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祭祖:湖南话读祭文,数度哽咽落泪,历史性一幕上演

| 要闻

4月1日,马英九大陆祭祖来到了重头戏。马英九携四姐妹及一众亲人赴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和白马石镇祖坟进行祭拜。
此前,多家媒体已经探访了马英九祖坟和祖居。原本泥泞的小路翻新后车辆可以直接开到田边,从田边到祖坟的路也用木板拓宽供祭祀人员步行。
台湾媒体在等候祭祖仪式开始时,为了避免画面很空,反复提到马英九祖坟的风水,“前有水池,后有靠山,旁有良田”,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很像,也暗含了马英九在台湾的人生际遇。
整个祭祖仪式和中国其他地方差不多,先鸣炮,后上香,再献鲜花和果盘,宣读祭文,最后祭酒,鸣炮礼成。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马英九用湖南话宣读祭文。祭文内容大概讲了他父亲和他姊妹兄弟的人生历程,并引以为傲从祖父到他父亲再延续到他身上的家庭教育,尤其提到自己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扉页写上“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祖训。

不知道蔡英文听到“博士论文”四个字会怎么想,如果有一天她的博士论文出版了,扉页又会写什么呢?
宣读祭文时,马英九一度哽咽落泪,读不下去。
祭酒环节,马英九自己先抿一小口,然后再祭祀。这个可能是湖南当地的风俗,知道的人可以说说。

马英九登陆第六天,终于完成了最具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的一幕。
历史意义在于两岸分治74年第一位台湾地区卸任领导人回到大陆参访。虽然定调私人身份祭祖和交流,但从登陆第一天起,马英九就陆续拜会了各级官员,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象征意义则在于祭祖的仪式,以及马英九反复强调的“我是中国人”的意涵。寻根祭祖的行为重新续上了台湾和大陆的根脉联系。民进党大佬谢长廷2012年回福建祭祖,也曾激动落泪,虽然说的是“像兄弟一样”,但也暗含了两岸的血脉联系,即便民进党上下都特别想抹掉谢的画面。

之前我盘点过马英九在不同场合的哭泣,很多人骂我阴阳怪气。实际上,我想表达的是马英九感情充沛的特质。很多人也正是因为马英九的这个特质而喜欢他。只是作为政治人物,个人魅力是一回事,能否服务好大众是另一回事。当大家开始讨厌你的时候,你的至情至性可能就是槽点,也会被无限放大。
政治有时候需要眼泪,有时候也不相信眼泪。
台湾研究两岸问题的专家赵春山评价马英九说他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算是比较精准了。
这次马英九访陆是孤军奋战。民进党自然骂他骂到狗血淋头。国民党也没几个人真正愿意出来相挺,甚至在马英九登陆之际抛出“九二共识”新内涵(后续有机会再细聊)。这样的“九二共识”只能算岛内共识,算不上两岸共识。
台湾的政治现实和马英九担任领导人时期(准确地说,是马英九第一任)已经大相径庭。民进党刻意操弄“九二共识”,使之成为岛内民众认知中的统战语言。国民党自己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马英九在这个时候访陆,并重提“九二共识”,无异于堂吉诃德挑战风车,完成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有意思的是,大陆网友对马英九的态度也随着访陆行程的进行逐渐改观,从最开始的“马娘娘”“骑墙派”“过气政客”到赞赏马先生“字写得好”“至情至性”“爱国爱家”。
只是,离中国大陆越近,恐怕也会离台湾越远。“过气政客”能不能发挥余热,还要看马英九回到台湾后的余波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