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殡葬“礼”想: 把殡葬礼俗导入文明轨道让告别变得美丽

| 百科
江油市殡仪馆 刘 洋

中国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礼仪。早在远古时代,殡葬礼仪就被列为中华民族“五礼”之一(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荀子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文也。”俗话还说,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族有坟,给逝者举办殡葬礼仪是生者对逝者最后的尊重与孝心,也是对生者最大的慰藉,还能让亲朋好友的情意得以加强。
丧礼的规格,显示了逝者的社会等级,所谓“生享富贵,死极哀荣”。古今中外,帝王的丧事让人震撼:西安的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史记》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营建陵园,大将章邯监工,秦始皇成年后扩大了营建规模,直到其死后两年才由其子秦二世草草完工,修筑时间达39年之久。工程浩大的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寝,木乃伊的遗体处理方式蕴含了古埃及人对生命轮回的寄托。古时野蛮的陪葬制度更是惨绝人寰,丧事操办达到了丧心病狂、令人发指的程度。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殡葬礼仪是一门习俗,更是一种生命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是追忆逝者一生、传承良好家风、培育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的载体之一,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价值理念(意思是只有慎重对待父母的丧礼和祖先的祭礼,民众的道德才能归于醇厚。)从民风的视角看,积极健康的殡葬礼仪可以维护社会伦理、规范社会秩序、塑造人文道德,关乎国家、民族的文明进步。
远古时代重视殡葬礼仪,现在同样如此。蒙古国殡葬协会主席艾德玛女士,曾对殡葬的本质和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让一个逝者安息,一个家庭就会安宁,让每一个家庭安静,一个国家就会安宁,让每一个国家安宁,世界就会和平。2014年,德国著名摄影师劳尔先生来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拍摄,为翌年在德国举办的中国现代文化巡展做准备,福寿园是其中一站。有人很困惑:“为什么在这么满的行程里,你会选择一个墓园来拍摄?”劳尔反问道:“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如果连死都做好了,生还是问题吗?”
丧事要办,但不能大操大办。笔者工作在最基层的县级殡仪馆,从事殡葬改革、管理服务工作多年,亲眼目睹了根深蒂固的殡葬陋习和触目惊心的攀比之风。比如,由于炫耀心理作祟或顾忌别人说闲话,一些丧户死要面子活受罪,一场丧礼,不但花光全家的积蓄,甚至为此负债累累,导致家庭因丧致贫;长期游走于丧户和殡葬服务业之间的“白事先生”和不良商家乘人之危,利用丧事家属的“孝心”、“虚荣心”和“讨吉利“、“从众”心理,巧立名目诱导消费,借机敛财。
丧事不可失“礼”,但不能“礼乱”:治丧仪式有的仓促短暂杂乱无章、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来宾着装五颜六色喜笑颜开……治丧草草了事,走走过场遮人眼目,甚至还出现了为逝者烧“纸二奶”等荒唐闹剧、丑剧。
回望殡葬移风易俗,我国倡导以“文明、节俭、绿色、节地”为主题的殡葬新风,殡葬改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民众请和尚道士超度亡灵的少了,开追悼会的多了;尸体火化的多了,土葬的少了;骨灰安葬从修坟垒墓开始转向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祭祀从燃放烟花鞭炮焚纸烧香开始转向敬献鲜花……“厚养薄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推进移风易俗的阻力很大,殡葬陋习仍然根深蒂固,究其原因,在殡葬礼俗上“破”多“立”少,对遗体偏重于火化等物质处理,忽略了具有人文关怀的殡葬礼仪文化,失去了文化内核,伤害了民众感情,是重要原因之一。北大教授吴飞义曾经义愤填膺的说:“现在的殡葬制度是把死人当作垃圾处理,逝去的人在现在的殡葬制度中就像是被处理的人体垃圾,毫无人情味儿。”此话虽显片面极端,但有的地方做法却确实过头,如2012年,河南周口市平坟事件,平掉35万座坟头,如今,据周口市民政局调查统计,有十多万座坟墓又恢复如初。2018年,江西暴力“收缴棺材”也引起争议。古人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事死如事生”,表达了相比日常生活中的其它礼仪,殡葬礼仪更为重要。笔者以为,丧礼事关人伦底线,是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升华,如果取消了殡葬礼仪,哀戚的气氛就没有了,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的意义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是纯粹的遗体处理。因此,“厚养薄葬”的表述虽然起到了引导民众丧事简办的作用,但容易误导民众过于草率办理丧事甚至干脆放弃殡葬礼仪,改为“厚养礼葬”的表述更为妥帖,更显文明,民众更易接受。当然,笔者所说的“礼葬”,是指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视,并不是指在物质上的铺张浪费或者程序上的繁冗。
破千年旧俗的殡葬改革,注定举步维艰,任重道远。如何构建现代殡葬礼仪体系,笔者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必不可少:
构建现代殡葬礼仪体系,引导民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礼由心生,而后成仪。有破就有立,要彻底摒弃殡葬陋习,就必须给民众提供一个抒发情感、寄托哀思的新选择,创建现代殡葬礼仪规范,具体指导殡葬活动,并通过不断优化取得民众的广泛认同。以江油为例,过去我们多次发出殡葬移风易俗的倡议,但收效甚微。2018年到2019年清明节之际,我们连续两年举办了节地生态安葬仪式,参加活动的来宾胸前佩戴黄色丝带,在舒缓的音乐声中,礼宾们身着正装、手捧鲜花,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将40位逝者骨灰深埋于杜鹃花下,让生命诗一般回归自然,让生命在绿色中延续,与花木长存。现场感和仪式感极强的安葬活动,让全市各乡镇代表耳目一新,示范性指导性极强,远胜于纸上谈兵。创建优化现代殡葬礼仪规范,还有一些基本底线和刚性约束,例如,为防止疾病传播,避免邻居恐惧,倡导不将遗体停放在家中及附近区域,不请吹鼓手吹拉弹唱;为保护环境,倡导出殡时不扛幡打伞,不披麻戴长孝,途中不抛撒纸钱;祭祀时以供奉水果、糕点、鲜花为主;倡导网上祭扫,民众通过“指尖”就可远程表达缅怀、寄托哀思。
文明离不开文化,构建文明殡葬礼俗重在植入文化元素,离不开艺术创意。目前各地已经兴起一些好的做法,需要殡葬工作者进一步梳理、推广和完善。例如,在生命的临终关怀期,有的举办了生前告别会、找出老照片撰写了回忆录,制作成书籍、画册、微视频。在遗体火化前,一篇好的悼词是追思会的灵魂,对缅怀逝者烘托气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逝者安葬后,可将逝者的生平资料和微视频嵌入墓碑,子孙后代在扫墓时,用手机扫二维码,就可凭吊逝者的音容笑貌。在漫长的祭祀期,可以开辟网上祭祀,不断发表缅怀文章。做好这些,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钱,但需要具备文化素养,有的家庭可以自创完成,更多的家庭需要委托一支专业的团队来策划和组织实施。
发挥群众自治组织教育引导作用,推动文明治丧新风尚星火燎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村(居)委会和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基层组织作用,把治丧规范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培育和推广文明现代、简约环保的殡葬礼仪和治丧模式。”在具体操作上,民众家中办白事必须在红白理事会备案,全程由理事会人员监督或代为操持,从而守好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
塑造殡葬礼仪服务品牌,助力文明社会建设
治丧活动是民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仪式感很强,程序复杂,一般需要专业的礼仪团队来策划和组织实施。在缺乏殡葬礼仪团队的真空地带,特别是在农村,为数不少的丧户都要请“端公”、“神汉”来主持,这其中免不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仅导致陈规陋习死灰复燃,封建迷信活动猖獗,还为不法分子非法敛财提供了可乘之机。
殡葬工作者素有“生命摆渡人”之称,我们要做的,就是我丧户提供殡葬礼仪服务,精心策划组织一场饱含款款深情和文化底蕴的殡葬礼仪仪式,让逝者善终,让生者善别,让告别变得美丽动人。近年来,特别是“5.12”地震以来,笔者所在的江油市殡仪馆坚持把殡葬改革发展放在全市实施“以人为本、全程服务”民生工程的整体工作中来谋划和推进,不断丰富和提升殡葬行业“管理、服务、公益、科技、文化”内涵,塑造了“人性化、亲情化、文明化、规范化”殡葬改革服务品牌,有力助推了文明社会建设。2016年,江油市殡仪馆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单位”。回顾主要做法,我们始终坚守一条工作主线,那就是围绕“让绿色文明殡葬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开展服务。一是重硬件提升,着力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殡仪馆。殡仪馆是殡葬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和窗口。我们坚持以设施现代化、环境园林化、服务优质化、管理科学化为目标,积极抢抓灾后重建机遇,高标准建设了引导室、接待室、咨询室、服务大厅、冷藏室、化妆整容室、解剖室、守灵室、休息室、告别厅、悼念室等服务设施,并对火化设备进行环保化改造提升,火化炉做到烟气达标排放,环保指数达到国际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同时,加强馆内环境建设,草坪遍地,绿树茂盛,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实现了建筑、景观、生态和谐统一。二是重服务品质,着力打造群众信赖社会认可的规范化服务品牌。我们十分注重对员工进行礼仪培训,每年都要选派工作骨干进修,同时邀请专家到单位对全体员工开展礼仪培训,从工作着装、手势动作、讲话语速语调、眼神交流等方面,用我们细致入微的敬业态度尊重逝者、抚慰生者。三是重绿色环保,着力推进殡葬事业生态发展。我们积极倡导推动节地生态安葬,在馆内率先推行了禁燃禁放烟花爆竹、农村公益性墓地也正在加紧建设中。四是重文化氛围,着力塑造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殡葬文化。我们着力塑造“逝者安息、生者慰藉、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江油殡葬文化,以“逝者安息”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以“生者慰籍”提供人性化、亲情化服务,以“传递亲情”宣扬孝亲敬老典型,以“传承文化”弘扬优秀丧葬文化和清正廉明的传统美德,树现代文明殡葬新风。
加快立法进程,强化殡葬领域法制保障
《殡葬管理条例》已不能适应当前殡葬管理的需求。民政部门对违规土葬、散埋乱葬等违法行为,采取责令限期改正的行政手段收效甚微,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存在现实困难。例如,国家推行火葬,目的就是不保留骨灰,节约土地,但由于骨灰安葬的习俗未变及对散埋乱葬的执法不到位,节约土地的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构建“逝有所安”殡葬民生保障体系
殡葬改革工作事关国计民生和百姓福祉,事关民众“百年之后”能否“逝有所安”,务必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一是政府要把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摆到建设文明社会的高度,纳入目标考核,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二是政府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强化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改变设施陈旧落后的状况,加快推进公墓建设步伐。三是扩大惠民殡葬范围,加大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力度。四是加强殡葬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按照“谁审批、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点加强殡葬用品生产、经营、流通环节的监管。五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推动殡葬改革进程中的带头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移风易俗,必须用现代文明之“礼”取代陈规陋习。为此,新时代殡葬领域的工作重心,就是务必把构建现代殡葬礼仪体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殡葬礼俗导入文明轨道,以此作为殡葬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满足民众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殡葬需求,让告别变得美丽,让文明殡葬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民发〔2018〕5号《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礼仪坛:《为何说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
付军让:《周礼文化一百零八讲之第八十一讲 丧葬礼俗(一)》
《北大教授:现在的殡葬制度,就是把逝者当垃圾处理,毫无人情味儿》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