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免费办好“身后事” 移风易俗树新风

| 要闻

沂水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4464户、70557口人,是全省20个脱贫任务较重的县之一。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的50678口人,占71.83%。精准扶贫以来,各地扶贫工作主要聚焦于富民产业少、收入增长慢,以及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住致贫等问题,而对于脱贫密切相关的社会风俗转型重视不够。沂水县实施的殡葬全免费改革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和贫困老年人期望,解决了以老年人为主的困难群体“葬不起”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实施殡葬改革,倡导厚养简葬

一是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本着就近就便、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按照小乡镇2处、中等乡镇3处、大乡镇4处的布局,规划建设了109处镇级、1处县级公益性公墓,建设费用全部由县乡财政承担,实现了全县居民丧葬需求全覆盖。二是坚持“疏堵结合”引导进公墓。坚持“三为主”、“三不准”,即:以正面工作为主、宣传引导为主、攻心说理为主,不准一刀切、不准强制、不准搞平坟运动。“疏”的方面,在全县印发了《致全县人民的一封公开信》和《移风易俗宣传提纲》,深入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印发了《致全县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的一封信》,让党员干部和企业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县殡仪馆将火化人员信息反馈给乡镇和村,由村红白理事会、村干部和包村干部靠上做逝者亲属的工作,引导进公墓安葬。“堵”的方面,县里不再审批营利性公墓,乡镇和村严禁向外租售土地用作墓地,严禁在基本农田修建坟墓,县市场监管部门严查大棺材制作和销售,开正门、堵偏门。三是强化规范管理。县民政局设立了公墓管理中心,对公墓建设使用、群众享受惠葬政策情况,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实行信息化管理;对每处公益性公墓配备专人看护,实现公墓管理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四是搞好运行保障。将全县运尸车辆统一规范管理,设立举报电话,畅通投诉渠道,做好源头预防。将殡仪馆火化炉全部改造升级为高标准火化炉,骨灰盒全部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将县殡仪馆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保殡仪馆正常工作不受影响,确保服务群众质量不打折。

深化殡葬改革,助力精准脱贫

一是减轻贫困群众的经济负担。据统计,去世的人口中贫困人口占40%,按人口死亡率7.11‰算,全县每年去世大概在7500-8000人,实行殡葬全免费政策以后,县政府每年拿出2000万,直接为群众节省资金2亿元,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2017年5月份以来,全县共去世贫困人口9878人,均享受到了“殡葬全免费”政策,户均节省费用2万元。二是为贫困群众提供精神、心灵安慰。沂水从一开始推行殡葬改革时,就要求全流程保证所有逝者从遗体运送、火化、骨灰盒选择、公益性公墓墓室建设等方面一个标准、一个待遇,铲除了滋生攀比的土壤,不让贫困群众输在“终点线”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幸福感,同时进一步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强自立精神,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三是为精准扶贫提供长效保障。沂水县殡葬改革从政策设计、公墓建设、推进模式到管理运行,建立起一套规范长效的工作机制,在2017年投入5000万元基础上,以后每年投入2000万元,让殡葬改革惠民政策常态化、长效化,也将对扶贫工作产生持续保障作用,确保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后,不会再因丧致贫返贫。沂水县“殡葬全免费”政策补齐了这块短板,让群众的“身后事”也有了稳定保障,使逝去的生命更有尊严,确保吃、穿不愁,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实现了逝有所安。

沂水县以“殡葬全免费”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弘扬孝道,倡树新风,逐步形成了“厚养简葬”新风尚,极大地促进了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进而消除落后的民风民俗,让群众的钱都用在刀刃上,把精力集中在谋发展上,把本领体现在脱贫致富上,而不是把有限的财力都花费了面子上,切实给贫困群众“减负”,为乡村文明“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