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试析殡葬改革的困境及解困思路

| 百科
绵竹市园宝山公墓管理所 俞春兰

殡葬改革是党和国家倡导的一项社会改革,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受“入土为安”传统丧葬观念的影响,对推进丧俗改革、推动行业发展产生较大阻力,农村零星乱葬滥埋、修大坟现象比较突出,“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日益突出。受传统观念影响,生态安葬比例较低,群众在祭祀和办丧过程中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比较突出,公共场所各种丧事扰民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在充分尊重民间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科学推进殡葬改革,达到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破除封建迷信丧葬陋俗,提高社会文明的目的,成为关系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现就我市推行殡葬改革中遇到的困境及解困思路作一试析:
一、我市殡葬改革现状
绵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市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辖10镇2街道。绵竹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十三五”多规合一试点城市、资源成熟型城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工业强县示范县(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县重点县。
绵竹市的殡葬改革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响应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议死后火化的号召,当时按“三个五”即5亩地、5万元、5个人于1974年建起了绵竹市殡仪馆,至1990年,一般年火化量在200具左右。从1990年开始,全市原金花镇、清平镇、天池乡地处山区的村组,以及原九龙镇红岩村、汉旺镇柏溪口村等高山村组暂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土葬改革区外,其余各镇和上述各镇其余村组全面实行遗体火化,禁止土葬。同时,火化区内死者遗体一律实行火化,不得在当地或运往土葬区土葬;土葬区鼓励火化。据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我市平均死亡人口在3800人左右,除土葬改革区200多人实行土葬外,全部实行火化。
我市现有殡葬服务单位2个:绵竹市殡仪馆和绵竹市园宝山公墓管理所,都是绵竹市民政局下属事业单位,都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绵竹市殡仪馆是我市唯一一处承担火化任务的场所。位于绵竹市汉旺镇灵桥村6组的绵远河畔,现占地面积25余亩,现有职工36人。园宝山公墓管理所始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55亩,现有职工9人,是经过省民政厅批准的我市唯一合法经营性公墓。截止目前安放墓穴5347个,骨灰9359个。
二、推行火化后取得的成绩:
1.严格执行火化政策。从1990年开始推行火化以来,至今仍保持火化区火化率100% ,杜绝了火化区土葬现象。
2.有效落实惠民殡葬政策。我市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惠民殡葬保障制度,2019年10月又出台了《绵竹市惠民殡葬政策实施细则》规定凡是具有我市户籍的人员,去世火化后都直接减免1000元殡葬费用;同时为解决群众安葬问题,对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和明确要求;在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方面,落实了对困难群众骨灰实行生态安葬的,市财政再补助1000元;仅2019年一年惠民补助就达376.9万元。惠民殡葬政策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困难群众的经济负担,得到广大市民的肯定,有效推动了我市的殡葬改革。
3.积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
2019年,我市在市园宝山公墓开辟节地生态安葬园,并在2019年3月组织开展了节地生态集中安葬仪式,采取不保留骨灰盒、不立碑,直接将骨灰播撒到草坪里的安葬方式,现共安葬30多名逝者骨灰,免费为市民提供生态安葬服务。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直接指导下,于2020年5月在剑南街道五星村建成了首座农村公益性公墓,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4.殡葬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随着1990年绵竹市(时为绵竹县)政府在全市全面推行火化政策的实施,我市殡葬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市殡仪馆在2000年被民政部评为国家二级殡仪馆; 2016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殡葬示范单位”;2017年被国家版权局授予殡葬管理平台专利。
市园宝山公墓坚持绿色、生态、节地、文明发展理念,开展“互联网+殡葬服务”,率先在全省开展禁止燃放鞭炮,禁止焚烧香蜡纸钱,于2018年分别在中央电视台1、2、4频道播出,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群众的好评。
三、推行殡改后,遇到的殡葬改革困境:
虽然我市在殡葬改革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群众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入土为安”封建思想仍然存在,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生态、环保、节地的文明绿色殡葬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大搞封建迷信,相互攀比之风有所抬头、甚至有蔓延的趋势。不论是真道士还是假道士,大行其道;搞大吹大擂、破地狱、哭道场,高音扰民;做纸人、纸房子,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收费没有标准,看人要钱;有的在路边搭棚,有的在居民小区办丧事,严重扰民。这些风气不仅加重了广大群众的负担,还严重的败坏了社会风气,妨碍了殡葬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寿坟私建乱埋现象严重,我市每年死亡3800人左右,全市仅一个合法的经营性墓地,每年在该经营性公墓内安葬骨灰仅150具左右,每年将近3500具骨灰分散安葬到各乡镇,占每年死亡人数96%以上。据统计,全市形成的散葬墓葬点11.5万余个。很多寿坟私建在公路沿线。甚至有的埋在田中央,有的占地面积也很大,用瓷砖、花岗石等豪华装饰,严重制约了我市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的建设。据了解,在汉旺镇工业园和麓棠镇月季园的拆迁中,因为寿坟私建乱埋不仅影响了工期,也浪费了大笔资金。
3.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统征范围越来越大,与之关联的镇村组越来越多,在征地拆迁中涉及到许多坟墓也需要迁移,如何处理好相关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全稳定和和谐发展。如一些搬迁的村组因本村已无土地,以村或村民小组的名义到山区租墓地,村组自行选点,自己管理,供本村组搬迁居民安葬骨灰,但因无人管理,渐渐形成了非法公墓;山区和沿山区一些村组或个人违规出售墓穴用地,渐渐形成了一些集中安葬点,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造成乱埋乱葬现象,给社会稳定和安全带来较大隐患,特别是在清明、春节等群众祭祀集中时期,由于没有统一管理,因在祭祀活动中燃放鞭炮、燃烧香蜡、纸钱等造成火灾情况时有发生,存在安全隐患。
4.少数干部对殡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工作被动应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甚至对殡葬管理存在着忌讳心理,不愿过多过问,在殡葬管理过程中,普遍认为“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部分镇、村干部认为殡葬风俗是农村传统,引导群众转变丧葬习俗难度大,在殡葬管理工作中畏难情绪较重,怕激起民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5.殡葬监管措施不够到位。城区还有少部分群众治丧未到殡仪馆集中治丧,特别是征地回迁的小区还有搭灵棚现象。部分乡镇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殡葬管理有所松懈,一些职能部门未发挥殡葬管理监督职责,未能严格按照我市殡葬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执行,总认为殡葬事务就是民政一家的事,与本部门关系不大,协调配合意识不强,执法措施不到位、整治力度不大,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对丧葬用品市场监管较薄弱,制售封建迷信用品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对风水先生缺乏制度和政策性约束,导致无部门进行管理。
6.节地生态葬选址困难和墓型建设标准与百姓愿望的矛盾:选址困难主要一是选址与现有土地政策的矛盾,平坝地区很难找到各方面满意又符合政策的土地;二是当地群众都希望坟地离自己家远一点;三是有的群众仍认为墓穴过小。
7.节地生态安葬不光是节地要求,还有丧葬习俗的改变,比如禁燃放鞭炮、禁焚烧香蜡纸钱,老百姓还不是立即就能接受。节地生态葬奖补政策覆盖面较小,只针对困难群众。
四、探索如何走出困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搞好我市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我市殡葬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强化部门工作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殡葬管理工作的政策和意见,各责任部门、单位要统一思想,加强部门协作,强化联合执法力度,进一步规范殡葬服务秩序。积极开展殡葬服务单位和集中安葬场所全面禁烧、燃放鞭炮工作。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我市殡葬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市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二)加强殡葬改革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博等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宣传殡葬法规政策,普及殡葬科学知识,积极传播殡葬改革正能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殡葬改革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曝光负面案例,努力营造有利于殡葬改革的良好氛围。大力倡导殡葬新观念、新风尚,弘扬先进殡葬文化,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引导群众破除丧葬陋俗,树立殡葬改革新风。
(三)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四川省两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积极推动殡葬改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作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党风政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丧事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依纪依法严肃查处。
(四)民政部门依托“节地生态安葬试点”工作,使全市殡葬改革上一个新台阶。试点严格按照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化的要求建设,尽量提高墓穴综合用地面积,原则上每亩土地规划不得少于800个墓穴,单穴占地面积平均不超过0.3平方米,双穴占地面积平均不超过0.5平方米,墓碑以卧碑为主,高度不超过0.5米,提倡不立墓碑。鼓励:①骨灰深埋,不留坟头,不立碑;②骨灰播撒,不留坟头,不立碑;③骨灰进行树葬、花葬、草坪葬等,不留坟头,不立碑。墓型设计要因地制宜,做到小型、美观、环保,符合公墓园林化要求。
(五)强化基层队伍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基层组织和“红白理事会”在殡葬改革中的作用,切实做好改革的宣传发动,殡改法规和各项惠民政策的有效宣传、落实。积极引导老百姓对节地生态安葬的认识,节地生态安葬不仅是安葬方式的改变,更是对传统丧葬陋习的逐步改变。
殡葬改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移风易俗变革,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作,其解决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殡葬陋习,更涉及到人们殡葬观念。由于工作对象广泛、任务艰巨、过程复杂,特别是各种落后丧葬观念和陋习对群众的影响,需要积极引导、广泛宣传、建章立制、加大监管,大力倡导养老敬老、厚养薄葬的社会风气,正向引导群众的治丧观念和祭祀活动,培育和树立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