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人的话题,30 多年来不少报刊和有些文件,通过油墨向老人的心灵说过许多话,例如“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等,利用信息传递和教化功能,达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效果,让老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取得不少良好效果。
2016 年 6 月 21 日《湛江科技日报》出版的《新老年周刊》上,一篇仅有 400 多字的小文章,第一次提出“老有所悟”。我的老伴李冬梅是 1950 年参军的老兵,亦是楚园预订居民,她对这句话很是称赞,认为它彰显了生命之美。
今天,翻开我的剪报簿,重读这篇文章,上面说:
“老有所悟,就是老年人对自己的经历有所回忆,有所思考,有所觉悟,以提高生命的质量,增强生命的厚度。”文章中还转述了网上流传的话:
“老了,挺好!第一,老了,明白了;第二,老了,自由了;第三,老了,轻松了。”
我感觉这些话比较通俗、实在,散发着灵魂的清香,应看作是耐心品读人生,感悟心灵与生命,见证路过岁月的沧桑变迁。
然而,“老了,明白了”,我的感悟是什么呢?
我的童年少年是在农村祖辈务农家庭长大的,读了小学、中学,于 1948 年 12 月起参加土改工作队、剿匪反霸、文艺宣传队和从军,直至 1985 年适逢百万大裁军而执行命令提前离休及 34年的休养生活;总觉得时光太急,经历了无数的日日夜夜和千万曲折心事,才真切的感悟明白了,原来岁月是如此美丽,它让我感动和欣喜。
我的军旅生涯既平凡又执行过不少特殊任务。虽然平凡和特殊,但每段路上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万物有规则,天地无所欺”。当然也有艰难与困苦、荆棘与沟壑、错误与缺失。可这些都丰富了我的生活,磨砺了我的意志,检验了我的耐心,成就了更好的我。这里,应特别指出,自宣布我 52 岁提前休养时,曾有过极大的失落感,当时心理、生理和生活上都难以适应和极不自在,不自觉地与人攀比,心胸狭隘,觉得什么都不公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的战友曾这样劝我。
他是北京的一位电视剧导演,在我闲下来半年后,他邀请我和他合作写一篇长篇报告文学。那时我心情郁郁,他很知道我的心事,让我记住老子这句话,去涌动而致远。他还让我重读和多读经典名著,调动内在的动力,拼搏的进行自我提高,从而脱胎换骨,坦荡超脱。要记住“和谐的人生,应当是真实的人生。”
军休 30 多年来,老战友的震撼话语一直激励着我,从调整情绪中发愤读书,把书当作良药、食粮、忠告和源泉,让心胸开阔,变成如水之生命,无欲无求,不断映着心灵的纯洁。为了给自己施压,提高识字的记忆,两次苦读汉语小词典,但效果不佳,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时常常“提笔忘字”。
在此后的岁月中,努力创作(有的和战友合作)电视报导艺术片 3 部(共中 2 部在央视摇放,1 部在省市电视台播放)、电视剧 1 部(在央视和省市电视台播放),其中一部艺术报道片获特等奖、电视剧获创作奖。出版三本共 50 多万字的文艺作品集,在《军休风采》和其它报刊上发表文章 80 多篇。所有这些,都始终将内心坚持着向上的感悟,保持那如水涌动的力量,珍视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从而在实践中真切明白了,离职休养确实是老人的第二个春天,永远像水那样川流不息,永不回头,行以致远。
对于“老了,自由了”、“老了,轻松了”,主要相对在青壮年时努力奋进、拼搏,只觉得任重道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时时小心不要在复杂的“政治运动”中掉队,没有时间,更没有想到年龄的增长而有功夫顾后。由此可见,人老了,特别是到了楚园,要想活得‘自由’,活得‘轻松’,“就必须老有所悟,争取做个‘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明白人。”
我从严重的失落感中爬了出来,主要是先从调整好情绪中做好自己,不要费心思掩饰自己,多一些心灵舒展,少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多给儿女和孙辈们做榜样,少一些精神束缚。其次,主要学会悦纳自己,就是珍惜自己的生活态度,应该认为我就是自己,说自己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交自己的朋友。这样,就明白了自己的真实,更要做到别人也觉得真实,切记,莫要政治理想在军休生活中“抛锚”。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少壮老暮”。这一自然规律,无论是谁,人的生命终有一天会衰老,要停止的。然而,自己到了老暮之年,总觉得要悟出一点志向和壮心,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对镜空叹息”。要自觉懂得“白鬓知是粉笔染,丹心化作桃李情”的养生自乐,力所能及做到“劳不过累,逸不过安,怒不可暴”,千万不为无谓的事情生气伤神。远离尘嚣,淡泊名利,走过岁月,笑对人生。
“夕阳唯美,桑榆未晚”。我们很快就要入住泰康之家楚园“五位一体”的服务社区,这里我们将结识新的朋友,享受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也会更悟出“心无旁骛,使命必达”的光和热。
最后,让我记住一首自然贴切、令人感动的一节歌词:
“感恩祖国,发自我的心窝,是您给我欢乐,让我陶醉于幸福生活;感恩祖国,每时每刻,是您让我将人生的精彩,一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