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丧葬习俗(三)

| 百科

藏族丧葬习俗禁忌藏族地区不论何种葬仪,出殡前都要请憎人念经以超度亡灵。丧葬结束后,49日之内每逢七要做佛事,俗称“七期荐亡”。头一七,亲朋好友到死者家中,帮助死者亲属包括男女老幼洗头,以示哀悼完毕.以后每逢七日便要请僧人念经,到寺庙供灯添油,为死者超度。到了最后一七,举行盛大祭祀,亲朋好友都前来向“超度像”献哈达,抚慰死者家属。 藏族丧葬礼仪与禁忌因地区和葬式的不同而有区别。在甘孜州德格县和雅江一带土葬时,老年人葬高处,年龄越小葬得越低。丹巴一带土葬时,尸体人坑掩土后,严禁上任石头,意为怕死者受压;”停尸期间严禁狗猫入内,怕引起尸体复起。 甘孜地区水葬时,背尸者一年忌参加热闹活动,身上不能带红。亲属要忌一年的喜庆,但送葬人却无需避忌什么。德格龚垭地区,送葬被认为是一种积功德,所以村中人要争抢去送葬。在甘青藏区,人死后家属把帽子翻戴,发辫上系白羊毛,腰带两端束于肚前,表示服孝。在49天内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表示哀悼。 藏族忌讳直呼死者的名字,只称亡人。若有人无故直呼死者的名宇,就被视为对死者亲属最大的侮辱和挑衅。 现以天葬为例,就卫藏地区的丧葬礼仪与禁忌作最一般的介绍。 人死后,先把死者放在屋内的一角。尸体用白布围上,并用土坯做垫,不能用床及其他物品。因为尸体背走后。土坯也随之扔到十字路口,人之灵魂就不会滞留屋内了。人死后,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也不能笑,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唱歌、跳舞。死者家门口,吊挂一个红色陶罐,罐口用白羊毛或自哈达围上,罐内放人三荤(血、肉、脂)、三素(乳、酪、酥)拌成的糌粑,用火点燃,使之冒烟,并每天添加,送给死鬼吃。 一般停尸3天,择日举行出殡仪式。出殡几乎是天不亮的时候就开始,出殡的前一天把死者衣眼剥光。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氇蒙上。出殡那天早上,从放尸体的屋角,到家门口用糌粑划一条线,然后由死者后代沿白线把尸背到门口,以尽孝道。到了门口,再由司葬者背尸至天葬场。当死者被背起时,后面有一个与死者同龄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拿破方篓,把糌粑白线扫掉,并把扫把、垫尸土坯统统放在篓里,紧跟尸后,走到十字路口,扔到路口当中,把鬼送走。这天早晨,亲朋好友都来为死者送行,每人拿一柱香,一直送出城。 死者家人是不能到天葬场的,背尸人和送葬者均不得回头望,并在这两天内,司葬者及送葬者也不能到死者家中,防止将死者灵魂带回家中,使家庭遭厄难。 到了葬场,先在葬台附近焚香,鹫习惯见烟飞来寻食。司葬者便开始肢解尸体,若死者是僧徒,先在背上划个有宗教意义的花纹,接着是剖腹、取脏、切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最后剁肉捣骨拌以糌粑喂食鹫。如果有没喂尽的骨肉,就要一块不剩地拣起,烧成灰,撒向四方。总之,要一点不剩地把尸体处理掉。至此,天葬仪式才告结束。 藏族奇特的葬礼——天葬 天葬在藏语里被称为“施鸟”。一些汉文著作中又称作鸟葬,风葬等.天葬在藏族的葬俗语中最为独特,也常被其他民族所误解,清朝的驻藏官员们常斥责天葬为“无伦无理,残忍为甚‘,“此等行事,下同畜类”(《卫藏通志》),皆痛恨至极。还一度想禁止天葬,改革这种葬俗。当今的不少人同样把天葬视为不文明行为,或作为异闻趣事书之于报刊。奇特、怪异、难以理解,是其他民族中的大多数人对天葬的看法。 如从人类社会的早期葬借(旧石器时代)考虑,则天葬与那时的弃尸荒郊野外的葬法似一脉相承.但从藏族社会来看,则天葬的起源就显得复杂起来.根据历史传说,吐蕃的赞普止贡死后,尸体遗留人间,遂建陵墓.之后有了建造陵墓的习惯,吐蕃的历代国王都实行土葬。但在这之前是不是土葬的呢,现在尚无资料可考。另外,藏族人或居山区从事农耕,或居原野以游牧为主,或居森林以狩猎为主,因而产生了复杂多样的文化,包括葬俗亦是如此.因此在谈到藏族文化或习俗时,说明时、空尤为重要.一些边远的游牧地区(如西藏东北部一带)自古实行‘弃尸葬法“,但与后世的天葬又有区别。天葬的风行,大约是公元十一世纪以后,即农业地区的葬俗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土葬变为天葬,并有了一定的仪式。 天葬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复兴及印度文化的大量输入有关.即后世的这种天葬源自于印度,恒同时又形成了地方特色。《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印度葬俗时云:“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食+卜)兽。”《智度论》(卷三):“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唐死人,诸鹫常来墩之,还在山头。“藏文资料中亦多有“尸林”(又译寒林即弃尸之处,同于藏区的天葬台)的记载,其中八大尸林是密宗的著名修行地,《莲花生大师传》中有明载。印度这种让野兽或秃鹫来吃掉尸体的葬法,与藏族的天葬类似.《大唐西域记》载印度的葬俗有三种,那么这种葬巴是否与佛教有关或是佛教的创制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从佛祖释迎牟尼起,印度的僧人皆实行火葬.天葬可能是印度古已有之的葬俗,只是佛教等所提倡的‘形灭神离“、“慈爱布施”等学说,及舍身饲虎等故事,对天葬存在的合理性,在更高层面上予以总结,并对天葬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