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初心殡葬,传承育人

| 百科
四川省莲花山公墓 郭东和

对于如何做好一个新时代的殡葬人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现在殡葬从业者的一个共有疑问,对于殡葬环节之中的告别,更是令我们产生了独特的持久的沉思。在时代的车轮急速行进时,我们站立在时代的列车上,必然要思考如何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各执己见,当然唯一相同的便是,我们都是在坚守初心,延续传承。
在不同的场景下,人对于同一件事物会触发不同的需求,同时不同的需求也导致价值判断的标准产生差异。那么对于“告别”而言什么是对的形式,个人就有了个人的评判标准。对于父辈而言,他们对于殡葬中的告别的认知,来自于口耳相传的传统理念,他们更希望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固有的形式,实现对后辈的教育与引导。而对于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经历了现代文化的冲刷,他们思想经历了自我的觉醒的阶段,对于告别的理解则是更多偏向于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并相对轻松的方式来与亲人做一次情感的告别,彼此拥抱珍惜这最后一次的相聚时光。
这两种告别都是沉痛的,唯一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加深对逝者的眷属感,而另一个则是倡导一次短暂的离别,更偏向于以一种相对缓和的形式来和自己的亲人说一次再见。一个是注重传承,一个注重形式,对于这二者而言,谈论起孰优孰劣,定是各执一词。如若有一场辩论,那么辩论的双方必然是争辩的难分难解,一时之间,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去探究孰对孰错,也便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每种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对错之言的明确,就是站立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结果。站立在国情来谈,中国人的告别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引导,诸如“仁”、“义”、“礼”、“智”、“孝”等。站立在时代的发展来谈,新时代的中国人的告别则更需要一种新的形式来阐述情感。
持续的发展酿造时代的产物,基于这一共识,我们必然要寻找一种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告别方式。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继承二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文化延续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既如此,结合正确的方法论,我们便可以得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尝试方式,那便是以新形式的告别去承载殡葬告别的本质文化,以此来定义新时代的殡葬传承。
思考事物的本源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难题。人们习惯性的向前看时,身后的路便会被忽视,这是人群的通病。殡葬行业也难以逃脱这个过程,在过往的经验中,时代的殡葬人经历了多重思考,我们在承认他们的功劳的同时,也避免不了去思考更正他们错误的经验。在前辈们积极探索的期间也有很多的尝试都走入了误区,殡葬行业道路的发展在某一段时期暂时步入了具有时代局限的三俗殡葬,攀比殡葬等不良发展道路,一度使得殡葬行业的发展道路陷入“疾病缠身”的局面。
也曾有一段时间,“提升服务”成为了行业主流的倡导理念,我们发展礼仪,扩充项目,提升设施,大家沉溺在你追我赶彼此复制的潮流之中乐此不疲。好似很少有人发出疑问的声音,服务的终点是什么?有人会说,就是让逝者慰藉,让生者满意的融洽。可这看似融洽的背后的本源又是什么?或许很少有人去考虑,当然也有很少的一部份人去思考这些事情,但面对群体的比例而言,这些思考者却是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了。可时代终归要朝向正确的方向行进,对于新时代的殡葬人而言,我们所能做的,便是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尽量缩短前往正确路途的时间,以保证行业可以尽快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治病的方式很多,万般路途,追根溯源,都有蛛丝马迹可为我们指明治疗的方向。而这方向,就深藏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藏在我们的过往中,藏在我们的吸收和升华之中。当民族的才是根本的成为我们践行标准时,那么发展脉络也便清晰了起来。
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殡葬告别的本质是什么?建立的现代殡葬告别的基础框架形式是什么?以及对于殡葬告别持续优化的方向是什么?即对于民众的需求而言现代告别的意义,基于在传统和现代融合的基础上,如何去实现告别,以及面对后续的殡葬告别的延续与创新这一难题,我们所明确的发展方向。
老话常谈,我们常言中国人面对死亡不会告别,当然这种说法也并无道理,此种理念是站立在传统的中国式死亡告别的基础上建立的。在近代包括之前遥远的年代,中国式死亡告别的表现形式往往是过分沉重的,它普行的方式,是以沾染神学色彩为前提,通过仪式化的流程,来引导后人对前人的离世产生追悼和对于前人死亡的悲痛产生释怀。
在此基础上传统告别选择注入大量宗亲理念,以及诸如仁、义、礼、智、孝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增加后代对于家族的归属感和通过展现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达到教育后辈的目的。通过刨析本源我们便可得知,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殡葬告别需求的本质,便是通过继承、教育来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简而言之,其本质是为了教化。
而现代民众对于死亡理念的理解更加的科学化、开放化。故他们对于殡葬告别的需求更多要求是在形式上产生变化,民众更希望葬礼会变得更加温情,更加注重对逝者一生的怀念。悲伤抚慰这一理念便成为了现代殡葬告别中的重要需求,故人性化,温情化也就成为了殡葬从业者持续追寻的方向。
基于形式上存在的告别,必然无法拥有持续的生命力,当我们专注于探寻告别形式的时候,其缺乏内涵的表现形式也会使得民众产生了疲劳感,正所谓“华而不实”便是如此,那么欺骗性殡葬消费、殡葬行业民众认同感低等社会问题也由此产生。
对此情况,在如何寻求有价值的殡葬告别的问题上,便也有了针对点,那就是在新形式上加入传统的文化理念。将现代形式与仁、义、礼、智、孝等优秀理念进行有机融合,以此在减轻悲伤的同时,加深殡葬的教化意义。
在形式加文化的基本框架下,为展现其教化意义。我们首先需要的便是去接受讯息、接受知识。此种讯息的根源是倡导正能量的传统文化,更多的选择方向是以品德为基础的文化颂扬。品德的颂扬其侧重面是不同的,根据不同情形、不同群体进行整理归纳整理便是第二步骤。
举例来谈,谈论医生,我们的第一感官便是救死扶伤。抛开固有感官来谈,我们将品格细化,那么针对德高望重的老医师,我们可以更加侧重“杏林春暖”这一主题的表达,而针对医术高超的医生,我们可以更加侧重“妙手回春”这一主题的表达。此处所讲解为方法论,以此类推,以年龄、职业、功绩等作为整理类别,便是我们较为明确的方向。
第三步骤便是我们的知识输出,此种输出建立在具有可行性的基础上。以形式加文化的基本框架为前提,进行融合,创造出具有殡葬内涵的新型告别形式,在缓解悲伤的同时,发挥殡葬的教化意义。
举例来谈,以医生为例,目标个体为的高望重的老医师,可在送别环节,通过KT板设计造型,展现杏树由冬天到春天的阶段过程,同时添加老医师一生的履历,如照片等元素配合司仪词句,展现“仁”这一文化内涵,加强教化意义。而面对医术高超的医生,则可以选择通过灯光转变、音视频的转变,让灯光在暗转明的过程中,配合光影展现妙手回春的情景氛围。同时也可转变告别形式,通过走一段道路来实现追悼。襄仪带领来宾及家属阅览道路两旁关于逝者过往照片,以及倾听司仪对逝者人生历程的阐述,使得每一场葬礼真正的成为“送别”。在减轻悲伤的氛围的同时,又发掘逝者一生的光辉点,以此产生教化后辈的殡葬内涵。而此处关于阐述的方法论,其关键点在于注重时代与文化的结合,以时代的技术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
当然,在尝试的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性、环保性是我们的第一准则,对待糟粕陋习,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前提情况下,应加强文化疏导,避免封建迷信。此处的发展方向,更多是为一些固有习俗物品寻找替代品,并在移默化之中,将封建迷信的理念替换为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理念。
由于殡葬行业的延迟性,我们在做新的尝试的同时,也应该去考虑民众的适应性,对于输出群体的选择,要保留一定的宽容度,避免过分的仪式化、现代化。民众的需求是根本,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以替代文词、物品等方式来做为过度,切合地方的民生所需,创设相对应的仪式形式。
举例而言,很多地区在接送逝者的过程中,会在道路的两旁抛洒“冥币”的不良陋习,此种形式的本源,是在于为逝者祈福。那么在这路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在指令性引导家属双手合十闭目祈祷来作为替代,同时可在车辆上安置花板,每经过一段路途,让家属在花板上插放鲜花,以取得替代的目的。既满足家属的心理慰籍,又避免了污染。此种方法论立足于当下,在切合民众需求地情况下,完成新时代殡葬告别地规划。
在我们对于新时代殡葬告别发展的思考中,我们不妨将人生比作一次转角,在转角之间,前人开路,后人跟随,每一次的曲折都代表着道路的开阔。我们都明白,开通道路的先行者会不断被后来者顶上,而顶上的这个过程,便是后来者继承前人的经验阔路而行地过程。规律的变化有万般,但升华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继承。规律就像是一颗有一颗的参天大树,它会用身体的消逝结下一颗又一颗精神的种子,等待它们发芽,生长,直至枝繁叶茂。
对于殡葬而言,商人说,这是一个无法估量的持续性产业。旁观者说,这是一个暴利的行业。家属说,这是一个悲伤的产业。将殡葬与产业划为等号,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所有人的共识,包括我们的从业人员。此时更需要我们去积极的去思考,如何改变现状,使得殡葬的告别,回归到它的教育意义,我相信,这是每一位殡葬从业者的光彩使命,也是生命送行者的责任与义务,我想,这才是属于我们殡葬人的意义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