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陵园成为校园

| 百科

随着殡葬行业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陵园,更像是一座公园。这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陵园那种阴森、恐怖、紧张的认知。不再将陵园看做成一个没有温度,只是人生归宿的地方。

通过景观营造,扩大绿化面积,添加休息区和活动区,将陵园打造成适合人们游玩的公园。这不仅是未来殡葬行业的大势所趋,也是人们内心的渴求。谁规定,陵园就只能是亲人的安息之所?谁规定陵园只能种植松柏树木?谁规定,陵园的产品只能是“排排坐”。谁规定,陵园只能是清明冬至或生辰忌日才能来?

陵园向公园的转变,是殡葬行业的转型之举,亦是为了让生者能够通过环境的改变,宽慰心灵。这是陵园转变的终点?远远不是!

如今,已有不少陵园,通过配套设施的完善,通过服务的提升,将陵园向公园转变之后,进一步升级成家园。

每个人,都会老去。每个人的终点亦都是死亡。既然无法避免,何不珍惜当下,坦然面对?正如网络上说的那句:明天和意外,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如果因为害怕而可以回避,甚至是忌讳。那么,提心吊胆的生活定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2021年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曾说道:我希望,未来的殡葬将成为传承逝者优良家风和良好品德,激励后代努力奋斗、贡献社会的文明载体,更好实现“逝有所安”。

可见,传承家庭文化,延续家庭优良家风,是陵园项目可以有所作为的方式。而这是陵园转型的终点?不,还不是!

让陵园成为校园。猛一看,或许会觉得奇怪,陵园如何变成校园?且看位于浙江省安吉县龙山人文纪念园是如何做的。

坐落于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村。毗邻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安吉古城、龙山越国贵族墓群。来到这里,可以了解到古越文明,体验考古挖掘,而这也只是可以学习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在安吉龙山人文纪念园,还有一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为了“两弹一星”亲历者们特地斥巨资建设的苑区。“两弹一星”亲历者们,干着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本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原则。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今,这群人有的已然逝去,有的已经是耄耋老人,有的疾病缠身,有的膝下无人。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他们的故事应当传颂,他们的历史需要铭记。用我们园区的建设宣传,告慰这些先辈,让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科教兴国的今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者的奉献。因此,在安吉龙山人文纪念园,还有一座针对教育工作打造的苑区——书香苑。

松林问道,传业解惑。在一片松林间,坐落着一个个带有教育符号的福位。以校训、名言,向来访者传递教育的意义。师恩难忘,桃李天下的情谊,在苑区里得到诠释与抒发。

最让笔者期待的是正在营造的生命教育园区。由于工作的关系,接触一些逝者。他们过于年轻,以至于作为同龄人,面对他们的离去,感到的不舍尤为突出。

何为生命,在笔者看来,这是为人最为重要的财富。无论你身处何种境地,只要生命存在,那么一切便有改变的可能。如若逝去生命,那么一切将归零,也就失去了改变一切的可能。

作为陵园项目,我们追求的是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让逝者在生前看到我们园区的营造,减轻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作为一个陵园转向公园的必然之举。而通过配套服务的建设与完善,将陵园从公园升级至家园,可以让逝者家属感受到园区的用心营建,感受的园区的温暖服务。

从家园至校园,是为了挽救生命。以园区的建设,宣讲,体验,让参与者感受生命的可贵,不可以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与于后世,孝之终也”。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美好,我们未曾体验,还有很多的人值得我们去相遇。正如网络上的那句话,我们遇到的每个人,可能都是别人心心念念,难以忘怀的人。

当某一天,我们到了需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并将我们还有用的躯体,用作于造福人类的地方。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奉献。这也是建造这样一座教育大学堂的意义所在。

从陵园到公园,从公园到家园,再从家园到校园。这是一条并不容易的路。要消除人们对陵园根深蒂固的忌讳,要提起人们对于现代公园的兴趣,要完善“家园”对于客户的服务,最终到达挽救生命的“校园”。这是一条作为殡葬人,愿意为之奋斗的根本动力所在。

殡葬改革一直在努力,陵园建设不断在更新,让陵园成为校园,当陵园成为校园!未来可期。

                                                                     绿郡安吉龙山源营销服务部 吴江勇

15005822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