杼山陆羽墓记

| 百科

很多年来,出于对茶圣陆羽的敬仰,一直想到陆羽墓地去看一看。今年的盛夏时节,退休闲居,专程到浙江湖州寻访陆羽墓。在炎炎烈日下,我问出租车司机是否知道陆羽墓。司机仰头看看头顶的骄阳,稍作迟疑,随后说知道。我们谈好价钱,80块钱包来回,请他送我去看陆羽墓。
资料记载,陆羽墓在湖州杼山,地处湖州城区西南二十余里。根据以往寻墓经验,原以为寻找陆羽墓很费事,上车后才知道,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杼山就在高铁站附近不远处。当我们驱车绕到高铁站旁边的一杼山背面,又路过一座寺庙,在一处平地上停下,见到指示牌上写着“陆羽墓”字样,内心顿时激动起来,心中默念:终于来到久仰的圣地了。出租车司机姓叶,对这里十分熟悉,他没有按常规的景点线路行走,下车后直接将我引到一个蓄水池边,由此处上山,延着一个山涧溯流而上。路是土路,旁边是山石形成的小河道。水从石缝里流出,山泉从上而下,欢快地且歌且行,令人心情大好。山道两侧茂林修竹,浓荫蔽日,山风习习,尽管外边是炎炎盛夏,这里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我们继续爬过一段山坡,在一片规整的石砌平台上转过身,一个台阶的尽头,陆羽墓赫然出现。后来查阅资料得知,此地确切位置是妙西镇妙峰山铜宝坞西侧。唐时的陆羽墓早已不存,且无从查考,但陆羽去世时,诗人孟郊的诗作《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从点题到内容的叙述上,都令人信服地证明皎然塔、陆羽墓均在杼山。其诗曰:“淼淼霅寺前,白蘋多清风。昔游诗会满,今游诗会空。孤吟玉凄恻,远思景蒙笼。杼山砖塔禅,竟陵广宵翁……..”(一作扩宵翁)。眼前所看到的陆羽墓是新建的,墓前有香台,台上还有一对香烛及各式茶碗,香台后面是湖州市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于1995年立的石碑,碑上刻“大唐太子文学陆羽之墓”,为湖州著名书法家王孙乐所书。墓后筑有环形碑墙,墙上镌刻《茶经》全文。墓地鲜有人来,树上的野果落了一地。墓前一侧长了一棵大树,树上横七竖八地爬了很多千足虫,猛然一见,有些毛骨悚然。
在中华大地,只要说茶,便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就是被历代都尊为茶圣的陆羽。可以说,只要了解陆羽,便找到一把打开茶学世界的钥匙。陆羽生活在1300年前的唐代,他一生都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曾亲临多地茶乡,研究茶树栽培、茶叶炒制、茶叶冲泡、茶叶水质……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栽培茶、品味茶、了解茶、研究茶方面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就,为中国茶业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同时,陆羽还是一位诗人、文学家、史地学家。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高僧、文学家乃至皇帝高官都与陆羽交往过密。比如唐代宗李豫,光禄大夫、书圣颜真卿、天宝状元皇甫冉、以及著名诗人刘长卿、孟郊、张志和等人与陆羽或谈诗论道,或品茗说茶,或结伴出游……与这些身处中枢、各界贤达的交往对陆羽开扩视野、恢宏气度、充实胸臆有很大帮助,也让他对茶叶以及茶在人们日常生活及对精神心灵的影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将儒学和佛学的感悟融入《茶经》的创作中,整部著作不囿于茶叶的栽培、制做、冲泡、品饮,而上升到哲学、伦理、心灵的精神层面,可以说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除《茶经》外,陆羽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为我们展示出唐代市井充满生机的风俗画卷;他还是一位历史地理与方志专家,有多部史地著作传世。《全唐文》中有《陆羽自传》。新旧《唐书》都为陆羽列传,使他名标青史,垂范后世。在陆羽墓前,感怀墓主人的生命轨迹和生命选择,给我们太多的人生启迪。
幼年遭弃,却不断有贵人相助。史载,陆羽3岁时遭父母遗弃。当时,在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西湖边的一座小石桥下,眼看着一个婴儿要被冻死,一群大雁凌空扑下,用雪白的翅膀为他驱寒暖身,还发出嘎嘎的叫声向人求救,是附近龙盖寺一位名叫智积的老禅师发现后将他抱回救活。由于陆羽相貌丑陋,天生口吃,甚至头上还天生长个肿瘤,老禅师用《易经》占卜,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说,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四方皆为通途。于是,他给孩子定为姓“陆”,取名为羽,字鸿渐,这就是陆羽名字的由来。按常理,陆羽被寺庙的禅师救活,他注定要在寺庙里度过一生。然而他却因老禅师一度把他寄养在禅师的好友李儒公家,陆羽在李家得以从儒学发蒙(李家还有一个大陆羽1岁的李季兰,后来成为大唐著名女诗人李冶,与陆羽保持毕生情谊,此为后话),当他后来重回寺庙,禅师要为剃度时,他坚决不从,并且说了一段让师傅大失所望的话:“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校孔氏之文,可乎?”意思是说,“我本是一个孤儿,没有兄弟也没有后代。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我穿上僧衣,剃了发,号称为和尚,让儒家的人听到还能称之为孝吗?我想接受孔子的学说,行吗?”二人从此产生矛盾,并不断升级,老禅师罚他做各种苦役,陆羽实在忍受不了,12岁时逃出寺院,为求活路,进了一个戏班当伶人。正是这一举动,陆羽又连遇两位生命中的“贵人”: 前者是竟陵太守李齐物,后者是竟陵司马崔国辅。李齐物是皇亲国戚,其祖父李神通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兄弟。李齐物因遭到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天宝5年(746年)被贬竟陵。李为人正直,爱惜人才,刚到竟陵,看一个戏班的演出,发现陆羽非同寻常,推荐他去当地有名的邹夫子门下研习儒学7年。陆羽如饥似渴地学经史、攻儒典、明政礼,还撰出《君臣契》三卷。李齐物的贬官生涯随着李林甫倒台而结束,被调回朝廷。李离任时,特地把时年20岁的陆羽“移交”给竟陵司马崔国辅。崔国辅是开元14年(726年)的进士,和孟浩然、李白的关系很好。天宝11年(752年),因近亲王鉷谋反案而受到株连,由礼部员外郎贬为竟陵司马(掌管军务)。崔国辅不但是高官,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喜欢文学,且对茶学深有研究。他的五言绝句独标一格,深有南朝乐府民歌的遗风。崔国辅与陆羽因志同道合,这一老一少很快结为忘年交。崔国辅还让他到府中做幕僚,后来得知陆羽无心从政,而是把心思用在茶事上,崔国辅慷慨奉献出自己的心爱之物——白驴一头、乌犎一头(领肉隆起的黑野牛)、文槐书函一枚。正是在崔国辅的帮助下,陆羽顺利完成了早期的访茶计划。
结缘湖州,实现梦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陆羽随难民过江,公元756年,陆羽经江西到达湖州。在这里先后结识了皎然、颜真卿等人。皎然俗姓谢,是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的十世孙。天宝年间受戒,出家当了和尚。他对文学、佛学、茶学深有造诣,文章清丽,尤喜饮茶作诗,与诗僧齐已、贯休齐名,号为江东名僧。陆羽从小当过僧童,受过佛门熏陶,骨子里又极喜茶学和文学,这与皎然的喜好恰恰相仿。二人一见如故,顿生相见恨晚之意。皎然对陆羽的影响,一是把陆羽留在了湖州。据作家张加强先生《湖州传》披露,陆羽到浙江本是无锡尉皇甫冉介绍他去绍兴投靠尚书郎鲍防的,结果到了长兴遇到皎然,两人同宿报德寺时,经过交流,志趣相投,精神情操高度契合,结成“缁素忘年之交”,陆羽因而留在了湖州。二是全力帮助陆羽完成《茶经》大业。皎然为了方便陆羽写作,像父兄一样尽其所能,在苕溪边上,为陆羽建起了“苕溪草堂”,使他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写作空间。陆羽写《茶经》,皎然对他的文稿不断提出修改完善意见,还从“道”的层面对陆羽的写作提出建议。有时皎然还抱着对朋友高度负责的态度,毫不客气地对陆羽提出批评:“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饮茶歌送郑容》)。三是资助陆羽付印《茶经》。皎然眼力独到,朝廷的崇茶风气让他看到茶以外的功效,他找人刻印《茶经》,《茶经》的顺利完成,使时年32岁的陆羽名声大噪,以大茶人的名份得到上上下下一致认可。颜真卿是唐代名臣、书法家,以正直著称,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颜本是朝廷官员,公元772年,62岁时被贬到湖州任刺史,心情一度抑郁,但到湖州后意外发现,这方土地山川秀美,地灵人杰,文风兴盛。他与湖州著名诗僧皎然结为挚友,与陆羽结成忘年交,另有茶友诗张志和、袁高、李萼、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