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的瑰宝“悬棺葬”

| 百科

古代悬棺葬
当人们走进武夷山的崇山峻岭,抬头仰望是崖峭壁上那一具具饱经风吹雨打和日晒而成为黑黝黝的
棺木时,总会感到神秘和惊讶,禁不住会思考,古代人为什么要,又何以能把重达上百斤、几百斤的棺
木是置到千仞悬崖峭壁之上等冋题。其实这是一种古代的葬俗-是葬棺。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悬棺之
谜进行了不懈的探幽,初步揭开了这种奇特葬俗的神秘面缌
这种葬俗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晩期,夏商周时已开始流行。以后历代都有,近现代东南亚、台湾还实
行这种葬俗。迄今所知我匡最早的悬棺薜是福建武夷山的一、二号船棺葬,距今约3400-3800年。我国
县棺葬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和华南广大地区,这里正是我国古代越人、巴人等少数民族所聚居的地带。
悬棺葬是—种非常奇特的丧葬冈俗,这种葬俗昰人死后不入土堐而是将殓尸棺木置于临冮、临海
或临溪的高峻陡峭的產壁上。有的棺木距水面100-200米,昂首仰望,撼人心魄!有的地方棺重璗相邻
搁置在悬崖峭壁的木桩上或岩壁洞穴中,一处竟多达三四十具,其惊险之景令人叹为观止。悬棺的放置
方式因时因地而有不同,有的利用岩壁可噍架设棺木,整个棺木皆露在外面有的在峭壁茔孔,插入木桩
固走承托棺木有的利用天然岩洞及人工凿洞来盛放棺木,往往半露在外面。葬具多为独木凿成,呈长方
形,少数则以独木舟船为棺,也有陶器类悬棺。葬式有一次葬,二次葬,大多为一次葬。
县棺一般被搁置在距水面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之上,不少地方,如长江三峡地区的奉节、巫山、巫
溪、川南、湖南沣水沿岸、福建武夷山的悬棺葬甚至将棺木置放在距江河100或200米之上。古人如何将
上百斤重的棺木是置在80米、甚至上百米的悬崖峭壁之上?—直以来令人捉摸不适,百思不解,甚至还
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代有人将此归结为神仙所为。这就是悬棺葬的文化魅力之一l经专家研究结果
其中的奥妙终于被解开,使千古之谜不再千古,是置方法大致有
下垂法:即在较高的峭壁上,用绳索将棺材自上而下放到所需的位置,然后是置起来。据实地考
察,南方各地悬棺葬的棺木,不少棺身芾柄。或在棺身、棺盖的头、尾两端均凿几个方孔,以便绳索作
升降之用。不少棺木用中空五六十厘米以上的整木挖凿而成,加上尸体和随葬品,一具棺木重达200公
,甚至还有的达四五百公斤。面对挺拔峭立的山崖和湍急的河水,古人聪明地采用这种自山上悬索下
栈道法:即顺着事先铺好的栈道,将信木运入若洞在选择悬信葬崖壁距水面地面高度不大时采
用此方法。
吊装法:即在较高的岩壁上,用绳索将棺材由下而上吊进岩
筑台法:即在较低岩壁前,筑上为台,将棺木运到岩洞,然后撤土卸台。
此外,有人提出用地貌变化来解释棺放置似有台理成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悬棺葬遗址可达夏商
周时代,如武夷山的一、二号棺葬。当时水位较高,山崖较低,置棺木较易。在后来的三四千年中
随着地形变化,河床下沉,山產挺起。造成今日所见的高峻。
丧葬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是棺葬的宗教和文化寓
有人认为,是棺葬的葬具居多,但船形棺应是旱期的原始形式
有人认为。悬棺葬是死后升天思想的反映。从悬棺葬分在丘陵山脉起伏的长江流域、江南和临水的
高山上这一特点出发,认为世代居住在高山层叠、峰峦入云的古越人和古巴人,对高山险峰有一种崇敬
的心理,把高山险峰视为神灵居住之地或通往天神上帝的捷径,对它崇拜、向往,也希望死后能如神灵
样居住其间。所以,死后也就将尸体安葬在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之上或崖洞之中
人认为,悬棺葬突出的特点是葬地必选择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和船形棺的使用。这两个特点反映
了层棺葬与居住在江河湖海的民族密切相关。先民们根据灵魂要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的宗教观念,将人
的现实生活附加给灵魂世界。所以悬棺葬地的选择几乎均在临江面水的悬產峭壁上,表现岀行悬棺葬的
民族具有水行出处的特点。生前在依山傍水中生活,死后也依然如此。而且,古人认为棺木放置得越
高越悬,越是人迹罕至,尸骸就长久保存死者的灵魂也就越能得到安宁,越容易步入另一个世界,越能
得到最大的满是,这样,子孙后代的福信和安康就更加有保障。此外,对处在依山傍水、河川交错地理
环境中的民族来说,船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以船作棺,其含义在于让死者死后
能在阴间继续享用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具
县棺葬作为一种奇特的丧葬习俗,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通过对船棺葬的
研究,可以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方面探讨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来源、迁徙、相互
关系,将大大丰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