础上,泰山区还着重营造一种“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工作氛围。通过发放宣传画、签订承诺书、广播视频等形式,广泛宣传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厉行勤俭节约。结合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自觉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对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反面典型,进行公开曝光,形成警示效应,让群众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具体工作中,区移风易俗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对全区红白理事会成员进行一次轮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每季度组织一次移风易俗殡葬改革满意度电话调查,抽测结果进行打分排名,对排名靠后的,约谈相关街道镇负责同志;将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列入区政府督查事项和文明城市创建的综合考核,并作为文明村镇推荐、评选的前置条件,对发生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情况,取消其参评资格。

“如今,在泰山区各村、社区,民风、村风得到极大改善,节约、文明、和谐的新时尚蔚然成风。”泰山区民政局局长李惠清介绍说,全区社会风气更加清明,文明办事、节俭合规,反对铺张浪费、封建迷信已经成为居民群众的广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