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吴越王钱镠陵墓记2

| 百科

老家在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北,山之南为浙西北腹心地带,那里有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吴越国王钱镠。一直以来,人们的历史视野大都集中在那些重要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身上,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娇成吉思汗等等,对于如唐宋之际的五代十国及其历史人物基本忽略不计。但吴越国王钱镠却是乱世中最成功的英雄豪杰,是五代十国时长江流域吴越国的缔造者,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一直心怀敬仰,多年前就想去杭州临安寻访钱镠墓地,但直到今年初夏的6月18日才有机会与战友黄洪平同往,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说起吴越国王钱镠,其身世十分奇特。史载,他出生时相貌奇丑,发声怪异,其父钱宽以为不祥,要把他投进水井里,是他的祖母坚决不许,才得以幸存于世,取小名“婆留”。后来用“镠”字代替“留”字,显得文雅一些。钱镠16岁时开始做贩盐挑米营生。依大唐律法,走私盐一石,罪该当诛。钱镠迫于生计,只能在刀锋上讨生活。他膂力过人,从杭州、越州等地盐场贩来私盐,一次能挑上两百来斤,夜行日宿,绕城避关,前往安徽宣城、歙县一带贩卖。21岁时从军,恰逢乱世,朝廷内忧外患,乱世之中,钱镠由军中小头目做起,逐渐发迹,公元902年,他被封为越王。两年后又被封为吴王。三年后干脆两个王加在一起,封为吴越王。公元907年,钱镠创建吴越国,定都杭城。
身为乱世豪雄,钱镠的勇猛、智谋和政治智慧都极不寻常。他早在冒险贩盐时,就结交了一些豪杰。从军后拉队位加入“八都”,旋转为“十三都”,壮大兵力。随后开始除伪定乱行动,如助平溪洞、铲平朱直和曹师雄、智走黄巢军、诛灭刘汉宏、平定孙儒之乱、讨伐董昌等,奋起钱塘之地,不数年间,辟地千里,拥有吴越立国之地。在诸多平乱之战中,尤值一提的是讨伐董昌之战。董昌原是钱镠的顶头上司,但董的能力和战绩十分平常,当钱镠实力雄厚,特别是明智地站在朝廷一边,以朝廷名义讨伐逆贼时,尽管董昌多少也有些实力,但天时地利人和方面,胜负早见分晓。钱镠建立吴越国后,他一方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另一方面,休兵息民,亲力亲为,如建杭城,筑海塘,浚细湖,开池井,凿刹石,修水利,兴农商,整圩田,励垦荒,增产粮食,发展手工业、商业,扩大海外贸易,对吴越全境的经济开发,起了极大的作用,吴越之地后来成为人间天堂,实为钱镠当年的奠基之功。在钱镠安邦治国中,有一个经典故事是“钱王射潮”。当年钱镠为修捍海塘,召集民众采来阳山之竹,造箭三千,并亲率士兵五百,发箭射潮,顷刻间潮头退至西陵,余下弓箭埋在候潮门外,奠基成塘。十分有意思的是,钱王射了海潮,龙王非但不生气,还把他迎进祠庙,一起受享。今天盐官的海神庙里,依然端坐着海神,海神旁边还坐了两尊神,一个是武子胥,一个便是钱王。钱镠处事谨慎,作风勤勉。他的警觉性极高,为了不让自己睡得太熟,专门用圆木做枕头,叫做“警枕”。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终生。他以身作则,曾经微服外出,夜叩北城门,吏不肯启关,说“虽大王来亦不可启”,乃自他门入。第二天,即召北门吏,厚赐奖励。为防范侍卫夜间贪睡失职,他常向城墙之外发射弹丸,以使侍卫时刻保持警惕。他注重时效,有事立即办理,时人称其为“南方不睡龙”。正因为钱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务实高效的作风,才会顺利经营好自己的地盘。钱镠最为人称道的是将“善事中朝”立为国策。钱镠立国吴越,东临大海,西南为闽王,西北淮南为杨吴(后为南唐),三面受敌。向北发展为杨吴所扼,唯有巩固两浙,待机应变。钱镠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审时度势,自钱镠开始,就把“善事中朝”作为吴越立国的既定国策,并坚持执行,及镠临终遗嘱,仍念念不忘要“子孙善事中国(指中央政府),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
在家庭中,钱镠身为一家之主,十分重视孝老敬亲。他对父母极尽孝道,其父钱宽早年要把他投井致死,钱镠对父亲依然恪守孝道。钱镠富贵后,先是奏请朝廷授予其父威胜军节度使推官、职方郎中等荣誉性官职。钱宽去世后,则追封为英显王。相比而言,钱镠孝母更为突出。在临安民间和钱氏后裔当中,一直流传着“钱王背母”的故事,说钱镠经常身着龙袍背母亲登高或在花园赏景。钱镠母亲信佛,钱镠本人也信佛,专门安排人为其母制作一个熏炉。据杭州市临安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著的《读懂吴越国》介绍,此熏炉全称为“越窑青釉褐彩云纹熏炉”,炉高66厘米,口径40.3厘米,底径41厘米,体型硕大。炉盖上有36个蝙蝠型熏香孔。文物古玩中的“蝠”即指“福”,有的瓷器绘5只蝙蝠,寓意为“五福临门”。钱镠在熏炉上用36,暗取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36,乃3的倍数,其用心之细由此可见。此物于1980年出土于钱镠生母水丘氏墓,同时出土的还有越窑青釉褐彩云纹油灯、越窑青釉褐彩云纹盖罂,均为国宝大器,钱镠的至孝通过文物得以见证。钱缪对妻子一往情深。其发妻吴氏,为官家之女,自小贤惠识体,心地善良。嫁给钱缪后,随丈夫南征北战,让钱镠在艰苦的军旅生涯中体会到难得的柔情。钱镠亦知恩情,对其深爱有加,铭记心间,建国称帝后,封吴氏为妃,为一国之母。吴氏事亲至孝,每年寒食节前后必定回临安的娘家小住一番,而吴氏不在身边时,钱镠总会对王妃或多或少产生几许思念之情。有一年,王妃吴氏回娘家小住的时间稍微长了一些,当时已至春末,钱镠出门见花簇遍地锦绣,却唯独不见温柔端丽的王妃在身旁为伴,不禁感到些许怅惘。钱镠伏案执笔,一时真情流露,写下几行心语,当中有一句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钱镠用质朴语言,轻柔温和地嘱咐王妃:田间的花儿都开了,夫人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地归来,不急,不急。字里行间,一种淡柔芬芳的思念缓缓流出。后来“陌上花开”被乡民里人编成山歌,就名《陌上花》在家乡民间广为传唱。北宋熙宁年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英雄相惜,对钱镠敬佩有加,再三渲染,名声更响。清代学者王士祯甚至称赞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二语惊艳千古。如果说钱镠对父母突出的是“孝”,对妻子突出的是“体贴”,而对后辈,突出的则是“严”,以严管体现真爱。唐天复二年(902),钱镠的亲兵突然哗变,几乎攻陷钱镠的统治中心杭州,使钱镠数十年奋斗的成果随时化为乌有。此即为“武勇都之变”。情急之下,钱镠派当时年仅15岁的第九子钱传球去外地做“人质”,企图通过与外部力量联姻的方式搬来救兵,万没想到钱传球竟然不去,钱镠大怒,当场下令将其处死,虽被身边人力劝方罢,钱镠却夺去钱传球的职务大印。钱镠此举,表面上让人觉得“薄情”,事实上,正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严”,才成就了后世吴越家族“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因为这样的典型事例,对其他人产生了极大的警戒作用。钱镠三弟钱镖,少时即骁勇善战,在钱镠创业的道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功被钱镠任用为湖州刺史。但钱镖嗜酒如命,后梁开平四年(910),钱镖酒后误杀了手下官员,不等大哥钱镠出面处理,钱镖自行亡命吴国。
后唐长兴三年(932)三月,钱镠病逝,享年81岁。钱镠临终前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他开辟的大好江山和后世子孙的安危。唐末以来,很多割据一方的枭雄都遭遇过父子兄弟相互残杀的悲剧,如后梁皇帝朱温在907年称帝,因传位不慎,同时也是他自己造孽太多,在912年被亲儿子杀死,在位时间只有五年,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比较少的皇帝之一。某种程度上说,如何搞好权力交接,成为钱镠临终前面临的最大考验。面对这一天大的难题,钱镠一改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要从诸子中选择能力最强者继承王位。多年来他一直在观察考验他的三十多个儿子的能力与品德。其中,对第七子钱传瓘最为欣赏。其理由,一是钱镠有意隐退闲居,让钱传瓘临时负责王宫事务,历时四年,吴越国对内对外井然有序;二是钱镠晚年遭后唐权奸安重海陷害,被后唐明宗削去“元帅、尚父、国王之号”,命他“以太师致仕”,节外生枝地出现一起严重政治事件。关键时刻,钱传瓘想出妙招,他把申冤的奏疏写在进恭的绢帛上,希望能够上达天听,果然后唐明宗因此得以了解事实真相,使钱镠冤屈昭雪,官复原职,而奸人安重海与其妻均死在君王剑下。这两件事情使得钱传瓘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钱镠十分重视培养宗室兄弟之间的友善关系,令其“兄弟相同,上下和睦”。他更重视定立家规,曾系统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嫁娶之道,仁和处世,尊祖敬宗,恪守家风,并立有“八训”,即《武肃王八训》,也是钱氏家族最早的家训。钱镠临终前,又新立“遗训”,即《武肃王遗训》,虽然在内容上与“八训”后很多重复,但也有所侧重。“遗训”中,钱镠自述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恤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遗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倘有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措辞之严厉,叹为观止。钱镠正是在做好这些重要铺垫的基础上,最后用公开透明的方式完成权力交接。据《十国春秋》《吴越备史》记载,钱镠病重期间,他对病榻前的亲信将领交待:“余病不起,儿皆愚懦,恐不能为尔帅,与尔辈诀矣,帅当自择。”意思是我要和你们诀别了,我的儿子们都愚蠢懦弱,你们自己当中选一个人当吴越之主吧!这当然又是一种极高的政治智慧,亲信将领听后,倍受感动和激动,顿时涕泗横流地表态效忠:“大令公有军功,品行贤德又有仁义孝道,已经主管两处藩镇。”言下之意,钱传瓘已是最佳人选了。钱镠随后问诸子意见,也都一致推举钱传瓘,于是,钱镠当场将印绶传给钱传瓘,一件乱世中的头号难题被钱镠成功突破。
在钱镠成功做好权力交接的同时,他的“八训”、“遗训”也成为钱镠对后世子孙奉献的珍贵精神遗产。特别是“遗训”中的一些内容,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这在帝王家训中别具特色,为其孙钱弘俶纳土归宋、实现民族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清朝时期,广德钱氏举人钱文选在继承以往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辑录成《钱氏家训》。《钱氏家训》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更加辞约义丰、概括全面、语句精炼优美。这篇家训分为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层面告诫钱氏后裔们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安身立命,流传甚广,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又一份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钱氏后人秉承祖训,绍续家风,绵延文脉,造就了吴越钱氏一门世代家风谨严,人才兴盛的传奇。宋朝皇帝称“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清乾隆帝也感佩其家族教子有道,在南巡时御赐“清芬世守”匾额。到了近代,钱氏家族更是人才“井喷”,文坛硕儒、科技巨擘云集,海内外“院士”子弟数以百计,享誉海内外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就是武肃王钱镠的第三十三代世孙。
钱镠病逝时,朝廷极为重视,后唐明宗闻讣,废朝七日,御祭三次。谥武肃。四月初六奉灵殡于衣锦军(今临安)。同年开始营造钱镠墓(即钱王陵),具体位置在当时的安国县衣锦乡茅山之原(今临安市锦城太庙山南坡)。钱王陵于后唐应顺元年(934)建成。是年正月十一日,诏敕工部侍郎杨凝式撰神道碑文千年之后。当年的衣锦军演化为今天的衣锦街,钱王陵也成为现实中的钱王陵公园。
钱王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整体部局,最前为四柱冲天石牌坊,依次有神道、演兵台、钱王祠、墓道门楼和钱王陵墓。其中,钱王祠正中安放钱镠侧身坐像,左右偏殿挂满木雕壁画,从钱王少时“小名婆留”“少年尚武”“贩盐谋生”“茅山投军”“首战立功”“制伏王郢”“智走黄巢兵”“擒斩刘汉宏”,到后来“坐镇杭州”“三筑杭城”“平定董昌”“唐赐铁券”“衣锦还乡”“成就王业”“质子保杭州”“归葬故里”,几十个生动故事展现了西陵大战、擒董昌、大战狼山江、疏浚西湖、筑捍海塘、纳土归宋、陌上花开、兴筑罗城等重大历史事件,歌颂了钱氏三世五王的文治武功。墓道门楼内外两侧墙壁上悬挂钱氏家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子孙虽愚,诗书必读,勤俭为本,忠厚传家,乃能长久”;“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细心品读这些至理名言,让人深深感受到钱氏先祖深刻的生命感悟、生命格局以及对后人的心心念念,也为钱氏先祖“忠孝仁义”和“家国情怀”的精神密码所感佩,更为每一个驻足于此的来者面壁回味生命的来与去,静心思考生命的真相与人生的责任担当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启迪。
钱王陵墓坐北朝南,地面墓包土堆高约10米,直径50余米,背靠太庙山,墓前左右有青龙、白虎二座小山。原墓道长约300米,宽约100米,有华表一对,石羊、石马、石虎各一一对,石翁仲两对,石将军一对并有享堂五楹。墓碑为清道光年间(1821-1850)钱谬第三十世孙钱泳所题,碑为颜楷阴文“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守尚书令兼中书令、吴越国王、谥武肃、钱王之墓”。陵墓左侧前方有一个碑亭,亭中立州池碑,碑上介绍州池的来历。眼前的州池,看上去是一个普通水池,池中植有荷花,塑石荷十四个,上面镌刻篆字,即苏(苏州)、湖(湖州)、秀(嘉兴)、杭(杭州)、越(绍兴)、明(宁波)、睦(建德)、婺(金华)、衢(衢州)、台(台州)、处(丽水)、温(温州)、严(桐庐)、福(福州)诸州,当年,钱镠创立吴越国,管理的就是这十四个州。在此以建筑小品形式再度呈现,使一代豪杰“一剑霜寒十四州”的盖世奇功永远刻印在后世人们的心中。(蚌埠市民政局党建办 魏诗文)