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生命礼仪师:让生命点亮生命

| 要闻

“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2022年曾热播的一部电影《人生大事》,讲述的就是点亮夜空的“种星星的人”——殡葬师的故事。现实中“种星星的人”,他们的工作生活是怎样的?
第一次上岗:内心暖意充盈生命的逝去自然是随时要面对的命题,做好有温度的安宁疗护和生命礼仪服务成了生命关怀的最后一环。2021年12月底,22岁的年轻入殓师王博正式加入广东某生命礼仪团队,服务于生命关怀的最后一个环节。

此前就读于长沙民政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的王博,入这一行可谓是“科班出身”。虽然此前已经在这里实习有一段时间,但第一次独立上岗服务,依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生前接受过长期治疗,逝者身上有不少插管、治疗仪器的创口。在为遗体沐浴净身的过程中,就有创口流血不止需要修复。“我们的修复缝合和外科手术不太一样。外科医生对这种创口就是用针缝合,痕迹会比较明显。但在最后时刻,家属看到这些痕迹会十分悲伤。我们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来整理好逝者的遗容,尽量做到完美,来宽慰生者的心,弥补他们的巨大悲伤。”
“第一次独立服务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说实在的我很紧张,不过,在前辈的指导下我们还是顺利配合完成了工作。”王博说。
这场服务持续了将近2个小时,团队的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每一份诚挚的付出都是人间值得。“逝者家属一个感激的眼神、一个致谢的手势,就让我瞬间内心被暖流填满,为自己的使命感到自豪。”
从“探秘”到笃定:做一个“生命摆渡人”
作为一个00后、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未来其实有无限的可能。可当部分同龄人在关注时尚潮流的时候,他却选择一次次面对生死命题,为什么?
王博坦言,一开始入学选择了殡葬这个行业,是出于一种好奇的心态,想要揭开这个行业的神秘面纱。“从小喜欢看电影,是在看了相关题材电影之后,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帮助逝者体面而有尊严地走完一程,也宽慰生者的心灵,这种‘生命摆渡人’的工作应当很‘酷’。我并不认为这份工作沉重,我也依然是从前那个少年。”
王博是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才把这个事情告诉父母的。他能够顺利地进入这个专业,完成学业,继而从业,也多亏拥有包容开放的爸爸妈妈。“妈妈一开始有点担心,不过他们还是决定支持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我才能毫无顾虑地去探索。”
王博说,自己专业的同学很多人最终并没有从事对口的工作,也有很多人转行,就算是他自己本人,最初也没有做好准备会一直干下去,只想着“至少我来过”。“但来到广东之后,这一年工作下来,我觉得内心追求的目标已经逐渐明朗,我要让自己变得更老练、更专业,成为一名出色的入殓师。”这种对职业身份的认同,是在一次次的服务中逐渐加深的。
“原本以为这个职业不会跟人有太多的互动,其实并不是的。以往人们总是刻板地认为,殡葬就是为逝者提供服务,觉得这个行业冷冰冰的,是一群拿着高薪、日常冷酷麻木面对‘死亡’负能量的人。其实恰恰相反,更重要的任务是让生者得到慰藉,情绪得到疏泄,所以我们不能‘无情’,反而需要更多温度,努力去达到‘生死两相安’。”王博说,这种温度是双向的,不仅是服务者提供给逝者和家属。
满满的仪式感,让生者逝者之间好好地完成一次最后的道别,自己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温暖。王博说,有时候生命礼仪团队会满足家属的一些要求,或者逝者生前的遗愿,比如穿戴上生前最爱的一身旗袍、职业服装;整整齐齐地戴上首饰、手表……这些小小的细节,会让家属得到极大的安慰。“我记得有一位老爷爷离去的时候,老伴请我们一定要给他收拾整齐,戴好假牙。当时,她在观礼室观看了全程,最后流着泪,隔着屏幕对我们双手合十致谢。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工作好有意义。”
由“死”感悟生之可贵:更珍惜当下和所爱
“我的本职工作是入殓师,日常也会和爷爷奶奶相处,汲取这些数倍年龄长者的人生智慧,陪伴他们一位位走完生命的最后这段旅程,感触很深。家属面对生死离别悲痛的样子,总是给我内心带来很大触动。我们在服务逝者的同时,也承担着对整个家庭及每位家庭成员的照护,这其实是更大的挑战。”
王博说:“我们的服务理念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陪伴生命’,死是生命的终结,是肉体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但逝者与生者的那种情感联结是不会消失的,在生者的心中,那种情感的延续甚至会在亲人生命终结时得到升华。”
“在刚入行的时候,我自己会有点顾忌,不太乐意和朋友谈起我的职业、我的工作。我也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现在看来,这种顾虑其实有点多余。真正关心我的人并不会给我异样的眼光。而我逐渐地也能坦然地、自然地跟人谈起我的工作,愿意分享一些可以分享的事。”
王博还说,工作久了,自己对生与死、对人生都有了不同的感悟。“以前和妈妈的关系并没有很亲密,也很少开口表达自己的关心。从事这份工作之后,见证了一场又一场告别,更懂得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王博是东北人,如今孤身来到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南方工作,会有意识多给家里打电话聊聊家常,讲讲自己的工作生活,关心一下爸爸妈妈的身体……
在工作中,王博觉得,得益于专业规范的体系引导,自己也从前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从专业的技术,到敬业的态度,“我发现书本的知识学习再多,实践依然有更大的钻研空间,比如我现在还只负责相对简单的礼体净身环节,但我会努力跟同事、前辈学习更多专业技术,乃至仪式的策划执行等,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把服务做得更极致。”王博说,如今自己对待这份职业,已经日益笃定,要做好一个“种星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