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100 岁为老
晚年——晚年不一定是老年,老年也并不是年年都是晚年 一、“老年”“晚年”众说纷纭年前,长寿社区——泰康之家•申园三四号楼长者居民联谊活动。
左邻右里,有说有笑,亲如一家,十分热闹。其中,三号楼一位“90后”大姐发言及以后的众说纷纭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这位大姐说她入住深渊以来一直很开心,这里会所高端,居室如家,管理团队微笑服务,关爱老人,虽非亲人却胜似亲人……我们在这里享受着幸福的晚年。
住在四号楼“80 后”的我接着上述话题说:
“这位大姐的发言中,若改动一个字便完美了。”
邻居朋友异口同声问道:
“冯老师,要改动哪个字?”
我答:
“把‘晚’字改为‘老’字,各位以为如何?”
话音刚落,有的朋友说改得好,有点意思。也有朋友却反问“老年”与“晚年”有区别吗?
看来,大家对上述两个词语是否有差别颇感兴趣。
查阅《新华字典》:晚年(老年),似乎这两个词语可以通用,其实不然。众所周知,街上服装铺中只有:
“中老年服装店”,可谁见过
“中晚年服装店”?
为了进一步探讨“老年”与“晚年”的异同,会后我查阅资料,引进典故,寻找实例,进行比对。
二、历史演变何谓“老年”
何谓“老年”?
皇侃注《论语》说:
“五十以上为老。”
《文献统考•户口考》说:
“晋以六十六以上为老,隋以六十为老,
唐以五十五为老,宋以六十为老。”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民间,老的概念大约在五六十岁上下,游移不定。
然而,“七十而致仕”,从周朝到清朝,没有改变过,大大小小官员一律到 70 岁才“告老还乡”。可见历代只有做官的人有特权比老百姓迟老十年。
那么,当今社会,如何界定“老年”?全国有多少“老人”呢?
据《中国老年报》最近载文指出:
“中国 60 岁以上老人近 2.5 亿。”
这样说来,无论 60 也好,70 也罢,耄耋之年的我,毫无疑问地已经老了。
三、“晚年”无奈难求幸福
说起“老年”,也就会想到“晚年”。
“根据传统的修辞用法,晚年不一定是老年,老年也并不年年都是晚年。”——施蛰存(华师大中文系教授 1905—2003)。
举例来说,一个在 70 岁逝世的人,他的六十八九岁就是晚年,而六十四五岁就不能说是晚年。同理,在 50 岁逝世的人,他的四十八九岁就是晚年,四十四五岁就不能说是晚年。
用“集合”而论,“老年”、“晚年”是两个模糊集合,两者可以相互包含,因人而异。唯有未老而亡者(上述两例中的后者)只有“晚年”,没有“老年”。换言之,该人的“老年”是个“空集”。
关于“老年”与“晚年”,早在 1990 年,施蛰存教授曾讲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他说:
“我第一次退休,是在 1975 年,工宣队送我回家,祝颂我晚年愉快。我心里好笑,你以为我两三年就死了吗?到今天,15 年过去了,我还活着,有这么长的晚年吗?”
他又说道:
“现在的青年人,经常以晚年安乐、健康祝颂老年人,却不知道老年人心里难受。这不是祝颂,简直是诅咒他快死呀!”在我辈老人的词汇里,‘晚年’这个词语仅仅在讲到一个已过世的人最后几年才用到,从来没有当面对生存的人用的。”
至于晚年,有无愉快、幸福、安乐、健康可言呢?我想总的说来是没有的。因为人至晚年,除了无奈,所剩无几。
最典型的例子是巴金先生的晚年,他的生命最后历程是在医院里躺了整整六年。先是被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和呼吸机维持生命……因为他是名人,虽几次请求“安乐死”都不被允许。只得强打精神,再痛苦也要配合治疗。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巴金先生的“晚年幸福”吗?
看来,“老年”和“晚年”二个词语,确实有些差别,而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人混淆。对此,我们老年群体既然知道了,干脆把心放开些,对于他人如何说道,不必太忌讳。而对自己,如本文开头的那位大姐,不要再称自己“晚年幸福”就是了。
至此,我想本文已经把“老年”与“晚年”的异同论述清楚了。
如果人们看了以后,能在面对长者时,慎用“晚年”一词,足矣。
说起老年,必然联想到养老。那么如何养老呢?以后慢慢来讨论。
写到这里,正好有客来访,是位大学生,看到我案头上的稿纸,很有兴趣地看了起来,而后,还发表了一通读后感:
“不看不知道,看了才明了‘老年’和‘晚年’这两个词语的含义。今后,我一定慎用晚年这个词语,绝不会在年事已高的长者面前轻易提及‘晚年’。同时,我们学生有学习规划,毕业后工作有职场规划。看来,将来步入老年时也应考虑如何养老,最好尽早做出养老的整体规划。”
这位大学生的感言使我欣慰。
至于各类庆典、集会上,如果不再听到领导致辞:“祝大家晚年幸福”那样的话语;报刊媒体上不再出现“幸福晚年乐无限”之类的字样,取而代之以祝福大家“活力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快乐、生活幸福”之类的颂词,肯定是会受欢迎的,会温暖老人心的,而面对需临终关怀者用“安康”慰之足矣!
老年问题研究系列之:浅析“老年”与“晚年”
|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